失控的ICO能否回歸正途
今年,ICO——一個略顯生僻的英文字母組合在投資圈不僅火了,而且火過了頭,監管部門聯合緊急喊停。分析人士認為,監管層猛踩剎車意在整治數字貨幣市場亂象,消除破壞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
ICO投機「盛宴」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意即首次代幣公開銷售,是區塊鏈初創公司發行初始數字代幣,用以交換投資人手中的比特幣(BTC)或以太幣(ETH)等主流數字資產。發行的代幣成為日後使用對應區塊鏈項目的憑證,將來也可以在二級市場或者一些數字資產交易平台交易。
與股票市場IPO不同,發起ICO項目不需要任何監管機構審批即可向公眾募資。大部分ICO項目未設定投資者門檻,藉助於主流數字資產點對點發送的便利,ICO具有全球範圍融資的優勢,因此ICO更利於高效快速解決區塊鏈初創企業融資難題。正因為監管缺位,ICO由最初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融資舉措逐漸演變為投機盛行、甚至金融欺詐之所。
從全球看,上半年全球ICO規模超過5.6億美元,遠超通過風險投資融資籌集的2.95億美元。由於ICO籌措的主要資產是比特幣、以太幣等,導致半年多來,僅ICO給比特幣等市場創造的需求,就足以刺激其價格暴漲。
隨著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計算平台出現,ICO門檻進一步降低。通過該平台,只需幾分鐘就能創建出一個新的代幣。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創業項目井噴,推動了ICO的瘋狂。
「博傻」風潮亂象
沒有任何具體應用作為支撐,ICO發起人僅憑白皮書描繪概念就能「圈錢」,這還算下了點兒工夫;而有的發起人連「白皮書」也省去了,真可謂「空手套白狼」。多數代幣是否具備「去中心化」特徵也值得懷疑,「莊家」的存在讓不少數字貨幣價格有被操縱的可能。
全球金融科技服務公司Autonomous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部分募資公司只是想利用人們對數字貨幣生態的新鮮和興奮感,藉助社交媒體來進行推廣宣傳,並抓住目前市場缺乏可強制執行的監管的時機進行詐騙。一旦融到資金後,那些在白皮書中承諾的計劃根本不會落地,這在中國一些公司的ICO項目中更為普遍。
有裝傻,有真傻,在ICO供需兩端都與「傻」脫不了干係。顯然,監管發力到時候了。
金融科技須「避禍」
據了解,ICO經過兩年發展,二級市場市值已突破1000億元。面對這一規模的市場,停擺後續工作會更多。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何在創新與監管中取得平衡值得關注。ICO涉及網路支付、資產託管、金融交易、數字錢包等領域,這對監管方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對ICO需要精準監管,對正規的ICO還需要包容,在這方面可借鑒「監管沙盒」。
在「監管沙盒」內,金融科技企業可測試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而監管者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嚴防風險外溢的前提下放寬監管規定,減少金融科技創新的規則障礙,鼓勵更多的創新方案。從長遠看,適宜的監管有利於良幣驅逐劣幣,讓金融創新更順暢,讓金融科技更好落地。據新華社
點擊展開全文
※教育部:在家上學違背義務教育法
※受贈台灣骨髓的小患者出艙
※《春風十里不如你》收官,熱度不減
※「世外桃源」八卦洲轉型邁大步
※江蘇銀行為戰略新興產業融資超800億
TAG:科技第一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