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和他們認真聊了聊

「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和他們認真聊了聊

八個哈佛博士後集體歸國創業,即便是在海歸併不鮮見的今天,也是一段傳奇。在媒體的報道中,對他們有一個武俠式的描述——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在美國,他們在「同一個樓道工作」。七年時間裡,他們又陸續歸國,共聚合肥科學島,鍛造「國之重器」。

近日,伴隨著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中央主要媒體的集中報道,一則「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的故事廣為流傳,引發熱議。8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來到合肥科學島,希望一睹故事主角——8位哈佛博士後的風采。

8名年輕科學家(圖自新華社)

在與博士後們的接觸過程中,記者發現,他們雖然是高知群體,但是卻普遍具有謙遜專註的優秀品質。他們的談話中,既有帶著家國情懷回國創業的感觸,也有中美兩國學術文化的差異,甚至還有生活中的柴米油鹽。8位博士後最先回國的王俊峰告訴記者,「自己就是一個做學術的普通人,此前的媒體關注給了我們很高的評價,我們的形象被拔高了,其實我們就是想好好地做學術研究。」

「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科學島位於合肥市西郊的著名風景區內,蜀山湖從三面將小島環繞。蜀山湖大橋是通向科學島的一條便捷路徑,道路兩旁高大的樹木,成片的綠色植被,給人賞心悅目之感。不過,也許是因為媒體集中報道的緣故,記者注意到,進出小島的車輛有些多,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強磁場科學中心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所的十個科研單元之一。

王俊峰是那個引發8人回國這一連鎖反應的人。如今他已經是強磁場科學中心副主任、磁共振生命科學部主任。8月3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來到強磁場科學中心三樓,記者敲門而入時,王俊峰正在電腦前伏案工作,他示意記者先在旁邊的沙發上坐下。

等忙完手上工作之後,記者向其表明了採訪意圖。王俊峰臉上頓時顯現出一絲苦笑,擺了擺手後,他說需要消停一下,此前集中採訪,大概來了四十多個記者,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我們8個人中,本來有好幾個人要出差,最後都沒有走成,留在單位等著採訪。」

王俊峰向記者表示,8位哈佛歸國博士後中,性格上都不太願意接受採訪,就是對拋頭露面的事不太感興趣。

「搞科研的,就是做科研那點事。」

新聞聯播相關報道

據記者了解,王俊峰1995年北大碩士畢業,200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生化與分子藥理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其間他的多篇文章登上了《自然》等權威雜誌。對於為什麼最終選擇歸國,王俊峰說,在外待的時間久了,就有了回國的想法。中國現在的發展形勢向上,前景非常好。

2009年,王俊峰開始在國內尋找從事科研工作的去處。在朋友的推薦下,他第一次來到合肥,第一次登上科學島。這一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王俊峰表示,選擇來到科學島,是因為知道中科院要成立強磁場科學中心。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希望可以為祖國盡一份力」

2009年,距離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落戶科學島還不足一年。王俊峰迴國後一年,強磁場科學中心科學大樓便拔地而起,各種實驗設備相繼調試成功。硬體條件按理想藍圖慢慢實現,但王俊峰明白,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中心需要更多有生命科學背景的人才。

王俊峰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那兒有他熟悉的7位博士後。此時,這些人中,有一些也萌生了回國的念頭。

最先受到王俊峰影響的是劉青松,劉青松是山東青島人,妻子劉靜是北京人,2001年他們從南開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奔赴美國繼續求學,得克薩斯州、田納西州等地相繼留下他們求學的身影,後來他們來到了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工作。劉青松又影響了張鈉。張鈉是北京人,1996年至2005年,他相繼在美國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2005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在美國度過了十多年。

截自科學島(即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官網

8月30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來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四樓張鈉的辦公室,敲門之後過了一陣,張鈉才把門打開。一見面張鈉就連說抱歉,稱剛才穿著睡衣就在辦公室工作,室內比較凌亂,稍微收拾了一下。

記者在進入張鈉辦公室之後,看到沙發上堆放著毛毯,資料櫃的把手上掛著幾件衣物,辦公桌上擺放著電腦、印表機,另外還有兩個盆景。辦公桌後面有一塊一人多高的大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各種符號和代碼。

在談到為什麼回國時,張鈉告訴記者,首先是一個人的家國情懷,父母年紀也大了,回到國內,照顧父母遠比在美國要方便。此外,現在國內的發展勢頭很好,內心還是希望可以為祖國盡一份力,有一種使命感。

除了家國情懷之外,張鈉的回歸,也是個人事業的一次再選擇。張鈉告訴記者,在美國做科研,基礎很好,但人有一種溫吞水的感覺。「那個時候,就想折騰一下,雖然在美國舒服,回到國內多了一些雜事,但是在美國,再怎麼干,也是給別人干。」

在談到回國後的感受時,張鈉說,「並沒有做過多的考慮,因為自己是做核磁共振的,有了大型設備以後,做事就事半功倍。回國後來到合肥科學島,這裡的設備在國內是第一的,這個設備比哈佛的還好。目前,雖然北京上海等城市科研設備提高很快,但合肥的這些設備在國內也排在前列。」

最後,張鈉表示,選擇回國,是因為感覺國內的條件更好了,更利於做學術研究。「科學無國界,有人選擇回國,也有人選擇出國,都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學術研究。」

「希望安心做學術」

王俊峰、劉青松等8位哈佛博士後來到合肥科學島之後,科學島為他們盡最大力量提供便利條件,新的強磁場科學中心大樓拔地而起。

不過,科學中心在最初難免有一些科研條件跟不上。相比具有國際先進科研水平的生命科學研究團隊,當時除了強磁場大科學裝置外,這裡其他的科研設備和場所顯然沒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甚至一度讓博士後們產生強烈的落差感。

張鈉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坦言,比他先回來的劉青松在部門剛剛起步時,是吃了苦的,實驗室的條件也很艱難,是一個小屋子。儘管現在這個實驗室仍在使用,但是新的實驗大樓即將建起,到時候條件就好多了。

記者了解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把行政辦公樓一樓和四樓的部分騰出來,給強磁場科學中心改成了辦公室,張鈉、劉靜、張欣、林文楚等人便在行政大樓的四樓辦公。張鈉指著自己的辦公室說,當時這麼大的辦公室得坐四個人,現在的條件就好多了,每個博士後都有獨立的辦公室,可以更加專心地做學術研究。

除了辦公室的條件得到改善,科學島本身的環境也非常優良,且島內各種配套設施齊全。不僅有食堂,有商超,還有學校,可以解決島上研究人員的子女讀書問題。

9月1日,科學島實驗小學舉行秋季開學典禮(圖片來自科學島官網)

科學島上為博士後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在張鈉看來,國內的學術氛圍有所不足,比如說他帶的一些學生,有時候晚上坐了一天的火車,早上到達,讓他們中午到辦公室進行學術探討,有的就說太累了,要休息一天,第二天再來。

「我在美國做研究的時候,晚上工作到深夜兩三點都是很正常的事,現在的孩子坐一晚上火車,第二天就堅持不了工作。」張鈉說,現在的學生們缺少了吃苦的精神,也許是他們的壓力太大了,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大(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出國的非常多,如果這些苦都吃不了,到國外也未必能適應。「我們在美國待的時候,基本上『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哈佛回歸博士後中,與張鈉同處一層辦公的還有劉靜、張欣、林文楚。記者先後來到劉靜和張欣的辦公室,兩位女士都在伏案工作,對於記者提出的採訪請求,兩人均委婉謝絕,稱現在只想安心做研究,並不想被外界過多打擾。

實際上,記者在採訪王俊峰和張鈉時,他們講的最多的也是,他們都是搞科研的,應該安心做學術,對於拋頭露面的事,他們都不願意去做。

科學島:不僅環境優良,也靠高端設備留住人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除了科學島環境優良,另一個吸引這些博士後們回歸的重要原因則是科學島上的強磁場裝置。

事實上,很多人都知道科學島上被俗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東方超環EAST,但卻不了解島上另一個科學工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並且「強磁場」的光芒,一點不比「人造太陽」小。因為強磁場作用很大,其與極低溫、超高壓一樣,可為科學研究提供極端實驗環境,是科學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

截來自科學島官網

2008年起,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規劃,中國科學院開始在科學島上建設「強磁場實驗裝置」。時間到2010年與2011年,在強磁場中心與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支持下,500兆赫、600兆赫、850兆赫(這是當時全國最高場強的核磁設備)核磁設備陸續進場。

對此,王俊峰表示,「科學島正在建設國際一流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其包含的核磁共振等實驗系統,是生命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這吸引了我。」

此外,張鈉也對記者說,「強磁場的設備,並不比我們在美國時的差,目前具備了我們各項試驗的條件。」

背景:海外人才迴流加速

在採訪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這8位哈佛博士後,沒有一位生於安徽或者成長於安徽,而這背後則是合肥市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強。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從合肥市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年6月份,合肥市政府推出的《關於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創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在未來5年,合肥將投入超過20億元,力爭新引進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領軍人才600人、省市級領軍人才3000人、高級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少於10萬人。

吳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哈佛8名博士後的回歸,是合肥吸引高層次人才的一個縮影,隨著合肥對標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人才政策後,相信類似8名博士後回歸的現象會越來越多。」

事實上,哈佛8名博士後的回歸,亦折射出目前中國海外人才迴流的一種現象。據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達265.11萬人,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

每經記者 於垚峰 查道坤

每經編輯 賈運可 趙雲

GIF/428K

本文為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揭秘時速4000公里「超級飛鐵」的神秘技術,史上六次因其獲諾獎
學歷真的不重要嗎?高學歷能否帶來高工資?一組數據讓你看清真相
「八劍下哈佛」背後:國內更利於學術研究
原材料價格回落 小米電視率先降價
別小看代購!不僅前總理女兒在做這生意,而且有企業準備上市了……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