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鋒:華為的戰略和戰略的華為
作者:彭劍鋒 華夏基石集團董事長
來源:華夏基石《洞察》總第44期
作為一家成功的企業,華為既有戰略又沒有戰略。華為有非常清晰的戰略思維,但是又不像很多企業每年制定3年規劃、5年規劃,也不像很多企業那樣天天談戰略、天天變。華為在戰略上有許多與其他企業不一樣的地方。
一、戰略思維的高度聚焦
中國有很多企業做戰略純粹是抓機會,但是抓機會也是「狗熊掰棒子」,不聚焦。華為是在戰略思維上想明白後就高度聚焦,不是純粹的機會導向。就像任正非講的,一旦發現了戰略機會,就不在非戰略機會上浪費時間和資源。這是華為和其他企業不一樣的地方,別人是機會導向的「等不及」,華為是真正「等得及」。戰略是一種選擇,華為一旦選擇了幹什麼,就心無旁騖,就傻干傻付出。華為捨得在長遠的戰略目標上加大對技術、人才、市場的投入;其他企業是發現了戰略機會,但不願意在重大戰略機會上投入。
二、戰略執行的超強能力
華為之所以能夠具有超強的執行力,首先是能夠集中配置資源。華為在技術、組織、人才等方面捨得投入,敢於砸錢,比如,華為的產品有差異化,有技術創新能力,早在華為基本法時期,華為在技術創新方面每年投入10%,現在是15%、16%,管理方面每年投入約300億元,其他公司哪裡捨得這麼投入!其次才是工具的運用,用一套工具落實戰略、分解戰略,把戰略目標分解到業務系統,通過戰略解法體系,通過PPC系統使戰略能夠落地。
現在很多企業也學習IBM的BLM和戰略解碼,但是為什麼做不到?就是因為沒有像華為這樣在戰略配置上真抓實幹,把資源配置真正聚焦到戰略要素上。很多企業的目標很好,但就是落不了地,資源配置不上,不捨得砸錢,有的企業連300萬元的管理費都不願意支付。有人比喻說,華為和其他企業同時發現了獵物,其他企業派出去的是游擊隊,拿著「三八大蓋」去打;華為派出去的是航空母艦、核導彈。這個比喻很形象、很貼切。
三、任正非不可複製的企業家精神
華為為什麼能成功?就是任正非不可複製。華為的戰略思維既體現了任正非的企業家精神,同時又有群體智慧,這一點跟其他企業是不太一樣的。在中國,很多企業的戰略都是老闆一個人拍腦袋拍出來的,華為不是這樣。一是任正非是一個很謙卑的人,看似外表強悍,卻有菩薩心腸,是一個大善人。二是任正非是個有追求的人,他立意高遠,能夠為了長期目標暫時捨棄個人短期利益,他懂得分錢,把股權都放棄掉了,讓大家都變成股東,所以大家願意追隨他,這一點上有境界。三是任正非的學習能力很強,懂得融會貫通,也善於運用群體智慧。四是任正非有危機意識,始終充滿危機感和焦慮感,讓整個組織處於一種興奮和緊張的狀態,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要不然,他也不會得抑鬱症。五是華為具有很強的自我批判精神,華為也犯過無數戰略上的錯誤,但是一旦發現錯了,調轉船頭的速度很快。有人問我,你覺得華為還能不能持續成功?我說,只要華為能持續自我批判,我就相信它能持續成功,如果哪一天華為沒有了自我批判精神,那就不一定了。
四、實事求是的實用主義戰略
華為有一種實用主義戰略——實事求是。打個比方,如果說美國民主黨是一種普適的價值觀戰略,特朗普就是實用主義戰略。華為就像特朗普,本身並不為價值觀而戰,而是為企業生存而戰,所以華為最大的戰略就是「活下去」戰略。
華為的三個發展階段,其實始終都是要活下去。第一個階段,華為什麼技術也沒有,城市運營商又不認它,只能從農村開始搞,農村搞得差不多了再進城。第二個階段,華為已經有了一定的產品、技術,可以搞國際化。國際化就是「借船出海」「傍大款」,也是先從第三世界開始,也是實用主義戰略,跟著黨走、跟著外交路線走。中國的很多企業國際化其實也是一種機會主義,他們不是把國際化作為長期戰略,也不會真干。華為則把國際化作為長期活下去的立身之本,自己建立營銷體系,只要能在國際上活下來,就想盡辦法活下來。反過來看,華為如果不在國際上拓展市場,國際市場是要把它擠垮的。華為整個戰略的操作路徑是一致的,就是壓強聚焦、聚焦壓強。包括第三階段的雲管端戰略,也是要進一步做大,世界通信業三分天下,華為要佔據一份,雲管端要成為領先者。
五、高層不斷探討的戰略共識
華為特彆強調戰略共識,也就是高層之間不斷地探討。華為的戰略為什麼具有執行能力?就是因為有戰略共識,能夠達成一致。正是因為有戰略共識,才會有所謂的「力出一孔」,使大家的力量都朝著一個目標努力。做到了「力出一孔」,大家都在一個利益平台上,沒有什麼小團隊利益,使得華為能實現戰略上的突破。所以華為特彆強調戰略過程比戰略結果更重要,更強調戰略思維形成的過程,形成過程大家都明白了,執行就可以了。中國有很多企業,老闆一拍腦袋,大家都不明白就執行,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老闆又推倒重來。華為是大家形成了共識、想明白了,你就去干,所以,企業戰略執行成本就會比較低。而很多企業的戰略執行成本太高了、交易成本太高了,所以總是左右搖擺、「翻燒餅」。
六、客戶導向型的戰略源頭
華為的戰略源頭有一點始終不變,即客戶導向型,始終圍繞客戶來制定戰略,真正隨客戶需求而動,依據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找到產品方向,找到組織變革方向,找到企業內部改革方向,真正把戰略、組織、流程、人打通。
現在中國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組織流程並不是圍繞客戶的。而華為做客戶的能力太強了,它不斷通過組織變革,通過流程再造,始終使組織圍繞戰略目標、圍繞客戶。所以華為是上接戰略、下接客戶需求,戰略和需求是通過組織、流程、人來打通的,這一點其他企業是沒有的。
為什麼華為花那麼大工夫做流程再造、客戶化的流程體系?為什麼不斷通過組織變革使得整個組織隨客戶需求而動,最後每個人能去奮鬥?就是圍繞客戶價值,激發了每個人創造價值的潛能。回到管理學經典理論,叫作「戰略組織與人」。華為是真正打通了戰略和客戶需求這兩點,其他企業則沒能做到,普遍是戰略太高、太飄,不接地氣、不接客戶需求。
作為一個企業,下要接地氣,要洞悉客戶需求;上要通戰略,聚焦於戰略,這兩者之間怎麼鏈接?靠組織、流程、人,客戶化的組織和流程體系,以客戶為中心持續奮鬥的核心價值觀。人是圍繞整個價值鏈,把它打通,每個人都必須要奮鬥。所以在華為工作是很累的,任何一個人在華為的最大特點是:如果你想搭便車,想偷懶,你的結局就是被踢出局。
結合華為的實踐,我認為華為戰略可能沒有秘密,但它有內涵,戰略有六大要素。
其一,戰略是一種有所捨棄的選擇。如果說戰略是一種選擇,華為跟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懂得捨棄。其他企業頻頻做加法,華為善於做減法。對中國企業家來講,在眾多機會面前,在物慾橫流面前,最難管的是自己的慾望,管住自己的慾望就是不幹什麼。比如,做房地產一把能賺幾十億元,這個錢擺在眼前,但華為沒有賺,而是把心思聚焦在自己的戰略目標上。所以,從戰略的選擇上,華為跟其他企業不一樣的是能夠聚焦,能夠管住自己的慾望。
其二,戰略是一種發展模式。發展模式有三種:一是產品技術創新,二是商業模式創新,三是併購重組能力。
產品技術創新:從華為的發展模式來講,華為在產品上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靠產品力走出了中國企業不願意在產品上投入,最後陷入價格戰和同質化的境遇。
商業模式的創新:華為是大客戶戰略,始終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價值,是客戶驅動型企業。華為在併購重組方面做得很不錯,尤其是在國際上,通過併購重組整合提高自己的內在產業。所以從發展模式來講,一是有產品力;二是一切圍繞客戶價值,展開整個企業的商業運作,戰略源頭來自於客戶價值,來自於客戶需求。
併購重組能力:華為雖然沒有上市,但是在併購重組戰略、資本戰略方面絕對是高手,值得去研究一下。資本戰略支撐了華為的成長,滿足了資金短缺的風險。華為有3個指標:銷售、利潤和現金流,華為之所以在每個「過冬」的時期能反周期增長,就是因為始終保持現金流的良好,這是一種戰略。中國的很多企業為什麼會死?死就死在現金流短缺上,這口氣喘不過來,就死了。華為的商業模式里,也不能忽視併購重組戰略,它有很多獨特的做法,這些都很值得研究。
其三,戰略是一種能力。如果把戰略當作一種能力的話,華為有三種能力其他企業沒法比:產品競爭力、營銷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這3種能力叫管理力,也是競爭力,其他企業恰恰在這3個方面沒有形成這種能力。
其四,戰略是一種共識。華為的戰略是經過系統思考的,不是老闆拍腦袋決定的,而是群體智慧。通過共識形成戰略自信,形成戰略定力。當一個人想明白了,外在誘惑再多,也不會受到影響,不會左右搖擺。
其五,戰略是一套執行體系。戰略就是要突破組織、人才、管理上的瓶頸,解決現實的經營痛點和經營管理問題,形成配套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即戰略執行體系。而執行靠戰略解碼,靠PBC系統。華為是真正把這兩個方面做到位了。
其六,戰略是一種投入。華為在資源配置上、組織上、人才上、管理上的投入是巨大的。
TAG: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