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山水》,設色紙本,34×76cm,1929年

何香凝是中國近現代集政治家和藝術家為一身的偉大女性。她以剛健挺勁的繪畫風格為20世紀的中國女性繪畫樹立了典範,其藝術創作圖像和活動史料也成為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剪」開女性束縛

在時代變革與進步中,20世紀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誕生了不少精英人物。但同時在政治與藝術兩界都具有傑出貢獻的卻屈指可數,這樣的女性更是鳳毛麟角,而何香凝便是其中一位。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

1878年,何香凝出生在香港。她的父親何炳恆是一位經營有方的茶商,育有11個子女。母親陳二是父親在藥鋪當夥計時就相愛的女子,但卻因為有一雙大腳而被何家父母嫌棄,只能做何炳恆的小妾。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一家合影

何香凝出生後,母親汲取自己的教訓強行給她裹腳。但何香凝卻堅決反抗,一次次用剪刀將束了一圈又一圈的裹腳布剪成碎條。在那個以小腳為「美」的年代,何香凝的一雙「天足」無疑打破了社會給女性定下的倫理規範。

何香凝不同於一般富家千金,她愛讀書。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裡,她不能進私塾,只能到「女館」讀了幾個月書。後來,她又找來哥哥們的讀本自學。就這樣,她認識了不少字,並接觸到一些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的婦女解放等新知識。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楓》,設色紙本,129×65cm,1929年

何香凝豆蔻年華之際,當地媒妁紛紛跑到何家提親,但當看見她的大腳時,卻又都訕著臉不聲不響地離開了。但巧的是,當時招商局總辦廖維傑也正在為自己的歸僑侄子廖仲愷尋找「大腳媳婦」。

廖仲愷的父親僑居舊金山多年,深知「小腳」是落後陳腐的社會枷鎖,便留下遺囑讓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媳婦。何香凝的出身和一雙「大腳」,正對廖家人胃口,兩家遂一拍即合。1897年,兩人便在廣州成了親。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廖仲愷

在此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中,何香凝為倡導女權付出了諸多心血。1903年,她撰寫了《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發在革命刊物《江蘇》雜誌上,成為中國女權主義的先聲。

1924年,何香凝舉行了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活動,並開展廣東婦女運動,同與會者一起舉行示威遊行,高呼「保護童工孕婦、革除童養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納妾,廢除娼妓制度」,號召了越來越多的女性投身到婦女解放和國民革命的洪流中。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月下小景》,設色紙本,80×38cm,1920年代

求學走他邦

何香凝的革命生涯與藝術生涯都起源於日本。

洋務運動時期,在清政府「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廖仲愷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想法。為了幫助丈夫實現留學夢,何香凝拿出私房錢並變賣了自己的嫁妝首飾。1902年冬,何香凝追隨廖仲愷來到日本,在東京女子師範學校上預科。而在當時,赴日留學的中國女性還不足10人。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廖仲愷、何香凝夫婦與子女的合影

1905年7月,孫中山來到日本組建中國同盟會,何香凝成為首批會員。她與廖仲愷在東京租住的寓所成了革命黨人秘密聚會的場所。出於保密需要,出身富裕之家的何香凝不得不辭退女傭親自下廚。

1908年9月25日,何香凝在東京生下兒子廖承志。在此之前,由於羸弱多病又懷孕在身,她無力應付繁重的課業,只能被迫退學。但在生子半年後,何香凝便復學轉去日本私立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畫畫。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與兒時的廖承志

據廖承志介紹,何香凝之所以改學繪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孫中山要組織武裝起義,需要起義的軍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等,因而需要人設計,把它畫出來」。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松·菊》,設色紙本,173×273cm,1931年

在學校里,何香凝除接受老師端館紫川先生講授的山水、花卉畫外,還每周兩次向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璋學畫獅、虎等動物。在之後的革命生涯里,美術成為了何香凝的鬥爭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畫筆,表達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對敵人的無情鞭撻。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菊》,設色絹本,99×31cm,1913年(孫中山、廖仲愷、何香凝在日本期間得到宮崎寅藏等日本友人的幫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幅畫是何香凝為宮崎夫人所繪,已成為了中日友好的歷史見證。)

雷厲風行的「歐巴桑」

自從進入同盟會後,何香凝便成為了組織的大管家,成員們都打趣地稱呼她為「歐巴桑」。孫中山手頭沒有錢時,就會對她說:「歐巴桑,給我幾十塊錢。」何香凝娘家補貼的錢財,大部分用在了革命事業中。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1916年4月9日,孫中山、廖仲愷、宋慶齡、何香凝等在日本舉行「帝製取消一笑會」。前排左四起:宋慶齡、孫中山、何香凝。後排左二起:廖仲愷、胡漢民。其餘的為日本友人。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最高權力的角逐在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許崇智等人之間展開。汪精衛出任廣州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第一號人物,國民黨右派大行其道。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綠梅》,設色紙本,57×36cm,1943年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時左右,廖仲愷與何香凝以及監察院委員陳秋霖同車來到中央黨部門口。廖仲愷下車後剛剛邁上台階,就遭到埋伏於旁邊的四名兇手的狙擊,中槍後在送往醫院途中離世。

廖仲愷去世後,時任國民黨代理婦女部長的何香凝正式走到政治鬥爭的第一線。在國民黨中,何香凝的聲望極隆。她斥罵右翼分子,「拍案頓足,幾乎把地板跺裂」。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馬》,設色絹本,111×41cm,1914年

1928年年底,何香凝為反對國民黨清共而毅然發表聲明,「辭去國民黨內的一切職務」。她說:「我是遵守孫中山的遺言,吾寧以畫筆棲遲,維持清苦生活,不願同流合污,做國家民族的罪人。」

1929年,何香凝與友人組建「寒之友社」,每日以繪畫、吟詩和讀書為事。那年秋天,她漂泊歐洲潛心畫藝,排遣心中鬱結。在此期間,她的兒子廖承志和女兒廖夢醒先後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虎》,設色絹本,26×30cm,1910年

1931年,何香凝從法國巴黎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發表《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宣言》,並集海上名家舉辦救濟國難書畫展覽。自此之後,何香凝便走上了以畫筆抒情明志的道路。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為誰來補破河山》,設色紙本,132×55cm,1934年

筆尖聚國魂

何香凝遵從孫中山的臨終囑託,成為宋慶齡身邊最可信賴的至交。她曾在上世紀30年代初繪《菊石圖》贈予宋慶齡,激賞之情溢於言表:「唯菊與石,品質高潔;唯石與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與石,品質高潔。

1938年後,遷居香港期間,為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她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並將自己所做山水花鳥贈送或出售給了華僑,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與宋慶齡

其子廖承志從小受到母親的影響,熱愛繪畫藝術,善畫人物。工作之餘,何香凝與廖承志母子以畫抒情、以畫自娛,共同創作了許多繪畫作品。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與兒子廖承志共同作畫

母親何香凝剛勁厚重而筆法自由的山水、花卉,配上兒子廖承志風格詼諧造型結實的簡筆人物,常常使畫面產生意想不到的獨特效果廖承志的人物畫注重動態刻畫、敷色艷麗、不拘程式而靈動精到,與何香凝大膽而自由的畫風非常協調,畫面極富藝術感染力。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 廖承志 徐悲鴻《倚松讀書圖》,設色紙本,131.5×64cm,1951年

晚年,何香凝擔任過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還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真可謂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志,受到的推崇也是當世無幾。

何香凝的生命經歷了94度春夏秋冬,大多數歲月都是在嚴酷險惡的環境中度過的。她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圖》上題詩言志:「一樹梅花伴水仙,北風強烈態依然。冰霜雪壓心猶壯,戰勝寒冬骨更堅。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晚年

1972年9月1日凌晨,何香凝魂歸道山,與廖仲愷合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墓地。這一對革命夫妻分別了將近半個世紀,儘管天上人間早已非復舊觀,但他們相知相愛的靈魂永遠都不會變得陌生和疏離。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梅·石·牡丹》,設色紙本,146×45cm,1940年代

畫中風骨

何香凝早期的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後來又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猛獸,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獅》,設色絹本,63×49cm,1914年

何香凝的畫作立意講究,一反傳統女性繪畫的柔媚習氣,體現出她剛烈的個人性格。她鍾愛猛獸題材,常以獅、虎等形象寓意國家的崛起和強大。她一生的藝術創作,無疑是其革命精神和救國理念的延續。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虎》,設色紙本,147×61cm,1934年

由於何香凝與嶺南畫派創始人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同為廣東籍畫家,又曾有過相似的日本求學經歷,畫風也都受到日本的影響,且又與這三人有過交往,不少學者認為可以將何香凝歸為「嶺南畫派」,甚至認為「二高一陳」應改為「二高陳何」。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1962年,畫家傅抱石、潘天壽在杭州觀看何香凝作畫。

但從上世紀30年代後,何香凝的畫風開始有了明顯轉變。在題材上,其已由之前的獅、虎等動物畫,轉化為歷代文人所鍾愛的梅蘭竹菊。當時國內局勢動蕩不安,何香凝就把對時局的滿腔悲憤發泄在畫紙上,「專畫寒冬不謝、冷而彌香的梅和百歲長青的松」。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梅》,設色紙本,40×77cm,1953年

此時何香凝的畫風已經與嶺南派諸家宣揚的折衷中西大為迥異了,列為同一陣營顯然不合適。據廖承志介紹,在「解放戰爭」時期,何香凝繪畫的風格又有所改變,題材雖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憤,而是豪放開朗」。這種畫風一直維持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直至她九十歲以後。

何香凝:她一生以丹青為伴,用畫筆記錄下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何香凝《高松立海隅》,設色紙本,135×140cm,1960年

在辛亥前後參加各種革命活動的女性中,有姓名可查的有380多人,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有180多人,實際參加同盟會的有54人。但在這54人當中,能夠把革命與參政貫穿始終,並且跨越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個時代的,只有何香凝一人。

何香凝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孫中山夫婦的友人、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的妻子,也是中共高幹廖承志的母親,還是女界領袖、丹青聖手和詩壇「一枝梅」。她傲骨錚錚,終生不改其高潔。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中國革命的縮影,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代人的氣節和風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今天來幾幅 明畫賞析
中國古錢幣大全 欣賞
鍾繇《墓田丙舍帖》《力命表》
俄羅斯畫家 作品欣賞
解析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皴法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