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賞析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賞析

這件戰國時期的大型帶鉤,白銀鑄造,通體鎏金,整體長18.4厘米,寬4.9厘米,鉤身鑄出浮雕式的獸首和長尾鳥,獸首分列鉤身前後兩端,作相背的對稱排列,形似牛首,而雙耳作扁環狀,長尾鳥居鉤身左右兩側,亦作對稱安排,體修長呈S形,盤曲逶迤迴旋,尾部作歧出的分尾形,並以爪、尾反覆虯結,點綴鳥體,使裝飾效果突出。繼而又在鉤身正面嵌飾白玉玦三枚,玉玦表面線刻谷紋,三玦均排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前而後大小依次遞增,形成一種節奏十分鮮明的韻律美,在玉玦中心,各雕一粒半球形玻璃彩珠(俗稱蜻蜓眼),鉤身前端又鑲入用白玉琢製成鴻雁首形的彎鉤作為鉤首,其上用陽線雕出鴻雁的口、眼等細部,從側面看恰似一曲頸昂首的鴻雁。在裝飾上除了使用鎏金、鑲嵌以外,局部以鑿飾小點,並以黑漆勾線、點睛,突出了輪廓,豐富了色彩層次,益發顯出工藝的精湛、清新、華麗,美不勝收。

此件帶鉤雖然尺寸長大,但由於在製作時已注意採用薄型,並以淺浮雕裝飾,同時在面與面的轉角處理上,又運用圓角過渡的手法,使線條趨於圓轉流利,從而弱化了凝重感,另外在外形的設計方面,輪廓主線條是以修長的鳥身作S形盤曲迴旋,使輪廓線逶迤曲折富有變化,並與小段的直線相接,曲直對比層次鮮明,非常和諧,取得造型頎長、秀麗、輕盈的效果。

帶鉤是我國古代貴族、官僚以及文人武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據考古資料證實,遠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居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的服飾中,已經使用了帶鉤。戰國至秦漢時期廣為流行,直到魏晉南北朝時,由於盛行配有鉸具(帶扣)的革帶或蹀躞帶的緣故,帶鉤的使用才逐漸消失。

此件帶鉤於1951年11月在河南輝縣固圍村5號戰國墓出土,輝縣在戰國時屬魏,固圍村當是魏國貴族的墓地,此帶鉤應是魏國貴族們所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物網 的精彩文章:

乾隆粉彩百鹿尊鑒賞與收藏
清代白玉雕佛手鑒賞
古玩行業呼喚理論指導
圓明園如園考古二期工程本月完工,發現大片火燒痕迹
新確認的波西親筆油畫將在納爾遜博物館展出

TAG:中國文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