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一、龍飛鳳舞
(一)遠古圖騰
人首蛇身到龍鳳,審美意識和藝術創作的萌芽階段
(二)原始歌舞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後樂氣從之。
(三)「有意味的形式」
由動物形的圖像過渡到幾何圖形——內容積澱為形式,想像、觀念積澱為感受
二、青銅饕餮
(一)獰厲的美
巫史文化出現,饕餮想像出的圖像為彰顯統治階級對自身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二)線的藝術
許慎《說文·六書》為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字雖是由線條組成,但皆有意所指,所指之事物皆可使人產生聯想,故漢字的線條就代表了事物的具體形象和隨之引發的感受。
「東周而後,書史之性質而變為文飾,如鍾鎛(伯)之銘多韻語,以規整之款式鏤刻於器表,其字體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於審美意識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郭沫若
書法的過程
1.毛筆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代表了民族的個性
2.甲骨文
3.金文
4.秦統一六國後,定小篆為官方用字,並統一字體筆畫寫法。(建阿房宮為後代園林藝術奠定基礎——以時間換空間)
5.漢代隸書盛行,國家規定識字九千字以上,會書寫八種字體才有資格做官,書寫不好的會被罰,或被罷官
6.漢隸之後有隸草、章草、今草(二王)、狂草(張旭、懷素)
7.漢隸基礎上有八分書、真書、二王有了法度、至唐太宗,酷愛王羲之之書,並設「書學」,考核合格送京深造,要求官員楷書「遒美」
8.唐顏真卿雄壯深厚,為後代所推崇
9.在字的筆畫里、結構、章法里(即筆意顧盼、偃仰平直,陰陽起伏、輕重緩急),體現著書寫者的情感,抒發著自己的意志,所以我們在字中含著筋、血、骨、肉,故王羲之強調「意在筆先」,可為一筆書。所謂書法者,非指字也,應是一整幅作品體現出來的書寫者的法度、精神、人生態度——時人目王右軍,飄若游雲,矯若驚龍。
10.張旭草書——虛實相生之繪畫、馳騁飛揚之舞蹈,抑揚頓挫之音
樂,恣情縱意之線條。見公主擔夫爭路,得草書之意,觀公孫大娘舞劍,得草書之神。
11.至宋蘇、黃、米、蔡四家,無不學顏魯公——蔡原為蔡京,後改為蔡襄,可見世人對人格的要求比藝術成就要高
(三)解體和解散
三、先秦理性精神
(一)儒道互補
1.懷疑論或無神論的世界觀和對現實世界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儒家強調的是從自身做起,再觸及他人,仁義二字為後世樹立人格基礎。
2.道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為後世奠定了審美基礎
(二)詩經——賦比興
1.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言有盡而意無窮(鍾嶸《詩品》);「羚羊掛角,無際可求(嚴羽《滄浪詩話》)」
l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流從之,宛在水中央。
l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l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兮。
l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直抒胸懷、不矯揉做作、不虛偽。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以事父、可以事君,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4.詩歌之發展路徑: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崑曲—京劇
(三)建築藝術
平面展開,木質結構,「可游」、「可居」、「可望」、「可行」——重在生活情調的感染熏陶,將空間轉化為時間,飛動、雕樑畫棟,用借景、分景、隔景、對景來布置、組織、擴大、創造空間,尤其是「窗」的應用具有強烈的畫面感。
四、楚漢浪漫主義
(一)屈騷傳統
屈原《離騷》,漢代神話傳說
詩經解放而演變為楚辭,楚辭是隨著十五國風的「二南」、陳風而產生,之後演變為樂府
屈原解答了文學與道德的問題,司馬遷解答了文學與歷史能否合流的問題
(二)琳琅滿目的世界
1.漢代時刻,畫像,磚畫
2.漢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賈誼(服鳥賦)、揚雄(甘泉賦,羽獵賦)
後,揚雄(子云)欲學儒者,作《法言》、《太玄》。楊雄曰「如孔門要用賦,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孔門並不重視幫閑的、御用的文學。
(三)氣勢與古拙
畫像、雕刻的風格
注意:漢樂府詩如同《詩經》一樣,是官方採集民間詩歌而來,這點不可忽視。納蘭有詞曰「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睡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清代詩詞皆顯傷感,納蘭之詞多如此,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詩如黃仲則,「詎有青鳥緘別句,聊將錦瑟記流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別後相思空一水,重來回首已三生」,「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亦多感傷之語。可惜二人都是早亡。
五、魏晉風度
(一)人的主題
1.門閥士族玄學興起,在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隱藏著對生命、命運、人生的強烈欲求和留戀。
2.重人的思辨風神、才情、氣質、格調
3.造型藝術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
4.書法藝術也是如此——王羲之「妍美」
(二)文的自覺
1.建安文學:文學風格轉為為藝術而藝術,曹丕「文以氣為主」,講的是以文傳世。曹植講究修造詞鍊句。以至於影響後世駢文的風格。
(三)阮籍與陶潛
阮籍——掙扎的代表
陶潛——遁世的代表
建安七子代表了文學的傾向,竹林七賢代表了人格的傾向
六、佛陀世容
(一)悲慘世界
(二)虛幻頌歌
(三)走向世俗
漢武帝通西域後,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
忽略了禪宗的興起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禪宗是中國化了的佛教,達摩自梁武帝普通七年入華,直至六祖惠能,「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有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家禪」,對於後世無論是在文學藝術領域還是人的宗教信仰人格修養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七、盛唐之音
(一)青春、李白
1.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2.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深邃、曠絕的宇宙觀
3.孟浩然——詩意的孟浩然(氣清絕、意疏曠、味悠長)—儒道合一
春曉;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4.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禪味(詩是動的畫,畫是靜的詩)
鳥鳴澗;辛夷塢;紅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5.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仙俠
(二)音樂性的美
張旭、懷素狂草
(三)杜詩顏字韓文
老杜——深厚、有力。為後世創下作詩的路子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最典型的美的代表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十字容納萬千
「兩個黃鸝鳴翠柳……」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
文以載道,恢復古文,並融入日常生活中。是我國偉大的散文家。
盛唐的美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美,是一種痛快的美,雄大的美
八、韻外之致
(一)中唐文藝
百花齊放,名家輩出;詩壇之盛,確乎空前。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白居易、韋應物、元稹、賈島、李商隱、杜牧等。書壇柳公權、畫壇盧仝、張萱
(二)內在矛盾
時代精神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
經濟發展,士大夫和地主階級開始注重個人情調,詞開始盛行,畫開始注重山水。經濟的發展盛況空前,有柳永詞為證: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望海潮)
溫庭筠—韋莊—李煜—晏殊—蘇軾—柳永—周邦彥—李清照—陸遊—辛棄疾—姜夔—蔣捷
(三)蘇軾的意義
儒家的積極進取和道家的退隱達到極限,兼有禪宗思想,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3.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同樣是「江城子」,一悲傷,一豪放,可見蘇軾之文字功力。
蘇詞曠、辛詞豪。
九、宋元山水意境
(一)緣起
繪畫由唐的仕女圖到宋的山水畫
(二)無我之境
氣韻生動,構圖細緻嚴謹
(三)細節忠實和詩意追求
工筆畫、花鳥畫的細節,山水畫的詩意
(四)有我之境
文人畫盛行,重色彩筆墨相互協調
十、明清文藝思潮
(一)市民文藝
元曲——崑曲——京劇太平廣記——章回小說
(二)浪漫洪流
稱浪漫似不妥,有復古的意思,明歸有光,清姚鼐(桐城派)
王陽明——李贄——公安派(三袁)
以上都是提倡文法自然,貼近生活
(三)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
《桃花扇》、納蘭、黃仲則、《紅樓夢》
(四)繪畫與工藝
八大山人、石濤
美與審美
一、美是獨立存在的,總能具備美的素質,宇宙萬物、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都客觀存在美的現實
二、審美需要想像力、理解力、洞察力,
三、想像力、理解力、洞察力需要長時間對自身人格、性靈的培養。也需要對本民族的文學史、文化史有所了解。
1.人格越高,偉大的人格造就偉大的作品。所謂人格,不單單指「捨生取義」也包含至情至深,誠如子曰「思無邪」。老杜、屈原皆有偉大的人格,所以其作品亦偉大。近代如朱自清、聞一多、梁漱溟、豐子愷、陳寅恪皆有偉大的人格,所以其學問博大精深之外,人格亦為後人所稱頌。汪曾祺、范曾人格有問題,所以其作品也就只能達到二流的水準。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人格越高,越能欣賞、理解偉大的作品。
2.私心越淡泊,內心才會越通透,才越能深入事物內部發現美,此為空靈;待能容納萬物後,始能運用手中之筆墨於平淡無奇之中而又包藏世間大千之境地,使人觀之有「天風浪浪、海山茫茫,真力彌滿,萬象在旁」之感,此為充實。此皆為王國維先生所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故一夜風雨過後,孟浩然能寫下「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李易安能寫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然禪宗卻又看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而白樂天十六歲寫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是對萬物生髮榮枯的深入觀察與體驗、感受後的外在表現。
4.對作者本人,及時代背景的了解有助於我們理解作品
5.移情:將自己的感情溶於宇宙萬物,感受生髮榮枯,理解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境地。
6.自身的經歷與遭遇容易與作品產生共鳴,由此會有聯想、想像、對比的關聯,如自身感情經歷可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忠貞,「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靈魂的契合,「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無奈,「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失去親人的悲痛,漂泊不定才會理解「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的唏噓。以上皆為「小我」之感,「大我」之感莫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至《春江花月夜》所感所發等。
7.美可以使事傳世:陸遊唐婉的愛情故事皆因有《釵頭鳳》而得以流傳至今,「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孔雀東南飛》《木蘭辭》
8.對隱喻、典故、比興的了解可以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如《春、江、花、月、夜》詩名所指為何?張籍「恨不相逢未嫁時」和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所指又是為何?
慢慢走,欣賞啊!
註:楷體字為原著摘要,其餘字體為個人感悟
TAG:老鄧的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