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款款君子態 仙丹永長生

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款款君子態 仙丹永長生

兩漢諸侯王大墓文物的聚集,以山東地區發現的大型諸侯王墓,即巨野紅土山漢墓(昌邑王)、章丘洛庄漢墓(呂王)、臨淄大武漢墓(齊王)、曲阜九龍山漢墓(魯王)、長清雙乳山漢墓(濟北王)、青州香山漢墓(淄川王)等幾個大型漢墓出土的文物為主。

五、鳴佩款款君子態

漢代的玉器,佩玉與葬玉具有兼融性,生前實用的佩玉死後多用於陪葬。這種玉與真正用於殮葬的覆面、竅塞、口琀、手握之類不同,鑒於所有者生前的實用性,玉佩往往造型精美、做工精細。臨淄商王墓出土的一套佩玉應該就是墓主生前實用之物。

組玉佩

該套玉佩由9件獨立的玉件組合而成,分別是2件近長方形鏤雕邊飾佩、2件鏤雕龍紋佩、2件龍紋玉璜、3件近橄欖形串珠。每個組件均雙面雕刻、鏤雕。特別是佩飾的邊緣,通過細緻的捲曲勾彎鏤雕展示各種形態的龍紋,技術高超精湛。這樣的一組玉佩若是佩掛在身上,聽到玉佩之間的碰擊聲就能推測出佩戴者的步履是輕緩柔和還是急色匆匆。因此,聽鳴佩之聲可揣測個人脾性。難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不僅是為了裝飾,也是自身品性的標示。

六、煉丹升仙永長生

煉丹始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經過秦始皇的大肆渲染,到漢代成為王侯貴族熱衷的追求。巨野紅土山漢墓出土的一組展品,可以窺見漢代貴族煉丹的相關工具及煉丹成果。該組展品有丹鼎、丹藥、銅杵銅臼、葯勺。

丹鼎

丹鼎,通高31.6、足高16.5、口徑23.4厘米。該鼎出土時,內有丹藥150多枚,以及硃砂、蚌殼。鼎是煉丹的工具之一,也常用於盛放丹藥,因此也稱丹鼎。

丹藥

丹藥,硃紅色,每粒重約1克。

銅杵銅臼

銅杵銅臼,搗研煉丹藥材的工具。銅臼,高13.6、口徑15、底徑11厘米。臼身呈圓筒形,底緣外折呈假圈足狀。口沿下刻銘「重廿一斤」。銅杵,實心圓柱形,上粗下細,中部有「重八斤一兩」銘文。

青銅葯匙

青銅葯匙,通長17.8、斗徑4.2、斗高3.5厘米。匙身扁平,鬥成半球狀。這一組展品完整的展示了墓主的煉丹工具以及煉成的丹藥,在國內發掘的漢墓中十分罕見。

漢武帝劉徹為了追求長生就曾親事煉丹,「天子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葯齊為黃金矣」。而武帝時的淮南王劉安也是其時的著名煉金丹人物,更是在追求煉丹的過程中發明了豆腐。在帝王、貴族的帶動下,漢代的煉丹興盛不衰,並於無意中推動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

七、中外交流異域風

漢代的山東不僅自身文化發達,同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一些金屬器具和石刻上有鮮明的反應。

鎏金銅蒜頭壺

鎏金銅蒜頭壺,高42、口徑4.1、腹徑21.8、足徑13.2厘米,臨淄大武漢墓齊王墓陪葬坑出土。該壺的蒜頭壺口具有鮮明的西亞中東風格。蒜瓣式凸起是錘揲工藝運用的結果。中國自商至漢傳統的金屬用具加工,是范鑄成型和范鑄紋飾。錘揲工藝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亞及中東地區即出現,並且兩地盛行用金銀器,錘揲工藝運用純熟。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西亞中東的金銀器錘揲工藝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壺身鎏金,鋪首耳裝飾,又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因此,這件壺是在吸收外來工藝的基礎上結合本土工藝製作的結果。

石獅

石獅,長130、殘高87厘米。獅子昂首張嘴,五官輪廓寬厚,頂毛捲曲,脖頸周圍的鬃毛分縷刻畫。頸部有「洛陽中東門外劉漢所作獅子一雙」銘文。(下圖)

石獅銘文

刻文清楚的表明了獅子的製作地在洛陽。而獅子屬於外來物種,洛陽的工匠能雕刻大型石獅像,說明至少見過實物或畫稿。不管是實物還是畫稿,說明獅子形象在漢代已經確切傳入中國。

「邪相劉」石柱

「邪相劉」石柱,高250、直徑40厘米。柱身採用典型的羅馬立柱樣式,即柱身刻凹槽。上中下部各有一圈束帶。柱上部磨平一塊,篆書刻「邪相劉」三字。柱身中部兩側各浮雕一螭虎。整個柱子的裝飾充滿異域風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摩利支佛造像:什麼佛竟然和豬有關?
清朝宮廷中珍藏的華麗鐘錶
國畫·大師作——潘天壽作品賞析(二)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