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曲得守住自己的根本

戲曲得守住自己的根本

戲曲雖然是夕陽藝術,有時,她還得被養著。因為被養著,也就很難自主。

扶持地方戲曲是有關部門初衷,但現實的思維是,最好借戲挖掘、宣揚點地方的什麼。這思維不能算錯,如果適合地方戲,自是最好不過。可是,很多時候,卻是一廂情願。比如挖掘地方文化,有些內容比較專業,只有研究人員才熱衷。戲曲本來就弱勢,再來演連當地百姓都不感興趣的勞什子,命運即可想見。地方文化本身不是戲,為了成戲,一點點因由,大肆渲染,結果台上人比台下多,豈不可悲可嘆?戲自有規律,自有因緣,不具備戲的元素,不接地氣,憑空編造,誰會買賬呢?君不見,台上的常演劇目,哪裡是單單以弘揚地方文化為目的的?有關部門宣傳地方功利太重,戲就難以「張揚」起來。

如果說,這是被養戲人所誤的話,那麼,另一種傷害則來自「自家人」。

以前,演戲是伶人會同落魄文人的謀生手段,戲大抵是俚俗的。現在,戲成了藝術,編劇就有了文化自覺,想玩人文,玩深沉,似乎沒點文化就羞於見觀眾。於是,動不動就以文人為主角。誠然,有些文人詩文寫得不錯,自身的經歷卻有限,張狂的只是內心。一個書齋型的文人,本身就很難構成戲劇性,即使敷衍成篇,估計觀眾也會很隔膜———文人的共鳴畢竟不能代替觀眾的共鳴。本來,地方戲是「廣場大媽舞」,你卻把它搞成「華爾茲」,貌似高端大氣上檔次了,卻也把大媽們嚇跑了,大媽們才真正是戲曲觀眾的主流。

除了與觀眾隔膜外,還誤解觀眾,總覺得觀眾嫌戲太慢。其實,「慢」本來就是戲的內在要求。你要看情節,何用來看戲?只注重情節的戲,只能看一遍,看完了事。百看不厭的戲,總是唱做並重,有「肉子」的。買票坐在劇場里,就是來享受這「慢」的。可是,現在的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匆匆趕路,總不肯把戲做足,似乎藏著掖著,就為高潮那兩三段聲嘶力竭的唱。若是換成現在,一定會覺得《梁祝》的「回十八」太浪費了,「樓台會」太濫情了,《紅樓夢》的「黛玉葬花」簡直太奢侈了———幾乎是原地踏步,抒情個沒完。可是,戲不僅僅是演情節,更是演「一顆心」,你若不給「一顆心」以舞台,就沒法齣戲。而齣戲的地方,都是很慢的地方,比如《碧玉簪》的「三蓋衣」,比如《西廂記》的「琴心」。演員的功夫就在這上面,戲曲就得給演員留下「唱」和「做」的空間。沒有這空間,再好的演員都是白搭。若是長久地只演情節,只會大喊大叫幾聲,我得說,我們要把這一代演員給廢了!

無論時代怎樣變,戲曲總得守住自己的根本。身不由己難自主,那是沒辦法;自己人誤自己人,又為的是哪般?

當然這也是筆者一已之見,望能與愛戲、做戲者共同探討。

來源:寧波日報 | 作者: 岑燮鈞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韻風華 的精彩文章:

豫韻新聲稀有劇種展播之—四平調《小包公》拜金榮
官方消息:首屆河南明星擂主大愛劇團親友團二群戲迷擂台賽將於本月23日晚上八點拉開帷幕

TAG:戲韻風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