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最不需要的就是合群
文 |《讀者》微信專欄作者Angela
一位大學生讀者,在後台給我留言,說他現在上的學校一般,很不滿意現狀,想努力改善目前的狀況,但身邊的同學要麼沉迷於玩王者榮耀,天天拉他一起打遊戲,要麼胡吃海塞,根本無心學習。
他覺得很浪費時間,但如果拒絕加入他們,自己就會變得格格不入,友誼也難以為繼。
他說,我不喜歡湊熱鬧,我喜歡一個人做事情,看書上課,也喜歡一個人複習功課。
獨來獨往的他,卻被認為是不合群,被同宿舍的人嘲笑。
合群,本質上是在找尋一種歸屬感。
但事實告訴我們,當這種歸屬感發展過頭,就可達到一種可怕的「忘我」境界,會使人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忘記自己個體的追求和目標,從而曲意迎合,直至失去了自我判斷。
作家劉同說過,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真正的孤獨。
這種合群,其實是放棄了自我追求,是浪費時間走向平庸,也是給自己的惰性,找一個出路。
我的朋友小顏,對此深有體會。
多年前,她在一個三線城市,念一所不知名的三本院校。
一個宿舍6個人,其中三位女生都是逛街戀愛咖,還有一位是打工狂人,每天神龍不見首尾的兼職掙錢。只有她和另外一位女生靜,一直埋頭複習功課,苦練英語。
她們倆年年都能拿到獎學金,但拿到獎學金後,請宿舍同學吃飯,也換不來其他人的理解和友誼。
舍友酸溜溜地說:「瞧,就你們厲害。」甚至還有人在背後偷偷給她們倆起外號:「四眼傻女」,言外之意,是只會學習、不諳世事的傻姑娘。
她們越努力,在其他人的眼裡,越是異類。
後來,小顏和靜都考取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如今,她在北京機關當公務員,靜則在上海外企工作。
她們和原先的同學之間,從當初的不合群,到如今的越走越遠,差的不只是空間距離,更是越來越遙不可及的認知和層次分別。
合群,往往是一群人的狂歡,而成長,更需要的是一個人的孤單。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不合群的孤獨背後,歷練的是能力,才是真正的成長。
有多少人,整日忙著融入一個又一個的圈子,害怕自己落單,擔心自己不被其他人認可,但這些盲目的融入,付出的是無效的時間與精力成本,也是無法面對真實自我的表現。
多年前,我先生曾就職於一家知名大企業,工作體面,收入穩定,但工作清閑,他名校計算機碩士的背景,應付工作綽綽有餘。
公司福利很好,到點下班後,同事們還常常一起聚餐、K歌,日子過得自在逍遙。
但慢慢地,他覺得這樣的日子,無異於溫水煮青蛙,繼續下去,自己的專業會荒廢,事業也毫無挑戰和前景可言。
下班後,他開始推掉飯局,開始自學英語,啃專業書籍,泡英文論壇,和全世界各地的大牛們,切磋取經。
有同事看不慣,揶揄他:「都畢業了,不跟大家一起玩,繼續當書獃子嗎?」
他不為所動,依然堅持不懈,慢慢地,英語和專業能力都突飛猛進,得到明顯提高。
後來,當收到一家美國公司駐新加坡亞太總部的工作Offer時,周圍再也沒有人笑話他。
而現在,原來的那家大企業已經被另一家公司合併,原先的部門被撤,那些老同事們,能力強一些的,被調到其它部門,而更多人,只能自動離職,去尋求新的出路。
一位四十多歲的老同事,目前還輾轉在求職路上,日子過得艱難無奈。
成長路上,最不重要的就是合群,與其花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心力,去打點所謂的人脈關係、圈子資源,不如盡你所能,提升自己的價值。
為自己增值,才是你的必修課。當你有了價值和能力,人脈和資源會自動來找你。
不適合自己的圈子,不要強融,難為了別人,也是一定程度上的作踐自己。
經典美劇《老友記》里有一集,剛入職場的菜鳥Rachel,發現她的上司一直偏愛另一位同事,好差事都優先分配給對方。
後來,她了解到,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愛好——抽煙,上司的很多決定,就是兩人在去辦公室外面一起抽煙閑聊時,做出來的。
於是,為了打入她們的抽煙二人組圈子,從不吸煙的Rachel,開始嘗試吸煙,得以加入她們的秘密八卦時間。
勉強聊了幾句後,兩人告訴Rachel,除了吸煙,她們還喜歡一起吸大麻及其它更刺激的東西,並暗示她一起加入。
Rachel落荒而逃,也從此斷了強融這個圈子的念想,專心於工作。
後來,她不再被混圈子所擾,致力於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很快不僅趕超了同事,還將那位公私不分的女上司,取而代之,自己當上了主管。
職場上的合群,也是很多職場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辦公室里的合群,有必要,但合對了群,才更重要。
玩過俄羅斯方塊遊戲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屏幕上方落下的小方塊,一旦和底下的方塊融合到一起,它就會消失不見,變得整齊劃一。
也就是說,太合群,你就會失去特色,直至消失。
而同樣的,落下的小方塊,如果無法融入,就會一直堆積到屏幕頂部,那麼遊戲也會Game Over。
如果我們一直不合群,遊戲也就無法繼續。
所以,我們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應該把握好一個點,既不脫離群體,也不背離自己。
成熟的人,不會為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而刻意遠離人群,但心中對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會有一份清醒理智的認知。
別人的要求和期望,適合自己的,就儘力完成;不適合的,也有能力拒絕。可以合群但不要輕易為伍,跟從你的內心,命運才能不為別人所左右。
很多人追求合群,是認為合群的人,情商都不會差。而不合群的人,則是孤僻的人。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暢銷書《情商》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就是管理情緒的能力。」
他將情商的核心因素分成五部分,並按照先後順序劃分主次,其中包括:自我意識、自我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和管理人際關係。
這其中的第一要素,是自我意識、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要先有自我定位,才談社交,接下來的社交效果才能水到渠成。
很多人卻被所謂高情商的魅力而迷惑,認為高情商,就是要迎合、逢源,甚至人云亦云。
但實際上,情商是圍繞情緒展開的,是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識別、調節、利用,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和調節自己的行為。
很多人眼中所謂情商低的人,情商並不低,他不過是在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高標準。
他不會為了將就、湊合而刻意合群,有自己批判性的思維能力,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只有這樣,他清晰明確的人生目標,不會被人情所累,也不會被外界和環境無端干擾。
《奇葩說》第四季有一期的辯題是,「顛倒黑白的愚人水,所有人都喝了,你要不要喝?」
高曉松選擇了不喝。
他說:你喝了愚人水,那麼就是融進了這個集體,但融進去,也就化了,連核都沒有。
那麼喝水的意義何在呢?
喝完了,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
如果你優秀上進,有企圖心,周圍的人卻混吃等死,碌碌無為,這樣的群,不僅不要合,還要離得越遠越好。
格格不入,才是能讓你保持清醒、持續成長的最大底牌。
作者:Angela,坐標澳洲悉尼,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分享原創乾貨。微信公眾號:Angela大世界小生活(ID:angelamanly)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微信公眾號獨家原創稿件,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讀者」微信後台。
編輯:辛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