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故鄉的桑葚
故鄉的桑葚
(文)呂傳彬
日前得知安徽黃山市歙縣溪頭鎮藍田村舉辦「桑葚節」,有桑葚吃,酸酸甜甜的,我禁不住舌底生津;之所以期待得很,是我對桑葚有特殊的印象。
我的家鄉渝東二、三十年前水果不多,偶爾看到的幾棵水果樹,如枇杷、李子、石榴一類,都是種在人家院子里。果實成熟的季節,我等小孩垂涎欲滴,也只能是望果興嘆。
在我十歲左右時,一天傍晚從學校回家,掀開大鍋蓋,見裡面放好了米、乾菜和水,就燒著鍋灶,煮菜稀飯。快燒好時,母親從地里回家,手上托一個大大的蘆樹葉,上面有黑黑的東西,手指粗,寸把長,仔細一看,象是一些小小的顆粒聚集而成,一頭還有個細細的丫枝。
我好奇地問:「這是什麼?它能吃嗎?」母親笑著說:「這是桑葚,給你幾個,吃吧!」她抓了幾個放在我手掌心,我揀一個進嘴,又酸又甜,很好吃,沒幾口就吃完了。
我家兄弟姊妹多,除了到鍋里舀飯食吃,其他的零食、水果是靠在外工作的父親回家帶來一些,都要平均分配的。
此時,自己的吃完了,只能不時望著桌上的蘆樹葉,哦!實際上是望著裡頭的桑葚。見我眼巴巴的樣子,母親數數桑葚,又給了我兩個,並說:「你再不能多吃了。」
第二天,我把桑葚好吃一事,就跟幾個小夥伴講了,大家商定星期天去找桑樹,去找桑葚。
河邊那兩棵桑樹,因離村口近,樹枝已被拉斷許多,地上有桑葉、桑枝和被踩爛的桑葚,樹上則基本沒了桑葚,只有枝丫頂上,還有星星點點的幾個。樹枝不粗,沒有誰敢爬上去。
有人不甘心,提議去溝灣,自然都贊成,隨即跑去。那棵桑樹找到了,在一眼池塘後方,比較大,小碗口粗,一丈多高,主幹朝塘上方斜長出去。
同樣,樹上的桑葚已不知被多少人採摘過,參差交錯的枝丫上,有些發白、青綠的嫩桑葚,而發黑的十幾個則在主幹的杪上。
我們摘幾個嫩桑葚進嘴,不好吃;成熟的更誘惑著我們。一個大我兩、三歲的堂哥說,既然到了、看見了,就要弄到手。他提議,像課本中的猴子撈月亮一樣,反著來,大的在下,小的在上,一個抓著一個的腳。
我比較瘦小,在頂上,慢慢地朝前爬。樹榦不堪重負,往塘里彎去,離水面只一尺多。摘下一個桑葚,不好放下袋,我索性放進嘴裡。甜,這個桑葚,比三天前那幾個更好吃。後面的人看見了,說我不該吃獨食,要摘下來平均分。我小心翼翼地儘力往前伸,摘到兩、三個,又往前伸去。不知是抓我腳的人手鬆了,還是樹杪晃動了,我朝前衝下去,掉進塘里。
我在小河裡自學過游泳,但那是狗爬式的,此時嚇壞了,手腳亂打水。幸好,梅雨季節未到,才蓄了半塘的水,塘邊上只有兩、三尺深,岸上夥伴看得清,大叫「站起來、站起來」。我腳踩塘底,直起身子,水真的只到胸前……
摘桑葚掉下水,心驚膽戰,教訓深刻,之後多年,我再也不敢去摘了。
後來,我到外地求學後,我村已開始種桑養蠶。
有一次春夏之交,我回家幫母親挖地。看見到處都有的桑樹林,突然想起往事,就走進去,想摘幾個桑葚嘗嘗。母親笑道:「桑樹每年剪兩次枝,長了嫩葉喂蠶,就不會生桑葚的。要兩、三年不剪枝,桑樹才會長出桑葚。」
原來,種桑樹是為了養蠶,它也給三十多年來的家鄉農民增加了不少的收入。而各種水果日益增多,到處都有的賣,桑葚被漸漸淡忘,也不足為奇了。
沒想到,現在安徽都有「桑葚節」了,而我村因桑樹多,也吸引了不少城裡人去那兒觀光。
去年回村時,據鎮村幹部介紹,前幾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貌大為改觀,愈來愈好;而美麗鄉村建設,最核心的要求必然是有產業,能富民。
老家的村子大力培植髮展特色產業,建起了野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特色養殖業辦得紅紅火火,並和旅遊業緊密結合。旅遊者們享受一把現采現吃的口福和樂趣,當然,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
我去了兒時的桑地轉悠,桑樹山開成梯地,平平展展,很適合人們行走與採摘。一波波的遊客來了,拿著小塑膠筐,鑽進樹下採摘著桑葚。滿眼田園風光,呼吸新鮮空氣,大家的心情肯定是愉悅歡快的。到處傳來議論聲、喊叫聲、還有歌聲,氣氛濃烈,熱情洋溢。
當然,每個人都在不停地採摘著,多拿些桑葚回家,那些沒機會來的親友,就可以分享我們勞動的成果。
桑樹不大,四、五尺高,枝葉繁茂,枝椏上長滿桑葚,或黑紫,或淡紅,或青白。我迫不及待,先摘兩個黑的進嘴,汁液豐富,酸甜爽口,味道不錯。只是不那麼甜,也許是各種各樣的水果吃多了,嘴吃刁了。
村裡人告訴我,這不是一般的桑樹,而是經過科技人員的選擇育種,培養出來的水果型桑樹,年份還短,以後時間長,樹粗壯了,果實會更大更甜的。
桑葚多,不一會兒,筐子就滿了。突然,那邊有雞叫聲,又有一個女孩欣喜的聲音:「我找到了一個雞蛋,又一個……。」仔細聽聽,還有其他人找到雞蛋後的歡聲笑語。原來,許多雞就養在桑園裡,一些雞蛋沒拿走,就是讓遊客到桑樹下尋找的,自然是誰找到誰要,也更激起遊客的興趣。
下山後,我來到基地的樓房前,瀏覽著宣傳展板。哦!上面寫著桑葚富含的各種營養成分和食用功效。
村裡人告訴我們,為了讓桑葚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要進行深加工,正嘗試開發桑葚泡酒、桑葚果醬、桑葚乾果等等;還有桑葉,也能綜合利用。
真的,中午的農家飯首先是一盤大饃,不同往常的白色或淡黃色,而是黃綠色的,後來上的麵條,同樣帶黃綠色,原來都是摻雜了桑葉粉的;最後一盤綠黃相間的炒雞蛋,那綠的,就是嫩嫩的桑樹葉。這些,都飄著一股清香,別有風味啊!
三十年前,尋找桑葚當水果吃;現在的桑葚連同桑葉,則成了保健食品。
(圖片:網路 編輯:禹艷芬)
作者簡介
呂傳彬,80年代生人,現居重慶。從事醫學工作的文學愛好者。先後在《中國鐵路文藝》、《短篇小說》、《北方文學》、《躬耕》、《羊城晚報》、《新民晚報》、《龍門陣》、《故事大王》等刊物發表文學作品多篇。
瀾滄江文藝
總編輯:烏蠻滋佳
雜誌副主編:楊清梅
編輯部主任:王德積
編輯部副主任:段興銀
微信公共平台副主編:禹艷芬
顧問:熊學忠祁駦罥楊銘璽字如鈞楊建東劉文允
瀾滄江流域藝術顧問:衣郎查拉獨幾木祥
趙振王李智紅陳永華張志華李發祥陳澤
監製:劉子陽杜紹林施均美郭子孟王學鴻張仲凱
策劃:輝波李春雲李艷李紹軍段永興穆洸榮
編委:谷忠人禹志雲瞿國華劉國和劉國早張金輝
蘇雙麗畢恩再金中美李亞珊張亞冰萬紫良張永春
娜朝安楊宏偉王富蓮饒永福黃忠友張永和李展
李勝全李麗魯紹蘭李達張曉明徐忠陽張國君
通聯部主任:殷洪祥
法律顧問:畢春良
主辦:雲南省昌寧縣文化發展促進會昆明昌寧學會
編輯:《瀾滄江文藝》編輯部
郵箱:867851309@qq.com或787438473@qq.com
製作:雲南皓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投稿須原創作品,謝絕一稿多投,拒絕違法違規、色情暴力、內植廣告。來稿題材不限,健康向上,文責自負,抄襲必究。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台觀點。
本台稿酬為讚賞的80%,有讚賞即有稿酬,作品推出15天後紅包發放,請加主編微信號yangjiafu-2008領取。
瀾滄江文藝微信平台為紙刊《瀾滄江文藝》的選稿基地,所有來稿根據瀏覽量來入選紙刊《瀾滄江文藝》。
TAG:瀾滄江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