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里「什麼都是韓國的」,現在連中醫也不放過了?
近日,一部韓國穿越醫學劇《名不虛傳》引發關注。該劇講述了17世紀朝鮮醫師許任與21世紀現代醫學信奉者、外科醫生崔延京之間的故事,通過穿越時空,雙方展開一場傳統與現代醫學的交流。引人關注的是,劇中朝鮮醫師許任所擅長的竟是中醫里的針灸。近年來,韓國致力於宣傳其「傳統醫學文化」,大有爭正統的意味。
對於韓國電視劇的進逼,不少網友大發感慨:難道在宣傳中醫上,我們又晚了一步?
多少影視劇混著「中藥味」
在這部《名不虛傳》劇中,古代醫生許任有模有樣地把脈聽診。即使穿越到現代,他也隨身帶著針灸工具,並隨時準備對周圍的患者展開施救。
許任對針灸有自己的看法——相比醫藥,針灸更廉價、高效,對窮人是最好的醫療方式。而許任來到現代社會以後,用針灸搶救一名昏迷少女的情節更激起觀眾對傳統中醫的好奇心。
許多網友表示,因為這部電視劇,才對中醫開始著迷。他們質疑道:總是靠韓國電視劇科普中醫,將來人們會不會錯吧韓醫當中醫?
其實,我國近年來也推出了不少中醫題材的電視劇,並廣受關注。
2001年,一部描寫中醫世家白府百年沉浮的電視劇《大宅門》,以17.74點的收視率奪得央視年度收視冠軍。
2002年,講述樂氏同仁堂兩代人奮鬥故事的《大清藥王》播出,展示了「濟世養生、同仁同德」的精神。
此外還有《大國醫》,以河南洛陽中醫正骨傳奇發展史為背景,講述了雲鶴鳴這位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女中醫傳奇故事。
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導演張藝謀也將中醫製藥的盛大場面放在電影開篇位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有網友戲稱,原來我們的中醫知識都是電視劇、電影教給我們的,在今天,導演和編劇才是弟子最多、影響最大的名醫。
韓國針灸術怎能算世界標準
影視作品對人的觀念影響巨大,它會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人們的認識。有學者稱:在今天,誰掌控了影視,誰就掌控了傳統的解釋權。
在推進韓醫走向世界方面,韓國可謂不遺餘力。
早在2007年,韓國便傳出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用一本所謂韓醫學聖典《東醫寶鑒》做文章。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上,申遺成功的《東醫寶鑒》被形容為一本「預示了東亞及其他地區醫學發展」的權威書籍,並獲得了「醫學專家的集體支持與皇家指認」。但實際上,《東醫寶鑒》的許多內容都來自中醫。
2008年,因世界衛生組織在「針灸穴位國際標準」的研究中,採取了99%的韓國標準,韓國醫協會公開宣稱「韓國針灸術壓倒中國成為世界標準」。隨後世衛組織向中國方面表達歉意,並譴責了韓方的發言。
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在《韓國大學一瞥》中說:「慶熙大學以韓醫專業著名。韓國的『韓醫』經我仔細觀察,就是中醫,從望聞問切,到針灸按摩……沒有什麼特殊的。如果非要說與中醫有什麼區別,那就是山東大夫跟河北大夫的區別。慶熙大學的醫學博士畢業,就等於是大富豪專業畢業了。據說要嫁給一個醫學博士,女方必須送給男方三把鑰匙:一套豪宅的鑰匙,一部名車的鑰匙,一個銀行保險箱的鑰匙。」
除了這些「盤內招」,打造精品影視作品則是「盤外招」。隨著《大長今》風靡美國,很多美國觀眾將草藥、針灸等誤以為韓國原創。
為此,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的中醫歷史悠久,但如何向世界講好「中醫故事」,還需下更多功夫。
僅8.55%的人具備中醫養生保健素養
拍了很多中醫電視劇,反響也很大,可從結果看,中國觀眾的相關素養究竟如何?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發布的一項全國中醫養生保健素養調查結果顯示:全國中醫藥科普普及率為84.02%,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僅為8.55%。
據某大學的問卷調查,其中一道中醫美容題竟只有6.7%的受訪者回答正確,且23.3%的受訪者甚至不知道《齊民要術》並非醫書。
一項針對東三省地區的調查表明,26.3%的被調查者表示用藥時喜歡用西藥;24.7%的被調查者表示喜歡用中藥;49.0%的人表示在用藥時喜歡中西結合。40.3%的被調查者在用藥時不選擇中藥是因為嫌麻煩,51.8%的被調查者竟是因為中藥難吃。
一位叫雪之女王的高學歷網友說:「我對中醫的印象比較混亂,沒什麼結論。看了多年吵架帖,然後又看了一堆美國醫療劇。身邊有位家傳三代的名中醫世家的子弟,她家很有名,動輒上報紙,她是第四代,父母卻不支持她學醫。她自己是不看中醫的,只去看外國醫生。她的爺爺被傳得很神奇,我父母說我幼兒時怎麼都治不好的小兒腹瀉,只吃這位爺爺一副葯就治好了。我無法做出判斷。目前也只是看看,認為誰說得有道理,就聽誰的。」
大家都在說中醫,可真正知道中醫的人卻寥寥無幾。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學者陶林認為:「傳播機制不健全。長期以來,在中醫文化的傳播機制上,是一種單向的主導下的傳播,缺少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和公眾的雙向和多向互動;是一種自我封閉的機制,不是一種相對開放的機制。是平面的傳播機制,不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傳播機制。」
年輕人已成傳播中醫的主力軍
3歲孩子的媽媽宛女士最近報了個中醫育兒班,「不為別的,就為自己的寶貝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宛女士說,自己最近進入了一個某中醫小兒群,「學習了中醫小兒推拿以後,我兒子的扁桃體發炎、積食發燒、便秘等癥狀都有了改善。」
作為85後的宛女士坦言,以前對中醫一竅不通,生病了一般都是吃西藥。後來因為喜歡劉詩詩看了《女醫明妃傳》,才漸漸對中醫感興趣,覺得中醫很神奇。
「我的孩子體質比較弱,總去醫院看病,開了一堆葯,孩子受罪大人受累。」後來,宛女士想:何不試試中醫?
「這個中醫育兒班是兩天的課程,被拍得滿滿的,來了之後發現好多與我同齡的人來學習,都是為了學習掌握穴位和手法及正確育兒知識。學習了解了中醫之後,對自己的身體也很受益,由於我的頸椎時好時壞,就拔了幾次火罐、颳了幾次痧,感覺效果還不錯。」宛女士說。
據《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調查顯示,15—44歲人群的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近4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5—69歲人群的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僅為1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水平亟待提高。
調查表明,如今老年人中醫養生反而少於年輕人,採訪中,多位中醫專家表示,過去在臨床上看中醫的大多數是中老年人,要佔到7成左右,現在正好反過來,看中醫的人群更趨年輕化。
弘揚中醫卻成製造謠言
雖然近年來有關中醫藥的影視劇日益受到關注,但一些不準確甚至謬誤的內容也藉此廣泛傳播。
例如一些劇情中,將病人塞入牛腹中,治療失血過多;指甲、鳥糞和蚯蚓可以清熱解毒、治療咳嗽等情節受到中醫界人士的批駁。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診脈驗孕可以判斷「胎兒活不過1個月」。
《神醫喜來樂》中出現多處有關藥名的筆誤,如將「炙」甘草湯讀成「灸」甘草湯,將細辛寫成洗辛。
專家指出,以醫療、醫藥為題材的影視劇的迷惑之處在於,它裡面出現的很多藥方、偏方以及治療方法,有些是真實的,也是符合科學以及醫學原理的,但是有些卻完全是無中生有、編造虛構的,這就很容易導致個別觀眾把真的當成了真的,把假的也當成了真的。另一方面,很多人有「病急亂投醫」的心理,看到劇中人物使用了某個良方而藥到病除,就很容易抱著試試的心態去「照劇抓藥」,進而導致無法預知的後果。
河南省作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院長何弘認為,多年來,有關中醫藥題材的電視劇不少,但佳作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何弘說:「近代以來,對中醫的過度貶抑和崇拜,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基礎——將中醫玄化或神化,在民間的流行,也進一步影響到影視創作。」
何弘表示,很多影視劇總把目光盯在醫道的神奇方面,把片子拍成了傳奇故事,越熱播越容易誤導觀眾,不利於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用法律保障中醫藥接上地氣
那麼該如何正確傳播中醫文化?作為前鳳凰衛視的著名主持人、百度副總裁,梁冬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中醫文化傳播。
談到與中醫的結緣,梁冬表示有次與國寶級中醫鄧鐵濤吃飯,這位充滿智慧、眼光高遠的老人說:「中醫要走向21世紀,傳媒就是我們的翅膀,希望借電視媒體和網路媒體這一雙翅膀,讓中醫起飛。」鄧鐵濤的話讓梁冬至今記憶深刻:中國現在不缺好醫生,我以後能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也不重要。中國缺的是能夠傳播中醫的人。
據了解,《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明確要求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創作科學準確、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指出,要完善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優勢,構建新技術背景下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現代傳播體系,創新中醫藥健康文化傳播的方式和載體,通過科學準確、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等新形式,大力宣傳中醫藥文化。
甘肅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甘培尚表示:「一方面,讓基層百姓了解、信任中醫藥;一方面,讓全社會重視中醫,形成各界支持中醫、發展中醫的良好氛圍。」他認為,中醫不僅僅是醫學科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組成部分,更是民族精神所在。以法律形式強調對中醫藥傳承、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不僅對於中醫藥在國內的發展有重大意義,更為中醫藥「走出去」鋪路搭橋。
文/章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