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十日後,三支起義部隊文家市會師,毛主席覺得星星之火意義重大
史海拾記
【筆記君註:1927年,這是一個我們應該記住的年份。這一年發生了一起中共黨史軍史上重要的事件——秋收起義,到今天整整九十年了。秋收起義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毛主席率領的第一支工農軍隊隨之正式創建,同時我們黨的第一面旗幟也正式誕生,是中國共產黨保存信仰火種、播撒信仰火種的一次重要行動。同時,秋收起義是我們黨在危險境地中保存革命實力、以星星之火醞釀燎原的重要轉折。今天起,我們將一起聆聽歷史的腳步,回顧那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
上一篇說到盧德銘率領的第一團和毛主席的第三團順利會師,但還有第二團尚沒有消息,於是派出探馬,並且部隊也向湘南靠攏,大致的範圍是在南部,他們還不清楚第二團已經失利,部隊流散在各處,只要大部隊集中起來,就會形成有力的號召。
1927年9月19日,是起義部隊會師的日子,也是歷史不可忘記的日子。文家市,是起義軍會師的地方,也是子孫後代不能忘懷的地方。
這一天,起義軍一、三團率先到達瀏陽文家市。
隨後,盼望已久的二團也有兩支隊伍趕了過來。
大家一看二團隊伍人數那麼少,都吃了一驚。從來人得到的消息,已經證實這個以安源礦工為主體的部隊,已經在前兩天於瀏陽城中,幾乎損失殆盡,團長王新亞也蹤跡不明。
此刻能趕到文家市的,只是二團的營長吳傑率領的六十餘人,是剛剛從瀏陽縣城衝出來,向東突圍趕到這裡的。另外,還有由王耀南和楊明帶領的六十多名安源工人組成的爆破隊。
原來,在二團攻打萍鄉城時,爆破隊事先入城隱伏在城牆四周,想炸城因敵發現而未成,這些人只好散入城中準備做內應。可是隨後王新亞團長帶部隊攻城不下,就與全團乘火車去攻老關,隱蔽在萍鄉城內的爆破隊與二團主力就此失去了聯繫。
攻城的起義軍走後,國民黨軍才開放城門。他們混出城後尋找到中共安源市委,那裡的負責人當即命令爆破隊到修水師部參加編隊。
這支爆破隊遂經萍鄉、東風界、黃茅等地,於9月17日上午到達銅鼓的石鼓山。他們正要繼續北進,突然接到傳令兵送來的毛澤東的命令,要二團的隊伍火速趕到文家市會師。
聽到這一命令,王耀南和楊明立即帶領部隊向文家市趕來,終於到達這裡。
工農革命軍的三個團終於會合於文家市。
可是,經過無數場血戰,到達會師地點時,卻不是起義時的那五千多人了。
一團兵力最多,建制基本完整,這時還有一千餘人;
二團主力已經不存在,只剩下一百餘人;
三團建制雖在,卻只剩四百餘人。
全部兵力加在一起,也只剩一千五百餘人。
會合時的情緒是激動的,但並非那麼興奮、一片歡呼。實際上值此危難之際,大家的心情都有些凄楚。
但這卻是不幸之中的萬幸,畢竟還有一支隊伍存在。敵人以強大的兵力,全殲起義部隊的企圖未能得逞。
毛澤東和盧德銘都深知,這餘下來的一千多人,是一支多麼寶貴的力量,標誌著共產黨領導的秋收起義的軍隊的存在,紅旗還在飄揚。
盧德銘望著起義軍的軍旗,感慨地說:「這可是革命的火種,彌足珍貴呀!」
毛澤東心潮澎湃,深邃的目光望著東方,意味深長地說:「是啊,人數雖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家市會師,是秋收起義時的一個重要事件,因而文家市這個地名,以後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也被大書特書。
※毛主席兩封密令急催盧德銘,合兵一處再圖大局,險境中輾轉行軍!
※這位開國上將,毛主席第一次見他時,他還是站崗小戰士呢!他是誰?
※毛主席批評這位黃埔出身的團長輕敵,他是誰?
※秋收起義一周,毛主席終於明白一個道理,進而改變了中國歷史!
TAG:陳春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