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光緒變法不從抓兵權開始,如不能,為何不再等幾年慈禧老死?
光緒是皇帝,為什麼不掌握兵權?為什麼:
公元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將光緒帝軟禁於中南海涵元殿,然後下詔太后訓政。自此,自6月11日始,歷時103天的維新運動以失敗告終。史稱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歷代史家多認為是保守派,特別是其代表人物的慈禧太后反對新法,武力反撲,導致的戊戌變法的失敗。維新運動的主要發起者之一的梁啟超先生編寫的《戊戌政變記》即把變法失敗歸咎於保守派與慈禧太后的阻力。這種說法固然沒錯,但深究歷史細節,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慈禧太后與清德宗光緒皇帝有三重個人關係:他們是名義上的母子;血緣關係上的姨甥;傳統親戚關係上的叔母與侄兒。光緒的生身父親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豐皇帝的弟弟。而奕譞又娶了當時的懿貴妃慈禧的妹妹做福晉,生下了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
歷史記下了這樣一幕,在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去世的當天晚上,在決定皇位繼承人的會議上,慈禧一錘定音,過繼時年只有四歲的載湉給咸豐皇帝和自己做兒子,並立為帝。而作為父親的奕譞當場「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一生歷經宦海沉浮的奕譞非常了解慈禧,更了解慈禧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緊抓皇權,讓自己的兒子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而自己非但不能父以子貴,反而會因為與皇帝的關係而很有可能成為慈禧打擊的對象。
奕譞一生謹小慎微,對慈禧始終恭敬有加。從得知兒子繼位而暈厥這件事,可以看出奕譞的膽小懦弱,光緒則繼承了他的性格;但長於深宮,未經政治歷練的光緒卻沒有父親的謹慎。
與之對照的是他的這位名義上的母親,歷經宮廷權斗而不倒的慈禧太后。正如哈爾濱師範大學的隋麗娟教授在《正說慈禧》系列講座中所指出的:「慈禧具有自己所獨有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臨危不懼、敢作敢為。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清王朝吸取朱明王朝的教訓,對皇子的教育十分嚴格,刻苦讀書是每個皇子從童年起的必有之義。光緒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76年5月14日)尚不滿5周歲的光緒皇帝正式上學讀書。在光緒長達近二十年的讀書生活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他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來自世宦家族,翰林出身,學富五車,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兩代帝師。他對光緒的教育沒有拘泥於四書五經之類的封建綱常名教,而是結合急劇變化的世界大勢,引入了新鮮的中外史地和激進的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方面的課程。當時清政府正積極推進洋務運動,翁同龢把相關的事務和實物都納入了皇帝的教育課程。
需要指出的是,翁同龢添加這些課程,事先徵得了慈禧的同意。在光緒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慈禧務實開明的一面。
慈禧沒有曾國藩等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但具有政治家天生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在其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政生涯中,較少頑固的守舊,更多的是實用主義的態度。這深刻影響了晚清的時局。
光緒十二年,當慈禧為了符合祖制和照顧輿論,假意主動提出光緒親政的問題時,對慈禧真實意圖心領神會的奕譞,隨即領銜王公大臣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懇請慈禧訓政的請願行動,最終制定了一個被史書稱為《訓政細則》的「約法三章」,將訓政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來。這個細則規定光緒親政後,慈禧的聽政權、國家政務的最後決定權,全部保留。
光緒親政了,但歸政後的慈禧仍然牢掌大權。翁同龢看在眼裡,也只能怨在心裡,他的日記中一句「現在國事一切照舊」透露出了他對慈禧攬權的不滿和無可奈何!這種一國兩主的局面必然導致一種結果,那就是帝後兩黨的形成。
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
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時開啟。在經濟軍事成就上,洋務運動並不輸於明治維新。但是號稱「天朝大國」人口土地面積遠超對手的清王朝,敗於維新變法不足三十年的東洋彈丸小國日本,這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的有識之士。甲午戰敗意味著清政府推行了三十餘年的「徐圖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士大夫階層中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固有體制是繞不過去的,必須變法維新方能真正圖強。
1895年5月2日,也就是光緒批准《馬關條約》的同一天,在京參加會試的舉子以廣東人康有為為首,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敦請光緒皇帝仿效日本與西方,推行變法。
光緒為什麼不等幾年?等不起!為什麼:
非常不能理解慈禧將光緒害死的說法。當時,很多人都說由於慈禧和光緒在政治上的看法不一樣,慈禧反對變法,因此,在變法開始的時候,由於袁世凱的出賣,讓慈禧抓住了口實,所以慈禧有了殺害光緒的想法。那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躺在冰涼寂靜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離開了人間。而第二天下午,操縱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也死在中南海的儀鸞殿內,終年74歲。光緒皇帝和慈禧去世的消息一傳出,就震驚了海內外。於是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了74歲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也就由此產生了。
關於慈禧和光緒的死,我後來也看過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但是很多的資料各不相同。在英國人所著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中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里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生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葯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但是後來我看到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一本民國時期的雜誌《逸經》第29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由於這些種種傳聞,光緒之死成為清末歷史上的一大疑案。那麼,光緒究竟是怎麼死的呢?有史學家分析,光緒37歲時寫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而光緒二十六年以後,他的病不斷惡化,未見好轉。關於光緒的死,歷史上也是有記載的: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御醫曹元恆在《脈案》中寫到: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這也就是說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葯還是溫燥葯都不能用,處於無葯可用的嚴重局面。而在五月初十,御醫陳秉鈞寫的《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的話。
而拖到九月,光緒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這一年的十月中旬,光緒的病情已經進入危急階段,他出現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癥狀。十月十七日,周景濤、呂用賓等幾名御醫會診,一致認為光緒皇帝已是極度虛弱,元氣大傷,已處於病危狀態。並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險。」十月十九日,光緒已出現胸悶氣短,全身疲倦乏力的癥狀。到二十日,光緒已經是眼皮微睜,流著口水的嘴角只能輕輕顫抖。當天夜裡,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志昏迷。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嘴倒氣。拖到傍晚,便懷著滿腔的怨恨與世長辭了。
從這些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光緒去世前8年的檔案都記錄在案,可以認為:光緒從開始病重一直到他的臨終,他的病狀演變是屬於一步步加劇地惡化,並沒有特別的癥狀出現,既沒有中毒或其他傷害性的跡象,也沒有突然暴死的跡象,應該是屬於正常病死。所以也就應排除被慈禧投毒害死的說法。
※為什麼中國歷史還有一個上古,上古是在另一個星球么?
※為什麼元朝滅亡時四大汗國無人出手相助?
※「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人支持李淵?
※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二戰會存在嗎?
TAG:小曾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