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爸爸去哪兒》停播門的背後 是親子類綜藝的裹足不前

《爸爸去哪兒》停播門的背後 是親子類綜藝的裹足不前

前幾天,《爸爸去哪兒》還在微博上為第五季節目做宣傳。未料及,一紙突如其來的限令阻擋了爸爸和萌娃的腳步。據三湘風紀網8月31日發布的《中共湖南廣播電視台委員會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顯示,這檔節目已被廣電總局叫停。

這並不是親子類真人秀第一次陷入停播危機。去年3月出台的「限娃令」,同樣有著巨大的殺傷力,導致《爸爸回來了3》等節目停止製作。此次《爸爸去哪兒5》被叫停,是確有其事還是虛驚一場?這是否意味著親子綜藝將面臨新一輪的「生存危機」呢?

《爸爸去哪兒5》停播 確有其事還是虛驚一場?

「老爸老爸,我們去哪裡呀?」即使沒有看過《爸爸去哪兒》,你也一定會對這首歌耳熟能詳。播出四季以來,《爸爸去哪兒》一直保持著超高的人氣,新一季節目也因陳小春、吳尊、鄧倫等明星的加盟備受關注。未料及,網上忽然傳出了這檔節目被叫停的消息。

8月31日,湖南省紀委檢察廳的官網三湘風紀網發布《中共湖南廣播電視台委員會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列舉了湖南廣電在2017年第一批巡視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整改情況。其中,最受廣大網友關注的,是《爸爸去哪兒》停播的消息。

通告中稱,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為吸引觀眾眼球,存在過度消費明星子女之嫌,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按照廣電總局要求,取消了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2017年的播出計劃。

《爸爸去哪兒》被叫停的新聞一出,在網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大量不明真相的網友湧入了《爸爸去哪兒》的官方微博,想要一問究竟。但截止到發稿前,官方微博並未給出明確的回復。

雖然官方沒有作出說明,一些網友已經按耐不住了。網友「扒圈老鬼」認為,《爸爸去哪兒》被傳停播,是媒體解讀有誤。停播指的是湖南衛視電視端停播,芒果TV仍會播出新一季的節目。更有網友放出了新一季嘉賓杜江和兒子的路透照,稱新一季節目正在錄製之中。

實際上,網友對停播傳聞的質疑也不無道理。在通報中,被叫停的是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並非是芒果TV。截止到目前,《爸爸去哪兒》的官微既沒有更改微博標註的播出日期,也沒有宣布停播。種種跡象都讓網友堅信,新一季節目只是無緣電視熒屏,仍會在網路上繼續播出。

然而,去年的《爸爸去哪兒4》已經轉戰網路播出了,廣電總局何必多此一舉,再次勒令湖南衛視禁播這檔節目呢?如果被廣電叫停是誤傳,為何芒果TV沒有儘快給出官方回應呢?文創資訊認為,如果不是節目組故意炒作,很可能新一季節目受到了政策上的限制,需要對節目進行整改,但目前還沒有交出一份讓廣電總局滿意的答卷。

從風靡全國到聲勢漸弱 親子類綜藝怎麼了

《爸爸去哪兒》的停播傳聞,足以折射出親子類真人秀如履薄冰的生存現狀。從火爆熒屏到風光不再,親子類綜藝僅僅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回望親子類綜藝四年來的發展歷程,很容易看到政策禁令給這個綜藝類型帶來的巨大影響。

《爸爸去哪兒》並不是國內第一檔親子類綜藝。國內較早出現的親子類節目,應該追溯到2003年播出的《飯沒了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爸爸去哪兒》橫空出世後,親子類綜藝才真正成為了熒屏寵兒,影響力一度超過歌唱選秀節目。

2013年10月,《爸爸去哪兒》在湖南衛視首播。沒有人能預料到,這檔節目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節目播出三期,收視率已經突破了3%,第十期的收視率甚至達到了5.3%,最終CSM48城的平均收視率高達4.015%,毫無爭議地成為了當年的現象級爆款。

《爸爸去哪兒》的火爆熒屏,掀起了親子類綜藝的播出熱潮,《爸爸回來了》、《人生第一次》、《放開我北鼻》、《閃亮的爸爸》等節目陸續登上熒屏。然而,除了《爸爸回來了》憑藉甜馨等萌娃的逗趣表現脫穎而出,多數親子類綜藝都陷入了同質化的怪圈,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為止,還沒有一檔親子綜藝能複製《爸爸去哪兒》的收視奇蹟。

然而,即便是《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現象級爆款,也遭遇了收視率「高開低走」的危機。由於這檔節目的模式鮮有變化,很多觀眾逐漸對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導致了收視率的下滑,尤其到了第三季,平均收視率已經下滑到2.275%,和第一季的收視表現有明顯差距。節目總導演謝滌葵的離職,也給這檔節目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

然而,真正給親子類綜藝致命一擊的,並不是節目本身存在的問題,而是接踵而至的政策「緊箍咒」。2016年,廣電總局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隨後,一大批親子真人秀半路叫停,《爸爸去哪兒4》轉成網綜,《爸爸回來了2》、《加油小當家2》等節目停止製作。

《爸爸回來了》停播後,影響力較大的親子類綜藝只剩下《爸爸去哪兒》一檔。即便是這檔節目,也因為炒作董力和阿拉蕾的「父女CP」招致了不少口水。在豆瓣上,《爸爸4》的評分僅為6.8分,和前三季節目的口碑有著不小的差距(第一季9.1分,第二季7.8分,第三季8.4分)。放眼近兩年的電視熒屏,親子類綜藝的聲勢大減,無論是話題度和影響力方面,都難以跟劇情類真人秀和音樂類綜藝相媲美。

今年6月,廣電總局再出「殺招」。在《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堅決杜絕包裝炒作明星子女和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不允許在廣播電視播出的節目,同樣不允許在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上播出。如此來看,電視端禁播的《爸爸去哪兒》,很可能觸及了這條政策紅線,難怪會傳出停播的風聲。

親子綜藝屢遭「打壓」 背後有何原因?

《爸爸去哪兒》被傳停播後,除了節目粉絲表達不舍的聲音,網上也有一些為節目停播「叫好」的聲音。到底是觀眾看膩了親子類綜藝,還是因為這類節目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呢?為什麼親子類綜藝節目頻頻受到政策的「打壓」呢?文創資訊認為,近些年的親子類綜藝的確存在著不少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於「星二代」來說,一夜成名不如健康成長

自從《爸爸去哪兒》火爆熒屏以來,親子綜藝中的「星二代」似乎在一夜之間被集結在了鎂光燈下。就拿《爸爸去哪兒》來說,王詩齡、森碟、多多、諾一、安吉等萌娃,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明星」,代言費高得嚇人。以至於李湘在綜藝節目中開玩笑稱,王詩齡是家裡賺錢最多的人。

對於這些萌娃來說,成名無疑是把雙刃劍。他們雖然在商業活動中收穫了名利,但過早地暴露在公眾的視線下,孩子無意識的言行都會被無限放大,很容易讓他們陷入非議之中。有的被指「心機重」,有的被吐槽「勝負心太強」,甚至有的萌娃被扣上了「好色」的帽子。這種貼標籤式的評價,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對於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2、對於普通父母來說,親子綜藝加劇了育兒焦慮

對於普通父母來說,親子綜藝同樣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親子類綜藝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子教育的生動樣本。比如,《爸爸去哪兒》中,張亮、黃磊、夏克立等父親的育兒方式,都可以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得到一些育兒啟示。而《爸爸回來了》播出之初,賈乃亮種種粗心的表現,也給普通奶爸提了個醒,讓他們意識到要更加細心地對待自己的寶寶。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親子綜藝中孩子的優異表現,也可能會加劇家長的育兒焦慮。我國本來就是一個極度注重子女成功的過度,父母難免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而在親子綜藝中,看到明星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知識淵博、多才多藝,還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能會讓電視機前的家長們更加焦慮,甚至把這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逼迫他們學習才藝。

實際上,親子類綜藝能夠給大眾提供的科學育兒知識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對觀眾產生誤導。說到底,親子類綜藝畢竟也是綜藝節目,本質上還是娛樂化的,很難關注到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更何況,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面對的問題也各有不同,有困惑也很難從節目中尋找到正確答案。

3、對於節目本身來說,炒作話題並非是長久之計

對於真人秀節目來說,戲劇衝突十分重要。為了製造「爆點」,很多親子類綜藝都會炒作話題。一旦節目組把握不好炒作尺度,不僅會影響節目的口碑,更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親子類綜藝最常見的炒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製造「互撕」話題,一種就是「成人式戀情」炒作。前者一般是故意放大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將孩子偶爾的「不和」塑造成「互撕」的假象。比如《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的多多和貝兒,就因為節目組的炒作無辜被罵。後者則是把孩子之間純真的友情,塑造成了成人式的戀情。《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諾一和夏天,《二胎時代》中的王子和艾米,都曾被打造成博人眼球的CP。

更令人驚訝的是,《爸爸去哪兒4》甚至打造出了一對「父女CP」——董力和阿拉蕾。阿拉蕾在節目中一些純真的話語,都被當做是「喜歡」董力的證據。明明是純真的感情,在節目中卻似乎變成了一段「忘年戀」。有親子專家認為,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性別意識,這種「換爸爸」式的節目設置,可能會影響兒童的身心發育。

就目前來看,過度炒作話題的親子綜藝節目很難贏得好口碑。炒作話題雖然能夠博得一時的關注,卻也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反感,《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和第四季的口碑下跌就是一個明證。相較之下,跳出固化的節目模式,增加有創意的親子互動環節,都比炒作話題要重要得多。

政策緊箍咒之下 親子類綜藝該何去何從

親子類綜藝雖然存在著種種問題,但並不意味著這類綜藝毫無價值。對於參與節目的奶爸和萌娃來說,親子類綜藝為他們提供了相互陪伴的時光,以影像的方式留下了父子相處的寶貴回憶,也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親子綜藝為家長展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為家長提供了育兒參考。

尤其是《爸爸去哪兒》等節目,通過對明星父子、父女日常關係的展現,為觀眾示範了健康的親子關係。長久以來,中國家庭中的父親常常處在缺位狀態,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以母親為主。這類節目凸顯了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可以引導電視機前的普通父親參與到育兒過程中來,對傳播現代育兒觀念有積極作用。

由此來看,雖然親子類綜藝存在一些問題,但也不應該把這類節目「一棍子打死」。文創資訊認為,親子類綜藝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對節目進行更新升級——

1、增加親子對話環節 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

自從《爸爸去哪兒》火爆熒屏以後,戶外親子真人秀成為了「香餑餑」。然而,這類節目多數停留在遊戲式的陪伴上,很少對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行探索。實際上,孩子不只需要陪伴,也需要被傾聽。對於親子綜藝來說,增加一些親子對話環節,讓父母和孩子實現平等交流,也可以給觀眾提供一個參考,提醒觀眾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

2014年播出的《媽媽聽我說》,可以作為親子交流的一個範本。在這檔節目中,孩子可以向媽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媽媽也可以向孩子吐露心聲。節目不僅消除了孩子的煩惱,化解了媽媽和孩子的衝突,也讓觀眾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頗具積極意義。

《爸爸去哪兒》也有類似的傾訴環節。幾乎每一季節目中,都會有孩子和「村長」李銳單獨對話的環節。在「村長」的引導下,孩子表達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第三季節目中,諾一有些失望地表示,爸爸(劉燁)更愛妹妹。這不但引發了劉燁的反思,也引發了觀眾的反思。對於二胎家庭來說,如何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足夠的愛,是值得每對父母思考的話題。

2、邀請親子教育專家 提供專業的指導建議

親子類綜藝之所以容易招致質疑,是因為多數節目組只把這類節目當成娛樂節目來做。從某種程度上說,很多親子綜藝都是在「消費」孩子的童真。為了追求綜藝效果,一味地炒作話題,並沒有顧及到這些話題是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邀請親子教育專家參與節目,可以更好地把握節目的尺度,為節目組設置的遊戲環節把關。對於一些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遊戲環節,比如之前引發爭議的「換爸爸」、「扮壞人考驗孩子」等,親子專家完全可以給出更好的建議。對於節目中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困惑,專家也可以給出中肯的指導建議,給觀眾提供更加專業的育兒參考。

在這個方面,美國兒童教育真人秀節目《超級保姆》可以作為一個成功範本。這檔節目的主角是英美家喻戶曉的全能保姆Jo Frost。她從事全職保姆行業15年,從實際經驗悟出處理問題兒童方法。這檔節目中,她光顧的家庭都有著令人頭疼的孩子,Jo會教給父母很多矯正兒童行為的技巧,如「睡覺分離技巧」、「團隊合作技巧」等。觀看這個節目,家長可以學到很多教育寶寶的方法。這種專家坐鎮指導全局的節目模式,值得國內的親子綜藝借鑒。

3、多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少炒作無關的話題

近些年,親子類綜藝的話題炒作已經讓人不勝其煩。種種炒作的行為,不但傷害了孩子,也掩蓋了親子節目的真正意義。回顧親子綜藝的發展歷程,會發現讓親子綜藝在國內大火的並不是話題炒作,而是萌娃們天真可愛的表現,這才是節目的重頭戲所在。

對於親子綜藝來說,與其想著通過炒作話題博人眼球,倒不如用心挖掘萌娃身上的閃光點,展示萌娃和家長之間的萌趣互動。這樣既可以保證節目的可看性,也可以避免讓孩子陷入爭議之中。

比如,《爸爸去哪兒4》發現了阿拉蕾「即興創作」的才能。在第一期節目中,阿拉蕾創作的《秋褲之歌》,配上搞笑的花字,一下子讓觀眾記住了這個可愛的女孩。《爸爸回來了》則展現出了甜馨超強的語言天賦,一句「我們白著呢」配上魔性表情,成功登上了當天的熱搜榜。這些充滿童趣的場景,比節目組刻意炒作的「互撕」和「戀情」有趣得多,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相較於其他綜藝類型來說,親子類綜藝的現實性與教育性是無可比擬的。親子類綜藝曾通過溫暖真實的親子日常記錄和萌娃充滿童趣的表現,擊中了觀眾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如今,不少親子綜藝卻深陷過度炒作和內容同質化的泥潭,乃至招來了政策的限制,這著實讓人感到可惜。

實際上,對於節目製作者來說,政策緊箍咒或許並不是最致命的。深陷在成熟模式固步自封,依賴炒作換取高關注,罔顧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親子類綜藝真正的弊病所在。文創資訊認為,親子綜藝應當跳齣節目的固有套路,把握好節目的尺度,在突出孩子萌趣表現的同時,也給家長們提供切實可行的育兒指導。只有這樣,親子類綜藝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資訊 的精彩文章:

Emoji大電影北美票房逆天,表情包影視化在中國行得通嗎?
中國動畫出海記:看似風光,實則賠錢賺吆喝
《閃光少女》跪求排片遭嘲諷 小眾電影為何不能站著賺錢?
《哪吒與變形金剛》:中美合拍動畫的「探路先鋒」

TAG:文創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