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薦讀』鬼節的傳說

『薦讀』鬼節的傳說

丁酉年 ︻ 雞年 ︼ 戊申月甲午日

農曆 七月十四 二零一七年九月四日

04

宜讀書

在人間,只願公身健,更教剩活百來年,此老終須不枉"。

鬼節的傳說

民間相傳七月十五(中國南方的說法是七月十四),閻羅王會將地獄的大門打開,萬鬼盡歸陽間,有主的鬼魂會在這天接受後人的祭祀,獻上貢品讓他們吃好喝好,供上冥紙讓他們以後能投得好胎來世富貴雙全。

關於鬼節的傳說很多,但主要的說法都是在七月十五鬼門會打開,在地獄的魂靈會回到人間。也有說是七月十四這天鬼開門是惡鬼出來尋找替身。還有一種說法是進入七月初一鬼門就會打開,將小鬼放出來到人間遊玩,直到七月末這些小鬼才會被收回去。三種傳說不同,第一種七月十五鬼開門的傳說,流傳的最為廣泛,接受度也最高。

七月半鬼節傳說之目連救母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七月半鬼節傳說之道教的「中元節」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裡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人們都知道,世上本無鬼,人們心中的鬼實際上是活著的人對死去的親人思念。在土鄉,崇鬼敬鬼習俗十分濃厚。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每一個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個親人。他(她)們離開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親人當然是最傷心的最痛苦的事情。為了寄託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土鄉人把這美好的思念的情誼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裡。因此,對於過七月半這個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親人,寄託自己的哀思,是土鄉人最莊嚴隆重的習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南方七月十四)那天,家家戶戶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來一大把桐油葉,用於包裹練好的紅糯粑粑。粑粑包好後,放在鍋子里蒸熟,然後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親人。桐油葉包裹的粑粑,柔軟細嫩,噴洒著一種悠悠的桐油葉清香,祭完祖宗親人後,方可讓大人或小孩吃,這時,一家人沉浸在往昔的回憶之中。

夕陽西下後,每家每戶都在全力以赴地準備好為死去親人的錢紙香燭,並用紅紙莊重的寫上每個死去親人的名字,然後放在地上和錢紙香燭一起焚化。為了使每個死去的親人都拿到一筆豐厚的禮品,在燒化紙錢時,必須按照親人輩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順序擺好,每人可拿一堆,每堆錢紙上都要擺好事先寫好的名字,這樣就不會錯亂。在燃燒紙錢的同時,一邊在訴說往事,懷念生時的種種,一邊祈福。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只願公身健,更教剩活百來年。此老終須不枉"。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提示:文章底部可以寫評論了哦!

-end-

圖片與部分文字資料源於網路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68號 的精彩文章:

這些過廊設計可以讓你半年做參考來源

TAG:168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