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留學生海歸調查:第三輪歸國潮開啟「人才順差」世紀拐點

中國留學生海歸調查:第三輪歸國潮開啟「人才順差」世紀拐點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王可然

近期,「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的話題廣為流傳,堪稱繼楊振寧、李政道後,海外留學人才回歸祖國的又一段佳話。

在我國歷史上,已有兩次留學生「歸國潮」,分別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第三次「歸國潮」便開始孕育,「八劍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第三次「歸國潮」有多大規模,如何量化?目前究竟有沒有達到進大於出的拐點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來自教育部等部門的數據,得出明確結論:中國留學生回歸的世紀拐點已經到來,考慮時滯性因素,留學生回國人數已超過出國人數,這也是中國自上世紀以來的首次拐點,俗稱的「海歸順差」已經出現,並且從各種數據指標所呈現的趨勢看,這輪歸國潮有望延續多年。

數據趨勢:名義拐點有時滯 實際拐點已到來

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54.45萬人,同比增長3.97%;留學回國人員43.25萬人,同比增長5.72%。留學回國人員增長率首次超過出國留學人員。

從單個年份來看,2000~2016年,留學回國人數從9100人遞增到43.25萬人,增長了近48倍。記者諮詢專業人士後發現,如果僅以當年回國人數與當年出國留學人數作比較,並不準確,這其中包含時滯性問題。一個留學生往往要在國外完成幾年學業之後,才真正面臨回國還是不回國的選擇。

考慮到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習時長有差異,經過一番數據交叉比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若以一個留學生在外求學3年為均值,即以當年留學回國人數與3年前出國留學人數做比較,來考量留學生回國情況,早在2011年,我國就已經進入拐點期,即「進大於出」。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提供的研究結果顯示,自2008年「千人計劃」啟動以來,我國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國逐漸轉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迴流國。

這一結論背後,有堅實的數據指標支撐。

留學人員迴流率是指同一時段內,留學回國人數占出國留學人數的比率,該數據是衡量國家海歸情況的最權威指標,留學人員迴流率的變化,可以直觀反映出海外留學人員的流動狀態,是測算留學回國人員規模的主要統計方法。

《中國統計年鑒(2015)》的數據顯示,1978~2015年,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累計已達404.21萬人。其中,126.43萬人處於學習研究階段,221.86萬人選擇學成回國,學成回國學生占已完成學業學生群體的79.87%。

從單個年份來看,2000~2016年,我國留學人員迴流率從最低14.3%增長到峰值85.4%,迴流率增長了近6倍。

然而,留學人員「返潮」也並非一路「高歌猛進」,而是經歷了從緩慢發展到高速發展再到高位運行的「三段式」發展期,其變化軌跡直接印證近幾年我國人才吸引磁力不斷增強的事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04年至2010年,我國留學人員迴流率呈現小幅上漲趨勢,每年的漲幅比率控制在10個百分點以內。比如2005年的迴流率比2004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2006年的迴流率比2005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

但2010年以後,我國出國留學人員迴流率顯著提高,呈現階梯式上漲,比如2012年的迴流率為68.3%,2013年的迴流率則高達85.4%,一舉提高近20個百分點,創下中國留學人員迴流率最高峰。

此後三年,數據雖有微降,但卻明顯呈現高位企穩態勢。

2014年的迴流率為79.3%,比2013年降低5個百分點。2015年為78.1%,比2014年低1個百分點。而2016年迴流率則與2015年基本持平。

如果僅憑此數據,似乎人才迴流的拐點並沒有到來,但這只是名義拐點未到,實際拐點已經出現了。

留學生出國,需要幾年求學周期,如2016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和當年回國的留學生肯定不是一批人,兩者之間也並沒有真正的相關性。

如果將出國留學人員在國外求學的時間因素考慮在內,採取錯年度對比,則更能真實體現不同時間節點出國留學人員的回國數量和傾向。

比如2016年選擇回國的留學生中,他們中的多數人剛剛在國外完成本科、碩士或者博士學位,這批留學生出國留學時間應在2013年前後,數值對應中也應將2016年留學回國人數與2013年前後的出國留學人數作為對比,這樣更具可比性。

綜合專家意見,考慮留學生出國求學的國別差異、學制年限以及不同學歷的年限差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用當年回國人數對比3年前出國留學人數的差值變化,來觀察留學生回國「進大於出」的實際拐點是否已經到來。

在此口徑,記者對最近十年情況進行一番梳理後發現,2011年開始,拐點期真正到來,以往的留學人員逆差變為順差。

2011年以前,當年留學回國人員數量,始終要小於3年前出國人數,並且年限越靠前,兩者的差值越大,2010年當年的回國人數為13.48萬人,而2007年出國留學人數則高達14.4萬人,「逆差」將近萬人。

若將時間追溯至2006年,「逆差」更大,當年回國人數僅為4.2萬人,但2003年有多少人出國留學呢?多達11.73萬人,差值達到7.53萬人。

但情況在2011年發生了徹底改變。具體來看,2011年當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8.62萬人,倒推至3年前的2008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17.98萬人,兩者出現「順差」0.64萬人,隨後幾年,這一趨勢得以延續,留學回國人員始終居多。2012年~2016年的差值分別為4.39萬人、6.85萬人、2.48萬人、0.94萬人、1.85萬人。

若將單個出國留學人員的歸國遲滯期設置為4年和3年,則這一拐點期均在2010年便已經到來。

除了迴流率,另一大標誌是,2010年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員增長率與留學回國人員增長率間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甚至在2016年出現了「逆轉」。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54.45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2.08萬人,同比增長3.97%;留學回國人員43.25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2.34萬人,同比增長5.72%。留學回國人員增長率首次超過出國留學人員,高出1.7個百分點。

可供對比的是,在世紀之初的2001年,出國留學人員增長率比留學回國人員高81個百分點。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秘書長苗綠總結說,1978年以來,無論是人員數量還是增速,我國留學回國人員與出國留學人員長期處於大幅「逆差」狀態。「然而當前,學成歸國留學生總人數明顯增加,與出國留學人員間的差距逐步縮小。「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和就業領域的不斷拓寬,未來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薪資待遇:半數以上留學生薪資達到預期

留學回國人才在薪資水平上更具競爭力。調查顯示,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歸國三年後的月均收入,比同屆國內讀研畢業生高2102元。

如果說,留學人才迴流率的統計僅僅是從宏觀層面描繪我國海外留學人員的一個流動狀態。那麼,麥可思針對海外留學畢業生歸國意願的相關調查,則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近年來中國海外留學生圍繞歸國問題的立場變化。

麥可思對2011屆和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選擇歸國就業。

其數據顯示,2012屆的海外留學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後有65%居住地在中國內地,比2011屆上升了3個百分點。

有意思的是,麥可思還就2012屆海外讀研畢業生半年後回國意願做了調查,結論是:2012屆留學生在畢業後直接選擇回國的人員比例要明顯低於畢業三年後歸國人員的比例。

數據顯示,以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為例,當年有意願回國的佔36%;留在國外短期工作的佔33%;留在國外長期工作的佔14%;不確定的佔17%。但三年後,實際回到中國工作的留學生比例則超過65%。

針對為何海外留學畢業生歸國存在3年緩衝期的疑問,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的宋博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美國對於STEM專業領域內(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專業)的畢業生有特殊的照顧政策,比如提供推薦信,延長實習期等,導致部分留學生在畢業後不急於或者不能及時回到祖國。「但兩三年以後,隨著實習期結束,回國的群體效應就會顯現出來。」

海外人才專屬發展平台Lockin China聯合全球名校中國職業發展聯盟(GUCCU),以及招聘兄弟會發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業分析報告》顯示,54.8%的海歸主要看重國內經濟形勢發展好,還有超過40%的人認為家庭、朋友圈都在國內,因此選擇歸國發展。

該報告顯示,導致留學生回國的另一個因素是美國、英國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緊,留學生畢業後難以留在留學國家繼續發展。而美國、英國和澳洲留學的學生就佔比超過56%,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學生歸國的現象。報告預計,2017年的歸國人數預計突破60萬,這個數字將明顯超過今年出國留學的總人數。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的調查數據不僅佐證了麥可思的調查,而且其報告還顯示: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超過半數居住在直轄市,發展優於國內讀研畢業生。

「三年後,這些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工作、繼續深造和自主創業,海外讀研的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要遠高於國內讀研的畢業生。」苗綠說。

留學人才回國比例逐年遞增的同時,海外留學畢業生歸國以後境況如何?他們的薪資水平是一個比較公允的瞭望指標。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調查則顯示,在其受訪過的留學回國人員中,大約50%的受訪者期望月收入在5000~10000元。具有不同學位留學人員的期望收入水平和其自身學位的高低呈現正相關關係。在具有博士學位的留學歸國人員群體中,約三成受訪者期望月收入在10000~30000元。

從結果來看,與國內畢業生相比,海外留學生拿到手的薪資更具競爭力。

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發布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22.7%的海歸稅後月收入為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歸分別佔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佔5.8%,這就意味著,超過五成的留學回國人員月薪水平在6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發現,據麥可思數據統計,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歸國三年後的平均月收入是8103元,而同屆國內讀研畢業生三年後平均月收入為6001元。兩者之間相差2102元。由此說明,留學回國人才在薪資水平上更具競爭力。

通過這三組數據的對比和印證,可以發現,從薪資水平來看,大多數海外留學人才回國後能夠獲得一份達到自己心理預期的工作。

苗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良好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影響因素。

另外,國際人才藍皮書統計數據還顯示,超過40%的留學回國人員創業企業在1~3年內實現盈利。在3年內實現盈利的企業是主流,佔36.8%。12.3%的企業在3~5年開始盈利,7%的5~10年實現盈利。

未來展望:海歸就業扎堆個別城市現象緩解

數據顯示,2016年備受海歸青睞的十大就業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南京、杭州、蘇州和西安。

行業和城市是單個勞動力就業的經緯線。海歸們會傾向在哪些城市工作,又偏愛哪些行業呢?

先看行業,國際人才藍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所從事的行業中,金融業佔比最高,達到19.4%;傳統製造和教育科研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別佔到11.5%和10.8%。

其次是電子信息和專業服務,分別佔9.6%和9.2%。此外,新聞傳媒、諮詢公司、房地產建築、國家機關等行業人員佔比也均在5%以上。

從整體來看,海歸們從事的行業有幾大特點:第三產業居多,知識密集型行業居多,行業平均薪酬較高,這與海歸們在外留學工作所掌握的技能和本領也呈對應關係。

從動態來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2013年相比,留學歸國人員扎堆金融業的現象已經有了較大緩解。

根據國際人才藍皮書2013年的調研結果,當年留學歸國人員流向金融業的比例達到48.5%。除了金融業以外,其他行業所佔比例均低於10%。比如當年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教育科研和電子信息,佔比分別為9.1%和8.7%,其它行業類佔比反而超過11%。

除了就業領域扎堆現象有所緩解,留學回國人員地域扎堆的現象較以往也有所緩解。

根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留學回國人員就業地域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東部發達省份。

數據顯示,2016年,備受海歸青睞的十大就業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南京、杭州、蘇州和西安。其中,北京佔比達到29.1%,位列第一。上海和廣州位列第二和第三,佔比分別為11.5%和6.1%。

而據《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的統計,當年海歸就業地區排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京、上海和廣州。但當年選擇北京的歸國留學生佔比達到41.6%。與此同時,北京不僅僅是歸國留學生的首選,而且從海歸出國前的所在地來看,北京仍然居於首位。

但目前情況已經逐漸發生改變。曾留學澳大利亞的小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學校畢業後,身邊同學扎堆一線城市offer的現象並不是很明顯。「包括我自己在內,畢業後選擇到杭州、蘇州等二線城市就業,無論是生活成本還是就業競爭環境,都相對更低一些。」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江:海歸看重城市品質 打造人才「強磁場」要做大新興產業
大數據信息採集超175萬條 口碑榜第二階段篩選時間過半
「慘蛋」變成「火箭蛋」:蛋價2個月漲30%
AI專利申請5年激增1.8倍 海歸人才成產業崛起中流砥柱
「千人計劃」引流 頂尖科學家陸續歸國致力生命科學研究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