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芋頭啖過又香螺

芋頭啖過又香螺

農曆八月初一這天,我們那裡有各家嘗新芋的習俗。有的地方把芋頭叫毛芋、芋艿。《說文解字》記載:「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意思即說「最初見到芋頭植株的人,簡直不敢相信,它的葉子、根莖有如此之大,嘴裡忍不住發出一串『吁』的驚嘆,後人即以諧音稱之為『芋』」。芋頭喜生長濕潤的地方,多種在稻田的一角,或者河岸溪溝旁,方便澆水。種芋頭的壟要起得高高的,中間還要不斷培土。芋頭耗肥大,記得家裡的牛欄糞都挑去培肥芋苗了。芋頭的莖幹近兩米高,葉子大似荷葉,我們把芋頭的地上部分叫芋荷。放牛時候,遇上雨天,折枝芋荷,能避雨;太陽大了,還能當遮陽傘。日本北野武的電影《菊次郎的夏天》中有個情節,菊次郎和正男頭頂著碩大的芋頭葉子,一前一後,走過一片濃綠茂盛的芋田,充滿童稚的喜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彷彿看到我童年的樣子。

嘗新芋這天,父親通常大清早就起來,扛了鋤頭,從田裡挖回兩蔸芋頭,褲腳被晨露打濕一大片,碧綠的芋荷上還存有未乾的露水。母親用鐮刀在近蔸處割下莖幹,然後把芋子從母芋上面一個個掰下來。芋頭的干還有用,把皮撕去,曬去一部分水分變軟後,入酸菜罈子浸泡,泡出的酸芋荷脆嫩鮮爽,下粥最好。母芋我們叫「芋腦」,團團圍著它的是芋子芋孫,像是兒孫繞膝,有一種鄉下人家人丁興旺的喜悅。「芋腦」是煮不爛的,想必是生產期過長的原因,肉質老化了,只能切成絲炒辣子來吃,鮮辣爽脆,也不失為一道美味。芋子肉質細嫩軟糯,大火煮不多一會,就煮熟爛了。嘗新芋這一天,為了表示隆重,也是打牙祭,許多人家都要炸一鍋芋包子或汆一鍋「假肉圓」。

芋包子要趁熱吃,入口酥軟香糯,下喉滑嫩鮮美,出了故鄉再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油炸品。炸芋包子的做法其實不難。芋子選那大而光滑的,清水沖洗乾淨,不去皮。芋腦因煮不爛,不用。洗凈的芋子倒進鍋里,加水大火煮透。煮熟的新芋熱氣騰騰,香氣逼人,去皮後,肉質潔白如玉,蘸點霉豆腐水吃,鮮辣爽口,我一次能吃十幾個。煮熟的芋子要趁熱剝去外面的皮毛,冷了皮肉粘連在一起,就不好剝了。剝好的芋子倒進牙缽里搗爛成泥,然後加入適量的熟糯米粉,拌勻後,藉助調羹丸成乒乓球大一個,下熱油鍋炸。炸得時候,要不時翻動,一不小心就炸老,炸糊了。炸至金黃色,起鍋。外面一層皮又松又脆,裡面柔滑香酥,味道極美。出了我們那個小地方,在外面一些地方也有這種芋包子買,但味道卻大不相同,遠不及我們那裡的。原因是我們炸芋包子用的是茶油,他們用的菜籽油。故鄉盛產茶油,每家每戶都有一片茶油林子,茶油味道香濃,色澤金黃透亮,營養全面,以前許多婦女都用茶油梳頭護理。用茶油炸出的芋包子口感自然就好了。

「假肉圓」,據說最先是因為家裡小孩想肉吃,沒錢買肉,做了來哄小孩子的。做假肉圓也是先把芋子煮熟、去皮、搗爛,然後加入番薯粉,薯粉要用當季下來的新粉,新粉色澤潔白,口感細膩新鮮,做出的假肉圓才好看好吃。把薯粉和芋子泥揉勻,再丸成丸子下滾水鍋里汆熟即可。剛起鍋的假肉圓,熱氣騰騰,圓潤色亮,入口滑糯香美,平時難得吃肉的小孩見了,當成真的肉圓子,一口吃下好幾個,澆上一小匙辣椒蘸水,味道更好。

鰍魚燜芋子是贛南的一道名菜。傳說清初時,當地有個教書先生叫林時益,家貧,桌上終年難見葷腥。有天文友魏禧來家做客,沒啥招待的,便吩咐學生去山田裡多挖些芋頭回來,沒想到山間田濕,挖芋頭竟挖出了許多鰍魚。鰍魚泥腥味大,多加辣椒才能去腥,可是魏禧嗜甜厭辣,只好作罷。林時益想芋子清淡,也能去腥,於是吩咐廚下將鰍魚和芋子放一起燜,那知這道菜味道異常鮮美嫩滑,讓魏禧食指大開。魏禧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名氣大,在他的影響下,鰍魚燜芋子成了一道婦孺皆知的名菜。

俗話說「三月田螺滿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最是肥美。

故鄉山多田少,許多田地處於南北高、中間低的馬鞍形山谷地帶,加上山泉溪流密布,終年不缺水,水質清澈,多產田螺。有一處山田因所產田螺個大肥美,被鄉人稱為田螺坑。山裡的水田一年只種一季中稻,八月時候,禾苗尚幼嫩,還未孕穗,常遭田螺啃食。我跟著祖母背了竹簍,去山田裡撿田螺。「田螺姑娘」的故事就是祖母在撿田螺的間隙講給我聽的,說是古代有個孤苦的男子,老大未娶,每日夜卧早起,勤勞耕種,一日偶然拾得一隻大田螺,貯養在水缸里。此後,每日田間歸來,鍋里熱飯熱菜做好,甚是奇怪。後來偷偷發現,有一美貌的女子從水缸里出來,來到灶下給他生火做飯。原來是缸里的田螺變的……

故事聽完了,簍子也快滿了。我們撿的這種土田螺跟後來大量繁殖的福壽田螺是不一樣的,殼厚,黑褐色的,也長不了多大。在重慶,跟朋友夜裡在大排檔吃炒田螺,滿滿一盤,辣椒佔了有一半,剩下不多的田螺,個頭小不說,很多還是空殼,仔細一看,殼薄,金黃色,福壽螺無疑了,這也能叫田螺,簡直坑人。福壽螺有幾年在我們那滿田都是,那東西繁殖速度非常快,個頭也大,大的有碗口大,大量啃食禾苗,最後只好用石灰茶枯滅殺。福壽螺外來入侵物種,起初傳說吃了得可怕的寄生蟲病,許多人不敢嘗試。有那大膽的撿回來挑出肉炒了吃,肉質粗糲無味,跟土田螺比差遠了,後來就幾乎沒有人再去撿來吃。山田裡撿回的田螺,倒木桶里,清水貯養幾天,使其吐盡泥沙。吐盡泥沙的田螺,下沸水過一下,然後用尖利的錐子把螺肉一個個挑出來,除去內臟。「一簍田螺半碗肉」,說的是田螺肉少殼多。我們那田螺的吃法都很簡單,多和韭菜辣椒爆炒。做法雖簡單,味道卻實在是好。尤其是韭菜炒田螺,韭菜濃烈的辛香,把田螺的土腥味壓住了,韭菜和田螺鮮味疊加在一起,相得益彰,一口韭菜,一口螺肉,再抿一口關生酒,鮮香脆爽,欲罷不能。後來,去廣東打工的回來,帶回那邊的吃法:田螺洗凈,夾去殼尾,佐以椒蒜,調以豆豉、紫蘇,猛火燒鍋,油炒水焗。吃的時候,外邊回來的人現場示範,用食指和拇指把螺的尾部放進嘴邊,先吸出其汁,順帶一吮,把螺尾肉用力一拉,說這叫「欲擒故縱」。再把螺體轉過來,把頭部放入唇里用力一吸,整個螺肉便「忽溜」一聲鑽進了嘴裡。這種吃法還真是獨特,一吮一啜間,口齒噙香。鄉人因此多了種吃田螺的法子。

吮啜間發出的「滋滋」響聲,許多人總覺得這種吃相有失觀瞻。如今,吃田螺大都用牙籤挑出螺肉來吃,餐桌上少了吮啜的「嘶嘶」聲,雅則雅矣,但少了份吃田螺的野趣。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風物 桂花落
七月既望
白露 說白
風物 食秋之味
七夕 錯過多可惜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