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外在影響力的追逐取決於內在品性的建立——《論語》第10天

對外在影響力的追逐取決於內在品性的建立——《論語》第10天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魯國卞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九歲,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

女:通「汝」,你。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怕的是不知道還要裝知道。生活中,常有人這樣說:我從來沒有讀過孔子的話,但是我認為孔子應該是這樣想的;我沒有讀到陽明先生的書,可是我認為陽明先生應該這樣想。這些人的共同之處就是——想當然。動不動就想孔子怎麼想、老子怎麼想、佛祖怎麼想,這都是一件讓人怡笑大方的事情。

真正的知=知+不知。後面的不知要有一個前提,是要知道自己不知。但凡涉及本質的思想和理念都是越來越靠近一,也就是說,它們的本源是非常相近的。所以,真正的知等於知加不知。

比如:在財務上,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負債為什麼是資產?因為它雖然表現的形式是負債,但是是自己可以支配的。這是財務上的一個思維方式。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顓孫師,陳國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資質,謙和,結交廣泛。

干祿:求取祿位。

闕疑:存疑。

寡尤:減少損失。尤:錯誤、過失。

闕殆:與「闕疑」對稱,亦存疑之意。

寡悔:減少後悔。

上一章講到對待「知」的態度,這一章接著講到對待「行」的態度,如此才可知行合一。

求取祿位也是為政的一種途徑。孔子教育子張應該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多聽聽,保留有疑問的地方,其餘有把握的問題,慎重地進行談論,就會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有疑問的地方,其餘有把握的事情,慎重地去做,就會減少追悔。說話減少錯誤,做事減少追悔,官位俸祿就在這裡面了。

「多聞多見」的目的在於博學,「存疑闕殆」就是求真切問,「慎言慎行」是敦厚崇禮,「言寡尤,行寡悔」就是用中,因為「用中」,自然「中用」,這就是「祿在其中矣」。

《中庸》,庸者,用也,中庸就是用中,用中就能夠中用。《論語》中的這些表達,教給我們的做法都是如何用中。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哀公:春秋末年的魯國國君。定公之子,名蔣,「哀」為其謚號。

舉直錯諸枉:提拔正直的人,置放在邪惡的人之上。

「何為則民服?」我要做到如何,才能使老百姓對我服氣?民服,這兩個字太重要了。要做一件事,不管承擔哪種角色,有一點應該成為我們終極的追求:讓另外一方心服口服。不在於批評還是表揚,問題在於是不是服氣。

某人的脾氣不好,當越來越靠近一的時候,脾氣不好是很大的問題嗎?其實問題的根本在於:為什麼發脾氣?有時候,有脾氣可以讓事情高效行進,一提高嗓門,事情可能在那一瞬間就給解決。所以,是不是服氣很重要。

舉直錯諸枉,這句話最核心的是樹立正。獎罰並重,是應該按一半一半的份量?不是,應該是獎大於罰。在樹立正上用的氣力,應該大於用在拉最後一步上。把正樹立起來,看到正的美好,而且正得到了它應該得到的,後進也會從骨子裡生出我願意追求正,因為正可以這麼美好。

我國的法律在修定,在慢慢地完備。誰主張誰舉證,想要證明一個人做了壞事,要有證據證明他在現場,他的確做了壞事。這樣有可能會放過壞人,但那也比冤枉好人危害小的多。好人得到冤枉帶來的危害特別大,同樣的道理,好人得到表揚樹立正,帶來的正的效應就更大了。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魯哀公時的正卿季孫肥,「康」為其謚號。

為政就是教化。在上位者熏然慈仁,教化就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當季康子問到如何讓民眾實現他的要求時,孔子的回答是每一點都要從自身出發。

如何使民敬?貴在「臨之以庄」。自己嚴謹持重才能贏得百姓的敬重。

如何使民忠?貴在「孝慈」。看到在上位者孝敬父母,百姓就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如何尊上敬長;看到在上位者慈愛百姓,百姓就知道如何友愛他人。由此,自然在工作崗位上盡到忠心,安居樂業。

如何使民勸?讓人家聽從勸導,貴在樹立正的,教化不正的。所有對於外在影響力的追逐,取決於內在品性的建立。為什麼要學習?為了變化氣質,是內在品性,內在的品性越來越堅定。

善和正都是本身有力量,本身有力量意味著:只要讓大家看到,自然就會激發,不能說是全部,但這個概率是高的,就會激發內心追求的慾望。

有一個好老師就是呈現美,自己成為美的化身,學生願意追隨,願意崇拜、崇敬。這裡所說的「美」不是一個狹隘的美,呈現美,當然也包括呈現正,呈現真,呈現善和呈現好的學識,呈現和美相對應的心裡的東西。剩下就會啟動自然反應。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孔子強調為政之道在於使民做到孝悌,培育人的「愛」與「敬」,在孔子看來,這是為政的根本。孔子說:「《尚書》中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將這種風氣影響到卿相大臣。』這也是參與政治。」

父母都不愛的人還能愛誰?自己哥哥都不尊敬的人,出門能尊重同事?愛父母、尊敬兄長,這是天地之序,是一個天理。不管哪行哪業,我們內心的追求是一樣的:讓世界充滿愛。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充滿愛和敬,管理的本身並沒有意義。

比如說:為什麼老師要教,要從事這份工作?為了體會愛的情感。如果沒有愛,這個工作還有什麼意義?如果我愛我這個工作,那就不一樣了。我愛這個工作,就會帶著很深的溫情去愛。

因為愛,不會的願意學。不管為了什麼目的,不管為了誰學,都是一樣的。為自己學是愛自己,愛自己的最好表達就是為了自己而學習、成長。愛工作最好的表達就是通過學習去成長,干好工作,這才是真正的愛工作。

因為愛,所以愛。你真的愛嗎?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嗎?真的為愛你的孩子而學習嗎?其實很多家長沒有能力愛孩子,是指沒有真正愛的能力、引領的能力。

咱們這個群讀書,孩子恆定的能力遠超大人。成人群的出勤率能有50%到60%,可我們的孩子團的出勤率是80%以上,很多時候是100%。孩子們好乖啊,還能夠做到複習。這有多重要,從小就這麼恆定。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車無輗:牛車沒有輗。大車,牛車。輗,牛車轅前橫木兩邊的木銷。牛車沒有木銷,則橫木不能連接,如此就無法套牛行進。

小車無軏:馬車沒有軏。小車,馬車。軏:馬車轅前橫木兩邊的木銷。馬車沒有木銷,則橫木不能連接,如此就無法套馬行進。

不管學不學傳統文化,我們都會對孩子或學生這樣表達:你要有追求,要恆定,要有內在的價值觀……

其實,把教給孩子的那些用在自己身上,我們就是個好老師、好媽媽。每一次交待孩子的時候,自己心裡都要非常清楚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想成為好的,要呈現美的,一個最核心的事情就是把教給人家的用在自己身上。把教給人家用在自己的身上,這就是「信」。如果不信呢?孔子說:人而無信,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我們強調信,我們更強調對自己的承諾: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每一天都踏實的努力,每一天都積累一點點。

向上仰望,不切斷和我們祖先的聯繫。

向下紮根,不切斷和一方水土的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黎明即起讀聖賢書 的精彩文章:

為政以德,自然群星環繞——《論語》第5天
真正的學習帶來真正的魅力——《論語》第2期第3天

TAG:黎明即起讀聖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