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是什麼可以凝聚印度:板球,國旗還是其他?

是什麼可以凝聚印度:板球,國旗還是其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文娟

1947年8月15日,是約定的英國在印統治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因此稱為印度的獨立日。每年的獨立日與共和日(1月26日憲法實施的日子)是印度兩大世俗法定節假日,也是一般學校法定可以舉辦集體慶祝活動的日子。

在獨立日,筆者所在的金德爾全球大學一般會邀請一個外國駐印大使和印度聯邦的政府官員致辭;而在共和日學校往往邀請最高法院有聲望的法官來致辭。在這兩個節日慶典上,都會有隆重的升旗儀式,每次將那面大的需要六七個人舉著的大旗升到大學擁有的曾經是印度最高的旗杆上,總是很振奮人心。那面旗與其背後憲法官司的故事,在印度新民族主義的醞釀中發揮的作用稍後也會提及。

今年的獨立日,金德爾全球大學邀請來了冰島駐印大使,鋼鐵部秘書長也到場發言。不過由於天氣炎熱,大家都躲到樹蔭下了,只留下領導在台上曬著

獨立後面臨的難題

8月15日,對中國人來說也是一個不能忘卻的日子。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結束苦難的抗戰歲月。其實,這也是中國逐步擺脫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種種外國侵略走向徹底獨立的日子,如果沒有內戰,興許也會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立日。

不過同樣是8月15日,中印的國民反應不太一樣,這與兩國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有關。在中國,我們大部分時間是一個統一、穩定的民族,即便是蒙、滿族少數民族統治期間,也在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基本上實現了民族融合,留下的社群衝突隱患較少。對於近現代以來的外來列強侵略,在歷史上是相對短暫的,這讓我們對其格外敏感,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外來侵略帶給我們的傷痛上。

而在印度歷史上,比較強大的統一主要在孔雀王朝、莫卧兒王朝(穆斯林統治)和英屬印度統治時期(英國的統治)。在漫長的歷史中,外來統治佔主導,且其擺脫英殖民統治的方式也相對和平,這讓印度在對待獨立上,沒有那麼苦大仇深,更多還是關注獨立後的印度路該怎麼走。

1947年6月3日,由蒙巴頓制定的《印度獨立法案》公布

根據蒙巴頓方案,旁遮普和孟加拉被印巴兩國分割。而劃界工作卻由之前和印度毫無關係的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擔任。這條分割線被稱為雷德克里夫線(圖中紅線),即後來的印巴國界。由於時間緊促等原因,疆界的劃分十分草率

為了凝聚剩下的英聯邦治下的小王國和多元化群體,領導建國的印度國大黨領導者們,選擇了自由民主模式,包括全民直接選舉、司法審查等以讓納入統一國家的小邦國和不同信仰群體有安全感。最大膽的實驗莫過於,在文盲率達到88%、貧困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社會背景下,推行全民直接選舉(universal suffrage),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膽的民主實驗。

根據美國著名的印度憲法學家Granville Austin對當年制憲史的調研,當年的制憲者們相信,直接選舉,給公民投票權,是改變積貧積弱、幫助印度實現社會革命的最好方式。就在第71個獨立日前夕,《印度快報》以「投票的困境」發文評估印度的選舉式民主制,認為選舉式民主制是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生存下來的關鍵因素,但是,它也限制了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的公共服務能力。與巴基斯坦比,印度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很多指標是有優勢的,但與中國等東亞國家相比,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慢些。

但是,這種憲法對分裂的限制並不自然演變為這個國家的內部凝聚力。在如何保護多元化和平衡統一效率方面,印度制憲過程中也是費盡心思,並頗為糾結。以語言為例,印度制憲時沒有確定國語,也沒有確定單一官方語言,即便從工作語言的角度,也是以審慎、複雜的方式來應對。印度憲法從343條到349條,用了七個條款專門針對語言的使用作出規定,就不同權力部門、不同層級、不同情形下如何使用語言進行細緻規定。

在對邦一級的官方語言使用,憲法在附則八中確立了22種語言,另外印度的各邦基本以語言或文化為基礎劃分,邦一級語言的多元化對於保持地方文化的多元性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為了促進社會平等,印度憲法還規定了針對落後部落、落後種姓的特留權制度,旨在促進多元化群體的共同發展。

什麼可以凝聚印度

民主制和強調中央權力的准聯邦制只是把印度的不同社群、地域結合到了一個政治框架下,但印度似乎還需要一種更強大的凝聚力量促進發展。有人開玩笑說,什麼可以凝聚印度呢?只有板球。還有一種回答是,巴基斯坦。

在漫長的時期內,獨立後的印度由國大黨領導,倡導世俗化和計劃經濟模式,在大國之間尋求遊刃有餘的平衡,這一時期,民間意義上的民族主義意識並不強,但也導致公民的國家身份認同感比較低,印度人更多的是強調對自己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如西孟加拉人或泰米爾人,而很少強調印度人的身份。1991年經濟自由化之後,印度的政治和經濟形態更加開放和自由,民間意義上的民族主義生長出了需求,國旗、國歌等象徵意義的標誌就變成了強化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旗只限於公共部門使用,私人只被允許在獨立日和共和日時才可升旗。

那文 金德爾

2002年1月,那文拿到了勝訴判決,在判決出來前幾天,印度政府修改了國旗準則(Flag Code),在獨立52年後,印度終於允許公民可自由升降國旗。2009年,那文在他捐助設立的金德爾全球大學內立起了當時印度最高的旗杆,飄揚著印度最大的國旗。據說前兩年,那文又在其家鄉立起了比這還高的國旗。

除了國旗外,國歌也成了印度強化國家認同感的平台。印度關於國歌與公民義務的立法經歷了不同階段。70年代初,將故意阻止別人唱國歌認定為違法甚至是犯罪。如1971年《防止損害國家榮譽法案》在第3條規定,故意阻止他人唱國歌、或者在別人集會唱國歌時搗亂的,最高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976年憲法第42修正案(英吉拉?甘地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期間)甚至在憲法51A中專門增加了公民的基本義務一部分,其中義務之一就是,「擁護和保護國家主權、團結和領土完整。」在70年代初,印度影院有在電影結束後播放國歌的習慣,但因為大家都不起立,1975就被叫停了。

印度民眾在看電影前起立奏國歌

最近的一次就是2016年發起的Shyam Narayan Chouski vs. Union of India,2016年11月30最高院在裁決中基本上滿足了他的心愿,即所有影院在電影播放之前播放國歌,是強制性的。國歌播放之時,所有觀眾需要起身表示對國歌的尊重,並將這作為印度憲法愛國主義的組成部分。此後,在播放電影《摔跤吧,爸爸》中,有播放國歌的內容,出現了有觀眾沒有起身,被其他觀眾暴打一頓的事件。因此,最高院於2017年2月做了澄清,如果播放國歌是播放內容本身的組成部分,觀眾則沒有必要起立。

愈演愈烈的大吉嶺騷亂

以共存模式(co-existence)或者拌沙拉的狀態,印度能夠存續70多年,這是不小的成績,某種程度上得益於國大黨的世俗化和文化的相對包容性,當然,負面作用是,發展有些低效。不同於國大黨,不論從信仰的考慮,還是從更有力度推進改革角度,人民黨都想推動印度教文化的主導地位。

如果人民黨尤其莫迪繼續執政,這將會成為獨立後印度政治策略的一大轉折。推動印度教文化的主導地位,實現文化相對統一,可能會讓決策和運轉更有效率,在推動發展速度上有幫助,但是,這會讓印度作為共和國得以存續的共存模式面臨重大挑戰。如何平衡以包容性為基礎的更大和以文化統一性為基礎的更強,將會是印度始終面臨的困境,其平衡不太容易掌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羅廖夫 的精彩文章:

西太平洋上空的航母殺手:轟6N反艦彈道導彈轟炸機!
全世界最完美的反艦導彈長啥樣:看中國這導彈就知道了!
美軍堅持純手工作業:從坦克到榴彈炮都喜歡人工裝填!
美軍要用高空俯衝戰法截殺鷹擊-18導彈:中國怎麼辦?
中國107火箭炮竟然不用炮管:一枚大頭針就能發射!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