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心有千千結
一
《紅樓夢》第三回,寶黛初次相見。黛玉大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則笑:「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他「胡說」,寶玉解釋:「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未為不可。」
看新海誠導演的新作《你的名字。》,看到立花瀧和宮水三葉在一次次苦苦追尋後終於相逢,瀧鼓足勇氣回頭,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問,我在哪裡見過你嗎?」
《一代宗師》里的宮二也說過同樣的話: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所謂「緣定三生、前世註定」,古今中外,動人的愛情概莫如是。
瀧和三葉的這一回頭,彌補了九年前《秒速5厘米》中貴樹和明理失之交臂帶來的遺憾,在經歷了慘烈的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新海誠這次交出一個溫暖的結局,深深觸動了日本國民依然傷痛的內心,也讓這部小清新動畫一夜之間成了「神作」——以205億日元位列日本本土電影歷史票房第二名(第一名是《千與千尋》)。12月2日,《你的名字。》登陸中國院線,首日票房即達7596萬元,創下2D動畫首日票房第一的紀錄,此後又連續9日獲得單日冠軍,應該有望創造一個新的票房奇蹟。
也因為這些驚人的數據,讓新海誠有了「宮崎駿第二」的名號(不過目前看來,以他的個人之力,無論是作品數量、題材廣度或是製作的精良程度,都暫時無法與吉卜力工作室相抗衡)。出生於1973年的新海誠,人到中年,卻始終抱有少年的情懷,他作品的主題,永遠是仰望著星空的少男少女,被距離隔開的愛戀,以及寂寞惆悵的青春。但如果僅僅止步於此,那麼《你的名字。》和新海誠的幾部前作一樣,不過是唯美的純愛片,就算加上時空穿越、靈魂互換這樣的噱頭也難有新意,又怎能成為影史第二的佳作?
如果不談青春和愛情,不談平行宇宙和時間旅行,關於《你的名字。》我們還可以談論什麼?
二
生活在日本山林小鎮糸守町的高中女生宮水三葉,某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成了東京市的一名同齡高中男生,有兩個好基友,還暗戀著打工餐廳里的前輩。這是《你的名字。》當中的一條故事主線。在這個看似俗套的穿越設定中,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裡面所包含的幾重對比關係:男與女、都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
男與女:遙遠的牽絆
男女因為時空穿越而相遇相愛是當下影視生態所熱衷的情節,大量跨古今朝代、跨國家地域、跨性別年齡、跨陰陽生死甚至跨星球、跨特種、跨次元的愛情故事層出不窮,不過由於靈魂互換而愛上彼此這樣的設定,仍可算小有新意。
茫茫人海中「只要相遇,肯定一眼就能認出彼此」,因為「我曾經進入你的身體」,這樣的愛情宣言頗有寶黛「木石前盟」的意味,把「轉世投胎」改成因彗星撞地球造成時間扭曲而引起靈魂穿越,也更具科幻色彩。或者說,隨著科技的進步,男女相遇的方式也演進了,蟲洞、平等宇宙、時空摺疊這些概念深入人心,成為談情說愛的新式點綴。這也是新海誠與宮崎駿、高畑勛等等前輩的不同之處,同樣是純凈溫馨的情愫,老一輩是拿童話當背景,新海誠則著眼於各種科幻元素:從《星之聲》里的宇宙來信、《秒速5厘米》當中的衛星發射,到這一次的彗星來襲,在以光年為單位的茫茫宇宙中,個人是何等渺小,互相的距離如此遙不可及,由此而讓故事平添了幾分孤寂與感傷,也讓男女主人公的每一次相遇顯得愈加彌足珍貴。
由於性別的互換而引來的生理上的尷尬,為《你的名字。》帶來不少喜劇色彩,比如進入三葉身體的瀧每次醒來都忍不住要摸胸。這些之前作品中所沒有的新氣象並非簡單地出於向市場妥協的考量(新海誠的作品向來是單打獨鬥,一個人包攬導演、編劇、製作全部職務,而這一次他開始有了「製作委員會」,找來一大堆高手幫忙,讓影片有了高水準的出品人和作畫監督、高人氣的配音和配樂組合,作品也因此更加貼合市場),其中也隱含著青春期「身份認同、自我尋找」的寓義。瀧在三葉的作業本上寫下大大的疑問:「你是誰?」,彷彿是成人式之前,少年人對自身存在感的拷問。原本的宮水三葉只是平凡的小鎮女孩,渴望儘快高中畢業然後離開家鄉去往光怪陸離的大都會,拜每1200年才經過地球一次的彗星所賜,一場靈魂的互換讓她和瀧意識到自己內心沉睡的另一種力量:原來在美術課上踢翻桌子、在籃球場上揮灑汗水的女生會被大家贊為「帥爆了」,而會織補衣服、女子力十足的男生其實更受周圍人的青睞。
新海誠在《你的名字。》電影宣傳冊上這樣寫道:「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和內心仍舊懷抱青春期殘片的大人們的電影。」因為年少,所以迷惘。某種意義上,瀧和三葉所追尋的,是自我缺失的那一部分。每天清晨,他們看著鏡中陌生的自己,從最初的驚恐茫然,到逐漸認同接受,直到最後互相喜愛和依戀,與其說他們愛上彼此,倒不如說是愛上了另一個自我。
都市與鄉村:魂系家園
雖然靈魂頻頻交換,但是電影中的瀧與三葉卻並非生活在同一時空,這裡面不僅有三年的時間差,還有空間地域的差異:東京和糸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位於岐阜縣的小鎮糸守,又小又擠,電車兩小時只有一趟,便利店9點就關門,沒有書店,沒有咖啡館,沒有打工的機會,甚至連牙科診所也沒有。雖然坐擁無限迷人的湖光山色,但是年輕的三葉已經受夠了這裡,一心只想逃離。而瀧生活的東京,儘是高樓大廈,終日車水馬龍,像開著祭典盛會,高中生嘴裡談論的話題是明星的演唱會、最近熱映的電影,放學後去高檔餐廳打工,咖啡館裡一個蛋糕的價錢足夠鄉下的三葉吃一個月。
但是,新海誠並沒有把糸守描繪成貧窮封閉的落後鄉村,相反,他賦予了這個虛構的小鎮以深厚的文化背景:此地是平安時期的治鐵之都,有著獨特的民間結繩手藝,還有一年一度盛大的秋日祭典以及代代相傳的宮水神社,方言中至今殘留著古日語的遺韻——糸守鎮幾乎就是日本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正因如此,當小鎮因隕石撞擊而毀滅後,社會上掀起了強烈的懷舊追溯思潮——瀧在圖書館查閱到大量關於糸守文化的資料和風物寫真,都表明日本社會對生命和文化遺存的消失懷抱著深深地惋惜。
即便在自然災害頻仍的日本,5年前奪去1萬8千人生命的東日本大地震都是觸目驚心的慘劇,那種眼睜睜看著海嘯席捲家園,將整個町、鎮都夷為平地的絕望和無力在《你的名字。》中被完整複製了出來,影片中千年一遇的彗星光臨地球,隕石破碎、分裂,當滿天流星划過夜空,創造出如同夢幻般無與倫比的極致風景,同時也無情擊中了美麗的糸守湖(原型為長野縣的諏訪湖,片中說明糸守湖是1200年前彗星上一次到來時形成的隕石撞擊湖,千年之後隕石又碰巧墜落同一地點),將湖邊的小鎮徹底摧毀。此情此景,觸目驚心,難怪無數日本觀眾要在影院里潸然淚下。
「糸」,漢語字意為「細絲」,「糸守」便是用細絲系住、守住。影片中三葉的發繩系住了瀧的手腕,民風純樸的糸守町系住的是日本人對故土的眷戀。片中,三葉出生於母系相傳的宮水神社,外婆一葉、母親雙葉都是神職人員(巫女),作為民俗學者的父親是上門女婿,在妻子去世後與岳母鬧翻,離家投身政治,開始競選鎮長。相反,瀧則生活在單親父親的家庭。從這樣的設定明顯可以看出,新海誠是以鄉村為母,古老的糸守是孕育了大和悠久文明的源泉,也是日本民族的精神家園。
現代與傳統:彼岸與現世的連接
儘管《你的名字。》是定位年輕人的純愛題材,而且混合了未來感十足的科幻元素,但新海誠仍然在電影中不遺餘力地展示日本傳統的神道教文化:神社、產靈、繩結、秋日祭和口嚼酒。
出於家族使命,三葉和妹妹四葉從小就開始學習繩結的編織、口嚼酒的製作(此酒用於向神明獻祭),以及如何在秋日祭上跳舞(其實是巫師做法)。在日語中,「結」與「產靈」發音相同,後者是日本神話中「造化三神之一」,即土地神,主導生產和生成,所以繩結是神的作品。用外婆一葉的說法:繩是時間流動的體現,絲線聚在一起扭曲、纏繞、還原、斷裂,然後再次連接,那便是「結」,人與人的聯接依靠「結」,水、米、酒進入身體也是為了與靈魂連接,以酒敬神就是連接神與人的重要方式。宮水神社的神體「隱世」意為彼岸世界,用親口製作的口嚼酒敬神便能獲得來世與現世的溝通。
所謂的「口嚼酒」,就是把米放進嘴咀嚼,然後吐出來讓其自然發酵變成酒精。由於是巫女親自製作,所以宮水家歷代女性繼承人都具有與神溝通、能夠穿越來世的能力,因此外婆也是唯一能夠看出三葉並非本尊的人。
在片中,人與神的溝通(敬神)、靈魂互換後的瀧與三葉相見都發生在黃昏,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日本文化的梗。為了解釋這個典故,新海誠甚至特意安排了一堂糸守高中的古文課:老師在教授《萬葉集》時指出,日語「黃昏」一詞的詞源為「他是誰」,因為在傍晚這非日非夜的時段,世界的輪廓變得模糊,人們可以看到非人之物,因此「黃昏便是逢魔之時」。(有意思的是,這位端莊秀麗的古文老師其實就是新海誠上一部作品《言葉之庭》中決定下鄉任教的雪野老師,一樣的髮型、一樣的著裝、一樣的教授古文,雖然出場不到一分鐘,還是被眼尖的影迷認出)
有了上述這些文化背景做鋪墊,讓《你的名字。》顯得極為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單一講述高中生的校園青春,也不是機械氣息濃厚的美式科幻,而是處處散發著思古幽情,充滿對古老文明的緬懷和敬意。嚮往著潮流首都的三葉並沒有拋棄作為母體的家鄉,她奮力拯救小鎮的行為,也是5年來日本民眾的心頭之痛:如果可以穿越,回到災難發生前的一刻,或許人人都會選擇成為宮水三葉,做最大的努力挽留將要逝去家園。
三
新海誠的畫風,向來是精緻唯美,電影里隨便哪一幀截下來都可以當桌面壁紙。《你的名字。》由於有了曾經參與過《千與千尋》製作的安藤雅司的相助,在畫面表現上更加講究:各種明暗光影的流動美輪美奐,讓日本民族的物哀之美和人世間淡淡的憂傷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除了優美的畫面,更令人感嘆的是影片中人與人之間一段段細膩、細微、細緻的情感:宮水姐妹和外婆、瀧與藤井和高木兩個好基友、奧寺前輩和瀧、克彥與早耶香,還有克彥對三葉的暗戀等等。基於日本民族一貫含蓄內斂的性格,新海誠將所有情緒都處理得極為克制,反而讓人情具有了綿長的韻味,因為這是「結」,是人與人的牽絆和連接,是不可知的命運冥冥中註定的緣分。
TAG:新城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