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校園「共享」不能淪為噱頭

校園「共享」不能淪為噱頭

隨著來自校園的共享單車走紅,校園內更多資源也先後走向「共享」,諸如體育場上的籃球、球場邊上的儲物櫃、宿舍里的洗衣機甚至宿舍本身紛紛被拿去「共享」。輿論對此有爭議,爭議點聚焦於這些「共享物品」是否只是傳統租賃業打著共享名義復活,蹭社會熱點而已。其實更大的問題在於,共享之前,應該先對資源的產權做一個明晰的界定,搞清楚是否可以拿來共享。

比如,學生搞個籃球共享,總讓人感覺怪怪的,好像現在的大學經費緊張到連籃球也給學生買不起。學生打籃球畢竟還是小事,但如果宿舍也拿出來給遊客共享,甚至會議室、體育場、實驗設備都可以面向社會開放,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在公立學校,所有這些資源的產權歸屬國家,既不是學校的私產,也不是校外企業的投資,更不是學生入學時攜帶而來,現在戴上「創新」的帽子,就不分公私,統統拿來共享,恐怕不妥。

公立學校作為非營利機構,不可以隨便利用國家資源,開展經營性活動。因為一旦放開限制,受人的逐利本性驅使,經營者很可能會在其他時間也千方百計創造「閑置條件」,以便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經濟效益。

如果無論個人或者學校都不賺錢,免費提供給公眾使用,那有沒有問題?一個正常的社會在福利性待遇上必定是設有門檻的,不會隨便在「服務公眾」的名義下,任意擴大公共福利的覆蓋範圍,更不會在旅遊等應該由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上,搞免費或抵償的「共享」。

至於把學校廚房等也拿出來共享,由著學生從家裡帶著食材進校園,「分時租賃」,鍛煉廚藝,則不但純屬多餘,還極易引發不必要的麻煩。今日大學生中有願望也有能力炒幾個菜的,盡可在寒暑假期間,為父母分憂代勞,負責起全家人的一日三餐,這種勞動態度和自立精神,學校表揚一下,也是可以的。但在家裡不做飯,卻到學校食堂里做,難道不怕不凈食材進校園,自己吃壞了腸胃不說,學校還被食監部門行政處罰?吃外賣出問題,學校尚且需要承擔疏於管理的責任,而要是出自食堂,不管誰做的,學校恐怕都難脫干係。

今天不少大學在教學改革和科研創新上仍有待破局,亟須下功夫的地方很多,在一些細枝末節上下功夫,雖然並非毫無意義,但意義相當有限。年輕學生愛折騰也就罷了,如果大學本身盲目追隨社會潮流,看到社會上什麼熱就跟著跑,未免顯得缺乏定力和堅守。市場上可以有種種新東西,企業提出前所未有的創意,也是好事,但不加分辨、不作區別地引入高等學府,未必值得嘉許。更何況,當今社會比較浮躁,不少「共享物品」不過是投資泡沫中資本的狂歡。承擔著文化傳承、知識創新和教書育人等重任的大學,應該把自己的本行搞好,多出人才和科研成果;「共享」的噱頭多些少些,真不會給大學、給國家、給學生帶來多大的實質性影響。

有人說,體育場上,要是籃球不夠,就多買幾個,管理人手不夠,就雇幾個人,準保比「共享」效果好,還省錢。話雖調侃,但也不是毫無道理。反過來,如果應該由學校提供給學生的,都讓企業進校園代替了,給大學的財政撥款是否也可以酌情削減?

(作者顧駿,繫上海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7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援藏精神鑄就高原奇蹟
怎能把辦學的心思花在吆喝上
格桑花怒放在雪域高原
課堂教學改革再反思(下)
用開學典禮儀式感「富養」孩子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