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人共進晚餐價值不止於溫馨

家人共進晚餐價值不止於溫馨

喧囂漸退,華燈初上,萬家燈火,炊煙裊裊。一家老小或換下刻板的職業裝,或卸下沉重的書包,放下工作和學習,輕輕鬆鬆,團團圍坐,品味佳肴,分享見聞,本來是普通人家常見的溫馨畫面,但對於快節奏的現代家庭來說,這一生活場景卻越來越變成了奢求。應該說,許多父母都很珍惜家人共進晚餐的溫馨時刻,卻未必懂得「溫馨」背後還蘊含著巨大的平台和豐富的機會。

美食飄香、家人圍坐的餐桌,是父母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最尋常的平台;低語淺笑的晚餐時光,是父母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最自然的機會。餐桌文化,本來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以食為天」,如何食、食什麼、怎麼食,能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色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家庭也一樣,一個人的許多習慣和素養都是在餐桌上形成的,吃相反映素養,吃相反映品位,吃相反映家境,吃相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時候聽姥姥說過,解放前土匪當道,城鄉間經常發生攔路打劫綁票事件,有「指定綁」也有「隨機綁」。姥姥說,土匪隨機綁到一個人以後,一般會先給他一頓豐盛的好飯吃,通過觀察其吃相來判斷其家境,然後再決定向其家庭敲詐多少錢。瞧,連土匪都知道「從吃相看家教,從家教看家庭」這個道理。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不過卻生動地體現了餐桌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晚餐是加深親子交流的好時段。一家人要想持續和睦相處,就需要不斷交流思想、增進感情。白天各忙各的,坐下來輕鬆享用晚餐,就是交流的絕佳時間。一家人可以彼此敘說經歷、分享認識,可喜之事舉家同慶,可惡之人同仇敵愾,歡樂共享,惆悵同當。交談間,父母能發現孩子對事對人的認識發生偏頗的端倪,並可以借看似不經意的提醒糾正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有的家庭秉承「吃飯不言、睡覺不語」的古訓,全家默默無語、相對無言,嚴肅得像完成任務似的,各自吃完了事,大不可取。

餐桌是進行禮儀教育的好平台。餐桌禮儀是成人社會的必備知識和素養,相互交往、公務交流、外事活動等都繞不過去。中國人特別重視餐桌禮儀,從落座到進餐,處處有講究。對於一個個體,公共場合稍有造次,比如長幼無序、左挑右揀、狼吞虎咽、大聲咀嚼等,都會被認為是沒有家教的表現。對於一場活動,僅僅由於就餐座次安排不當,就足以使活動失敗、不歡而散。而這些知識的掌握,特別是細節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前的不斷強化和反覆訓練。記得我們兄妹幼時在家,就反覆被大人強化「用筷四忌」,不能「過筷、瞅筷、抄筷、滴筷」等,以至於習慣成自然。就像「飯前洗手、飯後漱口」這樣簡單的衛生習慣細節,不加強教育也是很難自然形成的。我們現在經常會遇到一些成人在公共場合西裝革履卻牙齒不潔、慷慨陳詞但氣味不雅,使其公眾形象、領導權威大打折扣,這些實際上都是父母不重視餐桌禮儀的「貽害」。

晚餐還是感恩教育的好場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感恩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晚餐前後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分擔一些家務勞動,使其體會一頓餐食,乃天地化育、農民耕種、父母養家、辛苦調理,多少人的辛勞汗水蘊含其中。「常懷感恩之心」應從生活中的每件小事起步,從節約每一粒糧食做起。

也許有人會說,餐桌上教育孩子對孩子的健康不利。當然,如果把餐桌當成批判台和論道場,吃飯時動輒以過激的態度訓斥責罵孩子,或者長篇大論地灌輸艱澀難懂的大道理,的確會導致孩子提心弔膽、心理壓抑,勢必影響孩子營養吸收,殃及身心健康,這當然是要杜絕的。中國教育科學院的一項針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和2萬個小學生家長的調查報告里,有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孩子學習好」的問題,答案之一就是「家人能每周一起共同吃三頓以上晚餐」,可見機會教育效果非凡。父母如能正確利用好晚餐相聚的機會和平台,把溫馨作為家庭教育的催化劑,把晚餐作為家庭教育的好載體,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自然而然,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潤物無聲、春風化雨。

(作者:黃琦,系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著有《成長的印記》)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7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雲課程促進教育公平
堅守解剖教學一線的「最美教師」
校園「共享」不能淪為噱頭
援藏精神鑄就高原奇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