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十一 須菩提觀意(二)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十一 須菩提觀意(二)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

須菩提尊者在觀空的時候是以一心為根本,他這個觀法跟大乘起信論非常接近。大乘起信論的觀法它是以一心為中,所以它叫一心真如,它的真如在一心中表現出來。



這個觀法其實非常好用,你不管看到什麼事情,你就觀想它是唯心所現,思諸法如夢,外境都是一念心顯現出來,外境是空,先把外境空掉,然後再觀,觀心性無生,能分別的這一念心,最後也覓之了不可得,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第三段再肯定這一念清凈心,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先否定再肯定。



諸位你看大乘經典,你看佛陀對心的描述,你說:誒!佛陀講話怎麼一下講這個,一下講那個,一下說心是罪業的根本,你不能隨順它,一下子又說,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這一念心跟諸佛是一樣的,要肯定!




佛陀對心有時候是採取否定的狀態,有時候是肯定,那這怎麼辦呢?哪一個是對呢?它這是一個次第的問題,剛開始你要否定,剛開始我們這一念心有很多顛倒,你一肯定就完了,你肯定你就被它帶著走。



大乘佛法,否定門入,肯定門出,剛開始先否定自己的心,你所有的作用,你內心釋放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你告訴你自己這都是假的,不要被它騙了!你打你的妄想,我修我的止觀。所以剛開始我們對心性是否定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諸相入非,非所非盡,完全否定,但是否定到最後的時候,你要轉成肯定,回歸到一念心性的時候,你要重新肯定。




大乘起信論它說:觀一切法離言說相,離分別相,離名字相,唯是一心,到這個地方,把一切萬法回歸到一念心性,最後還有一句話很重要,是名真如,重新肯定這一念心性當下就是真如。你看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唯是一心,這個地方是完全否定,然後是名真如,叫一心真如。所以我們在調心的過程當中是否定、否定、否定、否定,最後肯定、肯定、肯定、肯定。




但是《楞嚴經》的角度是完全否定,《楞嚴經》基本上它是從假入空,《楞嚴經》從空出假講得很少,它是讓你把心帶回家。但是真正肯定你的自它不二的本性,開始從空出假,那你要讀《法華經》、《華嚴經》,都是這樣。



所以你看為什麼經典要判教,這一部經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它的定位是什麼,有五味,它的滋味是什麼?的確每一部經的效果不一樣,佛陀講話的口氣不一樣,產生的身心世界的效果是不一樣。




《楞嚴經》它偏重破執,它這一部經的目的,就是在根塵識的因緣當中把你拉回來,把心帶回家,《楞嚴經》就達到目的了。至於你從家裡面再出去,那你就研究《法華經》、研究《華嚴經》,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從假相當中建立如夢如幻的因緣,從如夢如幻當中積集如夢如幻的功德,那你得讀《法華經》、《華嚴經》。




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把一切法匯會歸到一念心性,然後再旋法歸無,在一念心性當中來重新肯定,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就從這個地方成就圓通,斯為第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佛法不讚歎沒有智慧的「老實人」
南懷瑾先生: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
好人為什麼沒好報?原因在這裡
怎樣能最快讓眾生解脫痛苦?

TAG:小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