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界知名犀利評論家顧備老師聊敦刻爾克和戰狼2,這些觀點你同意不?
顧備,女,生於北京,成長於西安。上海交通大學學士,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商科碩士MBA。著名科幻科普作家、文學翻譯家顧均正的孫女。
小編:顧老師,您是著名科幻翻譯家,最近著名科幻電影導演諾蘭拍了一部非科幻片《敦刻爾克》,而國內導演吳京呢,拍了一部其實蠻科幻的《戰狼2》,您對這兩部片子有些什麼見解呢?
顧老師:小編,雖然咱們認識很久了,可我還是要批評。你發給我的郵件標題錯了你知道嗎?「顧老師想採訪您一下關於『蹲坑爾克』的影評,不知有時間沒?」
還蹲坑啊?你以為是你每天早上蹲坑時候寫的茅廁文嗎?
小編:哪兒能啊,那不是小主一出來就拿了傳單找坑拉屎嗎?要不是為了蹲坑,能碰到那法國人嗎?沒那法國人,能活著從被魚雷炸沉的船里逃出來嗎?不逃出來,能活著見到老頭兒嗎?見不著老頭兒,能活著回到英國嗎?這還不算是「蹲坑而克」嗎?
顧老師:。。。好吧,算。。。也算證明你確實認真看電影了,不是去電影院蹭妞兒的。
小編:妞兒還能蹭?不是泡的嗎?
顧老師:就你這拿標題蹭熱度的態度,還能泡到妞兒嗎?接著蹭吧。
小編:。。。
廁所在哪?廁紙在哪?蹲坑兒科!
顧老師:言歸正傳。
我剛看完敦刻爾克,非常震撼的一部電影,果然是諾蘭。現在來說說,到底好在哪裡。
首先,看這種歷史大片就要先了解歷史,不懂歷史是看不懂這部影片精華的。很多教科書上說,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說法沒錯,因為那是蘇聯從僵持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同樣的轉折點可以說是諾曼底登陸。而歐美的歷史學者一向認為,敦刻爾克是最大的轉折點。為什麼?是因為當時的英法聯軍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敗,德國在整個歐洲順利地拿下一個又一個戰場,把英法聯軍壓縮到敦刻爾克,又通過潛艇和轟炸機封鎖了英吉利海峽,讓四十萬聯軍只能等在海灘上等死。當時整個歐洲是絕望的,除了奇蹟,要麼死,要麼投降。以張伯倫為首的英國政府是預備要投降的,但是敦刻爾克靠的是無數響應號召的老人和民船,無論漁船還是遊艇,這些人民,get our boys home,把30多萬士兵撤回英國。這就是人民的奇蹟。於是,著名的丘吉爾的演講,激勵了無數絕望中的人,決不投降!於是,歐洲從大潰敗和投降主義,轉折為戰爭僵持階段。
這個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段歷史。沒有英雄,只有無數人面臨抉擇。生死面前,每個人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有崩潰要逃離的英國士兵,有偷死人衣服撤離的法國士兵,有明知危險還繼續前行的老紳士和高中生,有明知燃油僅夠返程卻毅然選擇繼續戰鬥的飛行員,有躲起來等漲潮的,有怕死逼同伴下船的,也有勇敢救人的。每個人都在做選擇,都有人性的掙扎。但最後,他們走到了一起,匯聚成洪流。
跟以往我們看到的戰爭大片不同,這裡沒有孤膽英雄。諾蘭在本片中描繪的是群像,是戰爭中每一個普通人。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怕死,都有人性弱點,但沒有人選擇投降,即使被俘!
讓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片尾。打了敗仗,恥辱地逃回來,男主對面的士兵忐忑不安,他害怕民眾因失望而罵他們怯懦。隨後,站台上的男子追著火車跑,一邊敲打車窗,讓大家以為果然如此。然而,鏡頭一轉,是啤酒,是民眾自發地來歡迎他們回家。回想起之前站台上分發毛毯的盲眼大爺,鐵軌邊不要錢送報紙的男孩,民眾的態度顯而易見。接著,男主讀報。
諾蘭並沒有讓著名的丘吉爾出來弱化普通人的形象。相反,他讓男主念出了這一段丘吉爾在二戰中著名演講:
「這次戰役儘管我們失利,但我們決不投降,決不屈服,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必須非常慎重,不要把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贏得的,但是,應當注意,在這次援救中卻蘊藏著勝利!」
小編:嗯,劇情是不錯,畢竟是諾蘭嘛。可說了半天,您這不是影評是劇透吧。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啊?
顧老師:小編,我又要批評你了。年輕人,有點耐心好不好?現在我就要說這部電影的妙處了。這部片子與其說是電影。其實更像是一部有劇情的記錄片。
一是音效,全程是突出了戰爭的節奏,卻能做到讓你不記得聽到了音樂,因為你聽到的是戰爭的氣氛!整個電影,對白極少,大多數是眼神,動作,鏡頭調度,而音樂的作用就是代替對白說出人物無法口述的心理語音!第一場戲,街頭,士兵,勸降的傳單,然後,突如其來的槍聲,戰友紛紛倒下,沒有一滴血,音效讓你緊張到爆,因為這是生與死的距離。法國友軍的街頭堡壘,越過,以為安全了,更密集的槍聲,讓你明白,死亡仍舊在你身後。這時候,男主開始奔跑,音樂越來越激烈,節奏越來越快,那是心跳聲,逃離死亡的腳步聲。。。轟,海邊,開闊地,無數等死。。。啊不。。。等船的士兵。音樂告訴你,迷茫,困惑,無助。這種例子有很多,再說下去就真的劇透了。不過,還是要在這裡強調一下,去影院二刷的,頭一回沒注意的,這回可以注意一下音效,尤其是音樂滲透的心理暗示。
二是時間,典型的諾蘭式時間戲法。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出來了哈,片子最初給過暗示,三條主線交織,陸上一周,海上一天,天上一小時,不同時長的時間線等比交錯,最後匯聚到小船上,其後才回歸正常的時間線。陸上的湯米和吉布森,他們的時間開始於一周前,從逃亡到海灘上到被月光石號救起,期間一共7天,他們上的兩艘軍艦都被炸沉了,直到登上月光石號。月光石號在海上,是一天前出發的,先救了墨菲那個有戰爭後遺症的軍人,然後救了湯米。墨菲說,潛艇的魚雷擊沉了他們的船。嗯,想起來了吧,後麵湯米混上去的那艘船被魚雷擊中了。而湯米和吉布森想上一艘救生艇,被一個軍官阻止了,不讓他們上,對了,那個軍官就是墨菲。哈哈,後來顯然那艘救生艇也被擊沉了,所以墨菲才會被月光石號救起。天上,飛行員法雷爾,是一個小時以前出發的,因為燃油只夠他飛一小時。他原本預備返航,看到海面上被擊沉的戰艦,旁邊還有一艘正在下沉的民船,於是毅然決定繼續戰鬥。嗯,對了,那艘船就是湯米上的第二艘船,那艘被打出來無數洞正在沉的船。然後,三條線合在一起了,飛機迫降,船長的決定救了法雷爾,扭頭又從水裡救起湯米,法雷爾看到敵機墜毀的軌跡會導致海面上的燃油起火,於是指揮下月光石號迅速離開該海域,湯米被拖著(不離不棄)在水裡躲過了大火,上船。終於,時間在這一刻重合了。影片突出了不同的人物在命運之手的作用下,走到一起,又走向新的戰鬥。這種玩時間線的敘事手法,一般人無法掌握。
三是畫面,鏡頭調度,不僅僅用來描繪戰場,更重要的是描繪內心的掙扎。前面說了,每個人都面臨選擇,心理鬥爭,為何做此選擇。諾蘭通過鏡頭來暗示,主人公看到了什麼,他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比如,飛行員看到儀錶盤上的提示,看到被炸毀的艦船,看到無助的士兵。鏡頭讓我們看到他看到的,想到他想到的,這就是同理心,把我們帶入到那一刻的現實。再比如,少年已死,墨菲問,那孩子會好起來嗎?阿萊克斯猶豫地看了看道森,撒謊說,他會好起來的。道森暗示他做的對,因為這個時候指責沒有用,人已經死了,活著的人還要活著。諾蘭,再次讓我們知道,電影用來講故事的是鏡頭!
四是真實的情感,不需要誇大,不需要掩蓋,只有真實。所有的恐懼,膽怯,絕望,那種瀰漫在空氣中死亡和無助,以及看到無數民船趕到海灘時的喜悅,感恩,奇蹟。這裡面沒有孤膽大英雄,只有。。。英國群眾。應該說,這一屆英國群眾很不錯。
小編:嗯,大致聽明白了。可是,很多人覺得,英國人其實很爛。我們二戰時候的遠征軍就是被他們出賣的,根本就是道德敗壞。
顧老師:道德?戰爭有道德可言嗎?再說,英國人不是一向如此?先撤本國人嘛。影片裡面有很多鏡頭,防波提上攔住法國人,說只能允許英國人上船。陸軍將軍問,法國人怎麼辦?海軍說沒辦法。這就是政治啊,小兵先顧自己的命再來救同伴,將軍先撤自己的陸軍再留下海軍來與法國人並肩戰鬥。人不應違背本性犧牲自己拯救別人,而是應該先保證自己的生存,再救別人。在這個過程中,要懂得羞恥懂得憐憫,不害人不傷友,能順手救人的就不要袖手旁觀。這三觀不比我們現在好?書上教你犧牲自己救別人,社會告訴你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教育別人違背人性的結果就是有些人乾脆泯滅人性,反正都是騙人的。
我們看慣了英雄片,以為上了戰場每個人都是英雄。其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存本能,士兵是職業,是職責,不是說穿了軍裝就開掛。人都怕死,沒上過戰場的沒有權利指責別人膽怯。在戰場上,服從命令是天則,但到個人,能尋求命運女神的惠澤活下去,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小編:好吧,那您覺得《敦刻爾克》跟《戰狼2》比哪個好?
顧老師:這個不太好比吧。。。完全不同的概念嘛。你說,《建軍大業》跟《野戰排》好比嗎?這是愛國主義情操。
小編:呃。。。還是說說吧,都屬於戰爭片。
顧老師:那好吧,你得先保證我不被人打死。
小編:呃。。。那得看您說什麼了。
顧老師:。。。好吧,我隨便說幾句哈,非常不專業,業餘的。
《敦刻爾克》跟《戰狼2》的對比在於,一向講英雄主義的好萊塢講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沒有英雄,只有人民。而一向講集體主義的中國講了一個超級孤膽大英雄,普通人只能被救贖,人民期待被拯救。
好萊塢講的是,無論多沮喪多絕望,絕不放棄決不投降,每個人做好自己,就會有希望。
戰狼講的是,無論多沮喪多絕望,絕不放棄決不投降,哪怕所有人都放棄了你,你自己卻不可以放棄,你的堅持會創造奇蹟。
兩個故事共同的主題是,不放棄,不投降,堅持到底,創造奇蹟。
不同的是,一個靠的是動員民眾的力量,每個人都是英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另一個講的是,不要因為別人說你是垃圾你就放棄自己,其實,你是大英雄。
諾蘭的故事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是普通人,但是,奇蹟正是無數個普通人創造的,歷史是每一個人的選擇匯聚而成。
戰狼更像是打雞血,簡單的英雄故事,挺愛國挺熱血挺青春。。。挺。。。好了,挺晚的了。我先下了,小編請自便。
小編:。。。
※在這特別的歷史時刻,電影資料館為你帶來特別奉獻
※你把《敦刻爾克》當主旋律看,那是真沒看懂
※寫下無數懷念文字,都不及在大銀幕與他們重逢
※太空中有酒?還真讓李白說中了
※這位就是今年日本紅到發紫的人氣天王
TAG:文慧園路三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