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誰說「驢打滾」必須有驢?揭秘老北京六大小吃背後的故事

誰說「驢打滾」必須有驢?揭秘老北京六大小吃背後的故事

老北京

西遊樂隊

00:00/04:46

本次揭秘只要2分鐘,小鑒喊了西遊大隊給您吆喝一曲老北京,一起欣賞吧~

開始聽到「驢打滾「這個名字的時候,我是拒絕的,想到驢打滾過的食物,咦~

話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

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給慈禧太后的面前。

誰知慈禧太后一吃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啊?」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

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非常好看。

其實,「驢打滾」真正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加上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塵土,因此而得名。

鹵煮

提到鹵煮,北京人總是想起南城南橫街的那家小腸陳,甚至有人認為,小腸陳是北京鹵煮的起源地。

真正的鹵煮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

陳府家廚張東官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

乾隆吃了大喜,命名這道肉菜為「蘇造肉」。

後來這道菜慢慢傳到民間,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老百姓吃不起,於是就用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

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這就是咱們日後熟悉的鹵煮了。

養眼包子

北京的包子有一種極其有名,那就是羊眼包子。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到前門外,走進羊肉包子鋪,殷勤的回民掌柜用小托盤送來了兩杯蓋碗茶。

向康熙皇帝問安後,陪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宮廷裡邊什麼山珍海味沒嘗過,還屈駕來嘗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敬。」

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還是佯裝要吃包子。掌柜的無奈,只好端來了熱騰騰的小包子。

康熙用筷子挾一個放在碟子里,細心地觀察。只覺陣陣香味撲鼻,放到嘴裡一嘗,果然味道鮮美,質地不一般。

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柜的:「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

掌柜忙回答說:「回爺的話,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

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

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艾窩窩

明時皇宮裡的皇后和妃子,天天吃山珍海味,不免厭倦。

有一天,在「儲秀宮」做飯的回族廚師,從家裡帶了些經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窩窩」,正在廚房裡吃的時候,被一位宮女看見了。

她一嘗很好吃,就給皇后帶了點,皇后一嘗,也覺得非常好吃。於是就讓這位回族廚師,為皇后和妃子們做「艾窩窩」吃。

麵茶

麵茶作為老北京人早餐的一種,喝起來也有講究:不用筷子不用勺。一手拿碗,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喝。

麵茶的起源時期,可以追溯到清代。

據清代《隨緣食單》記載:熬粗茶葉汁,炒麵兌之,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奶皮亦可。

炸灌腸

老北京的灌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大灌腸,用豬肥腸做的;另一種叫做小灌腸,是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炸的。

現在我們吃的一般都是小灌腸。

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柜的姓普,人稱「灌腸普」。

他家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軟不硬。

烙的老北京灌腸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

據說,珠寶控慈禧太后也對它大為讚賞,燒香之餘,途徑此地,來上一口,滋~

所以嘞,福興居的灌腸就成為定期向清廷奉獻的貢品。

The end:

我餓了!先填飽肚子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互鑒 的精彩文章:

大叔徒手征服的陽澄湖大閘蟹,拿走不謝!
故宮為什麼不讓拍電視劇、電影了?
5種正在消失的絕活兒,小時候的記憶,你了解幾個?
北京花8000萬修繕的宮殿,曾經是停屍房,後來是少年宮
故宮御花園竟然是座「藏寶庫」,百年珍寶,精美絕倫!

TAG:文明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