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觀潮:全運會的變與不變
天津全運會已經漸近尾聲,這一屆全運會帶給人們的最直接觀感便是一系列改革舉措帶來的諸多變化。
增設十九個大項的群眾性比賽項目,不再設金牌榜和獎牌榜,邀請華人華僑參賽、鼓勵跨單位組隊參賽等諸多改革舉措,帶給全運會的變化是空前的。
華人華僑騎手朱美美在十三運馬術比賽中
改革舉措帶給全運會的變化自然十分明顯,全運會自身的影響力、號召力以及人們參與全運會的方式,其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天津人對這一屆全運會有著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其中不少人加入了為全運會服務的行列,這種服務既體現在為全運會本身服務上,也體現在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上。再比如,觀眾參與全運會的方式也在變化,很多人願意自己購票走進賽場感受一些全運會氛圍,更有部分體育明星粉絲以各種搶眼球的方式為明星造勢、同時也不忘彰顯自身的存在。
孫楊、寧澤濤粉絲
有人會說,這屆全運會變化太大,甚至變得有些不像全運會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天津全運會固然在變,但有些綜合性賽會的內核一直沒有變。比如,所有參與者對「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沒有變,不管是慣有的專業運動參與的賽事,還是體育愛好者參與的群眾性賽事,人人爭勝、個個爭先的大格局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比如,全運會巨大的社會輻射效應並沒有變,本屆全運會新增的群眾性賽事之所以特別紅火,這和全運會這一超級賽事平台有著最直接的聯繫,試想同樣的群眾性比賽項目如果與一些其他賽事「嫁接」,其社會影響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十三運群眾組舞龍賽決賽
對於58歲的全運會來說,變的是辦賽的方式方法,變的是參賽群體的構成成分,變的是賽事評價體系,不變的則是國內最高水平的綜合性賽事平台這一定位,不變的則是對奮勇爭先、勇攀高峰這一大型賽事精神內核的遵循。在變與不變之間,映射的恰恰是全運會合著時代節拍的前行軌跡。
編輯:劉詩文 王超
點擊展開全文
※圖解:傳承的力量!盤點天津全運會賽場上的師徒情
※中文觀潮:賽場才是最好的舞台
※你期待已久的寧澤濤終於出現了!
※觀眾買賬,票房看漲
※46歲譚宗亮再奪冠軍 夢想從不會因歲月而褪去顏色!
TAG:人民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