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珍藏版必看!非洲超級工程大揭秘
今天,麻辣姐要和大家推薦一部近50歲的老片子!這部片子講述了一條非洲鐵路的故事。這條鐵路,先後有5萬多名中國人參與建設,歷時近10個年頭,他們中的69人永遠長眠於他鄉。而這部片子就將揭開這條鐵路建設的神秘面紗。
這個非洲超級工程為啥是中國援建
50年前的前天,也就是1967年9月5日,中國、坦尚尼亞和尚比亞三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修建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的協定」。中國最大的經濟援助項目、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在海外建設里程最長的鐵路——坦贊鐵路,正式拉開建設大幕。
全長1860.5公里的坦贊鐵路,東起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尚比亞的新卡皮里姆波希,與尚比亞既有鐵路接軌,橫跨東非大裂谷,年設計運量200萬噸,可以說是當時非洲的超級工程!
那麼,這麼個超級工程為啥是中國人來建呢?
上世紀六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先後獨立。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獨立較早,亟需一條大動脈、一座自己掌握的出海口來激活經濟。
坦尚尼亞和尚比亞政府曾聯合向世界銀行申請貸款,援建坦贊鐵路,但被考察團認定為沒有經濟價值。當時,不少西方國家認為,修建坦贊鐵路所需的資金超過了兩國國力,而且當地地形複雜施工難度大,不能保障工人的安全。
幾次碰壁後,坦贊兩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1965年,剛剛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僅141元。修坦贊鐵路,投資至少十幾億元,對於新中國這樣一個不發達的國家,實在有些力不從心。當時有人建議,不如援建一些中小型項目,例如幫非洲國家建幾十乃至上百個廠礦、場館、商店。
不過,時任總理的周恩來認為,援建坦贊鐵路所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也不是若干中小項目所能比擬的。要「從支援非洲民族解放事業的高度來看待這項經援項目,援助了他們也就是援助了我們自己」。
1965年2月18日,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見來訪的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時,同意了他的援建請求。雷尼爾當即激動地說:「這是多麼好的消息!當我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心跳得多麼厲害!在你們回答我以前,我都不敢呼吸了!」
1967年9月,修建坦贊鐵路的三國協定簽訂;1968年,鐵道部成立援外辦公室,組織實施中國最大的經援項目——坦贊鐵路。1968年4月12日,第一批援助坦贊鐵路的中國工程勘測隊乘坐「耀華」號遠洋客輪從廣州的黃埔港正式起航,坦贊鐵路正式邁入勘測設計階段。
50年前中國人怎麼在非洲修路?
在今天看來,這條類似京廣鐵路長短的普通鐵路,對於中國人而言實在不算什麼事兒。但是50年前,在沒有衛星定位、電腦測繪技術的時代,那可完全不一樣!
現年81歲的楊德瑞,中土集團(原鐵道部援外辦公室)原副總經理,就是這條鐵路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時候出國哪兒有飛機可坐,都是坐輪船,很多北方的同事不習慣,一路上吃不下東西,是吐到非洲的,」1969年,作為勘測技術骨幹,32歲的楊德瑞從廣州坐船歷時13天才「盪」到尚比亞。不過,他算幸運的,因為還有一些同事坐著更慢的船,耗時21天才抵達非洲。
「傾盆大雨不住下,如同天然洗澡堂,帶塊肥皂搓一搓,滿身泥土全沖光。」已故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當年說的一段《友誼頌》膾炙人口,裡面有一個順口溜就是描繪當時坦贊鐵路建設者生活的,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在這些建設者們眼中,當年修建坦贊鐵路,有三道關印象深刻。
第一關環境關——「蒸籠里拉尺子」。非洲的工地什麼樣?一頂頂帳篷撐在公路邊,4人一間,每人發一張行軍床、一頂蚊帳。午餐就是饅頭、雞蛋加午餐肉罐頭,搞得楊老現在一看到罐頭就反胃。尚比亞茅草有一人多高,鑽進去就看不見人,悶得像蒸籠。測繪隊員們就要先砍草鋸樹,再兩人拉著50米的鋼尺一路選點、插旗,找角度。就這樣,我國先後派出近700名測繪技術人員,歷時22個月,才將鐵路勘測完畢。
第二關語言關——「創造坦贊鐵路語」。上世紀60年代,會說英語的中國人可謂鳳毛麟角,派去坦贊鐵路項目部的翻譯相當稀缺。而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的官方語言雖然是英語,但前者的國民平時說斯瓦西里語,後者則有31種部族語言。那修路時大家怎麼溝通?特別是在坦贊鐵路修建的高峰期,工地上有1.6萬中國建設者,他們和當地土著居民組成上百個施工分隊,彼此距離幾公里,根本不可能每個項目部都有翻譯。
「所以我們發明了『坦贊鐵路語』,就是中國話加當地話,再加上比劃,特別管用!」如今年過7旬的杜堅,大學畢業當年就被派駐坦贊鐵路項目部擔任翻譯。
第三關思鄉關——「兩個月才有家書」。「當年駐外,可沒有手機、電話、微信、朋友圈,真是家書抵萬金,工地上最受歡迎的就是『信使』。每次『信使』來的那天都是工地的大日子。」杜堅和楊德瑞都對「信使」印象深刻。
那時候,在北京的家屬,要將家書寄到外交部的信使隊,信使隊每月派專人將收齊的信送往中國駐坦贊兩國的使館,再由項目部排專人送往各個工地。收到信後,工地上的同志得馬上回信,再趕上信使回國的飛機。
「這一來一回,兩個月才能收到家書,等我們看信時,信上家屬念叨的父母生病之苦、孩子成長之難早就成了黃花菜。」杜堅回憶,家屬在北京的還算好的,在外地的,常常要3個多月才能有信看。「等到工地上有16000人時,一次要寄幾十麻袋的信回國,就沒法勞煩信使隊了,我們只能自己派卡車送機場託運回國。」
在艱苦奮戰中,1975年10月23日,坦贊鐵路全面建成並試運營。坦贊鐵路從考察、施工、到技術合作50多年來,累計運送貨物 3000多萬噸,運送旅客4000多萬人次,為尚比亞銅礦出口提供了新的出海口,為坦尚尼亞西南部地區的資源開發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69名援助該項目的中國專家、技術人員卻再也無法回國。他們至今長眠在坦尚尼亞中國援坦專家公墓與尚比亞姆比卡坦贊鐵路專家公墓中。
英烈雖長眠,但坦贊精神不朽。脫胎於鐵道部援外辦公室的中土集團,此後在非洲深耕細作,先後多次刷新海外鐵路建設訂單紀錄,其承建的衣索比亞亞的斯邦巴斯至吉不提鐵路,去年開通,被譽為新世紀「坦贊鐵路」,是非洲第一條中國標準電氣化跨國鐵路。而到專家公募悼念前輩,也成為中土集團派駐坦尚尼亞新員工的入職第一課,讓坦贊精神永遠傳承。(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陸婭楠)
點擊展開全文
※智庫觀察:智庫大咖解讀金磚「中國年」
※首個農業示範區20歲了,能否講述中國農業春天的故事
※「一帶一路」四年來海外媒體怎麼看?
※松江警察粗暴執法輿情觀察:該誰誰,不糾結
※央視綜藝《天下有情人》 挖掘傳統節日新內涵
TAG: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