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鄉村「衰而未亡」現象不正常

中國鄉村「衰而未亡」現象不正常

鄉村「空心化」、衰敗不堪,近年來成為廣為關注的社會現象。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表示,在當下中國,人不斷地洶湧地往村莊外跑,而且是一去不復返地跑,是到農二代以後的現象,這代人離土、出村、不回村,加劇了整個村莊普遍的破敗,有的地方死寂一樣地沒有希望,這是不正常的。

「人類社會的現代化,不是以鄉村衰敗作為前提的。城市化也不是以鄉村衰敗為結果的。」日前,劉守英在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演講時表示。

他認為,我們一方面要研究整個大趨勢,就是70、80、90後的遷移現象,他們對土地的觀念、對農業的依靠、與村莊的關係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但是也要找出不正常的原因。其中的因素可能有:首先,單向城市化思維,形成城鄉不平等的發展理念,鄉村沒有合法平等參與城市化、工業化的權利。比如,農村就是搞農業,農民的宅基地就是居住;第二,是城鄉收入機會的差異。人們出去打工,兩個月賺的比農村一年的收入要強;第三,鄉村衰因農業窄而起。

「很多人去台灣、去日本學,沒有見到鄉村是這種情況。鄉村會縮但是不會敗。鄉村要活,農業要活,否則鄉村賴以生存的產業就沒辦法和城市競爭。我們的問題在於農業越來越窄。」劉守英說,就是到現在,農業為城市提供糧食的基本功能沒變,這導致農業越來越窄,農業獲利有限,「你怎麼指望農民就守著那一畝三分地?於是農村就越來越衰敗」。

劉守英表示,農二代與農一代的代際差異,正在給農村帶來深刻變遷,引爆鄉村經濟革命。與農一代比較,這一代人呈現出一些具有「革命性」的特徵,一是離開土地,不知道自己的地在哪;二是不再以地為生、以農為業;三是夫妻出去、舉家遷移比例提高;四是回鄉不回村,春節回家鄉開車回去,回到縣城,住在縣城;五是買房不蓋房。第一代農民工的特點是出去掙錢,然後把錢寄回來。現在的農民不回村蓋房,人走資本不回;六是孩子的教育能到縣城的就到縣城,不行就到鄉鎮。

「我們不反對城市化的這個趨勢,但是鄉村的未來不是簡單靠城市化就能解決的,需要重新審視城鄉關係。」劉守英表示。

他認為,中國鄉村的現代化是被無視的,「我們花了那麼大的功夫,但到現在來說,還是一頭圍繞農業和農民增收,另一頭圍繞要素怎麼快速地配置到城市,鄉村本身如何現代化,這是沒有被提到議事日程上的。」

劉守英還表示,中國鄉村的不正常之處還在於,人走後,大部分村莊是「衰而未亡」。由於現行宅基地制度等原因,村莊「死不了,也活不好」。

不要泛找「鄉愁」

面對衰敗的鄉村,怎麼辦?

鄉村破敗,引起了很多「鄉愁似」紀念。有的人甚至喊起反對城市化的口號。劉守英則稱,「不要故作憂慮,也不要矯情地去找鄉愁,這兩個都是非常要命的東西。」

過去一年,劉守英跑了貴州、青海、西藏、甘肅以及浙江、安徽、上海、江蘇等多個地方,觀察鄉村現狀和實踐。「走下來對鄉村整體的感覺是越來越有眉目了。與過去鄉村的苦與無望相比,農村整體狀況在向好。這個是要客觀的。」

他表示,一些人憂慮的東西已經是趨勢性的,「憂慮是沒有用的,這是規律。另外我覺得找鄉愁也是很可怕的,很多知識分子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找鄉愁,問題是現在的鄉村是愁不來的,有些人只是從局外人在看鄉村,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矯情。」

他認為,大部分鄉村的「衰而未亡」和部分村莊的活化,是城鄉中國階段的重要特徵。「這個我們可能要扛個幾十年」,而衰而未亡和活化的部分都是由城市需求產生的。

同時,「綠水青山在很多地方就是綠水青山,只有部分地方有條件變成金山銀山,你看到一些地方是綠水青山,不要人為總想著把它變成金山銀山。」劉守英表示,條件不具備的地方,是變不成的,一些地方人為地去打造,可能是會變出一些問題的。

不過,劉守英看見,在一些地方,有產業生命力、能帶給村莊活力和未來的東西,已經生長出來。帶來這些改變的舉措包括:人退綠進、土地改革、調整糧經比、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等等。

比如,貴州湄潭,1987年率先試驗農地「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即不再隨這人口增減重新分配土地。新增人口怎麼辦?一條路是荒山拍賣,向荒山要活路。

他表示,30年來,湄潭農村形成了改革的氛圍,撬動了發展。以60萬畝荒山為基礎,湄潭發展了支柱性的茶產業。「茶帶動的相關產業一年可以搞到88個億,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農業工業化。在荒山開發的基礎上,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起來,從規模化種植到品牌化銷售,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綠茶市場。」

劉守英表示,農村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條後,鄉村就有看頭了。加之湄潭溫度適宜,夏季非常涼快,「通過產業延伸,這裡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發展得非常好。」

又比如,貴州省安順市近年發展出「金刺梨」產業。糧經比(編者註:「糧經比」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之比)的調整,對整個地區鄉村發展機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整個安順的糧經比從52︰48調整到30︰70。目前,安順種植著幾十萬畝的「金刺梨」。當地逐步發展起了中藥材、精品水果及農產品加工等山地特色農業。

公共政策應著眼於哪些活和如何活

劉守英表示,鄉村「衰而未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公共政策放在哪些活和如何活上,這裡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的。

首先,要重新思考城市與鄉村的關係。未來中國將會進入到這兩個文明都開始有自信、有平等發展機會的階段。城市文明是離不開鄉村文明的,「就像我們城裡人,在城市待久了,是需要換空氣、換心情的」。而鄉村文明也是離不開城市文明的,「未來我們公共政策的重點,應該把這兩個文明當做平等的、共存的、共榮的文明來對待。這是我感受最深的。」

第二,要思考由代際革命引發的鄉村現代化。首先,一個基本判斷是鄉村一定要現代化。農業、農民、農村的現代化對整個現代化的作用是需要補課的。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整個現代化是不可持續的。這是農村現代化和全局現代化之間的關係。

再者,這一輪農村現代化的獨特性在於不是簡單的鄉村復古,也不是簡單的鄉村現代,它的重點在於代際革命的概念。農二代、農三代對鄉村的觀念、與鄉村的關係、與土地的關係,可能會決定我們整個鄉村現代化的走向。

第三,整個村莊的轉型必須由宅基地改革作為牽引。村莊要動,無論死也好,活也好,需要有一個東西來撬動,「只靠財政制度,只靠特殊的優惠,村莊是活不了的」。未來村莊轉型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宅基地改革一定要有突破。宅基地突破後,村莊才能「該死的死,該活的活」。

劉守英表示,目前整個宅基地制度就是讓村莊「衰而未亡」,死不了,也活不好。宅基地基本上是以成員權為基礎無償分配,「結果就是不要白不要,農民並不在村莊但是還在占著這個東西,這樣的村莊就不可能死」。而在「村莊的活」中,宅基地也可以起很大作用。現在這種成員權的身份制度,將村莊封閉起來。要讓宅基地真正作為一種財產權,裡面的人可以走,外面的人可以進來。「這個怎麼往前突,現在需要進一步的制度設計」。

第四,村莊的變化跟整個農業制度的變化積極相關,整個農地權利如何設置,經營制度如何設計,來推動整個農業的轉型,也非常重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軒 的精彩文章:

綠地負債率高企 債務兌付不容樂觀
網傳王健林被限制出境 萬達否認
上半年中國遊客赴歐遊人數大漲65% 過半為50歲以上

TAG:文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