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隻青銅簋,蓋身分離多年後合璧,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

一隻青銅簋,蓋身分離多年後合璧,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

山東博物館有「十大鎮館之寶」,分別為魯國大玉璧(戰國)、蛋殼黑陶杯(龍山文化)、東平漢墓壁畫(東漢)、紅陶獸形壺(大汶口文化)、甲骨文(商)、鄭板橋雙松圖軸(清)、銀雀山竹簡(西漢)、頌簋(西周)、亞丑鉞(商)和九旈冕(明)。其中,西周頌簋的收藏經歷尤為曲折傳奇。

簋,是商周時期的一種盛食器,多與鼎相配,為上層社會專用,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頌簋之稱謂,源於器主人的名字叫頌。

頌簋出土於陝西,清朝中葉,通高30.1厘米,口徑24.2厘米,重13.2千克,隆蓋,頂有圈形把手,圓腹,圈足,下附三獸足,腹部兩側有一對獸首耳,口沿上下各飾竊曲紋一周,蓋與腹均飾橫條脊紋,圈足飾重環紋。

目前已知,頌簋第一任收藏者為劉喜海。劉喜海(1793年—1853年),祖父劉統勛,叔父劉墉,山東諸城人,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收藏家。嘉慶十九年(1814年),劉喜海從京師重金購得頌簋,運回山東老家。身為官宦子弟,劉喜海中過舉人,為官三十年,一生不慕榮利,唯致力於金石、古泉收藏。

劉喜海去世後,家中所藏隨即四散,頌簋為李宗岱所得。李宗岱(?—1896年),廣東南海人,曾任山東布政使,為從二品官員,後棄官從商,先後在山東平度、招遠採金,被譽為「黃金大王」。李宗岱喜好金石收藏,劉喜海的不少藏品為李宗岱高價購得,其中就包括頌簋。清朝末年,頌簋轉歸丁樹楨。

丁樹楨(1861年—1915年),山東黃縣(今龍口)人,金石收藏家。丁氏家族發跡於清朝中葉,主營當鋪、錢莊,為乾隆年間山東首富。丁樹楨的藏品很多,但頌簋尤為珍貴。後來,由於軍閥混戰、日寇侵華,丁家一落千丈。鑒於頌簋價值極高,丁樹楨後人分家時,頌簋器身、器蓋分別由兄弟二人收藏。

抗戰期間,出於文物保護,頌簋器身入藏膠東文物管委會。1954年,山東省博物館建立,頌簋器身被轉移入藏。1959年,丁氏家族後人,家住青島的張秀琳女士聽說簋身在山東省博物館,於是將簋蓋捐獻出來。至此,頌簋蓋身在分離多年後最終合璧,成為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頌簋之所以成為鎮館之寶,在於其器形莊重大方,銘文書法典雅秀麗,是傳世青銅器中的珍品,其銘文一百五十二字,記錄了西周晚期的一次冊命典禮的全過程,是研究西周禮儀的珍貴資料。

頌簋銘文,「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昭)宮。旦,王格太室,即位,宰引佑頌入門,立中廷。……王曰:頌,令汝司成周貯,監新造貯用宮御。賜汝玄衣黹、赤、朱黃、鑾、旂、攸勒。用事。頌拜,稽首。……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鼎。用追孝,祈介康純佑通祿永命。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頌簋鑄於何時?普遍認為是西周晚期的厲王、宣王時期,其實不然。

西周青銅器曆法採用周正,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五月對應夏曆三月。頌簋銘文中,王年、月份、月相、日干支齊全,其所載「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與厲王三年曆日不合,與宣王三年曆日亦不合,但與幽王三年(前779年)夏曆三月二十四日(既死霸)甲戌完全吻合。所以,頌簋必為幽王三年器。(劉秉光)

一隻青銅簋,蓋身分離多年後合璧,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

一隻青銅簋,蓋身分離多年後合璧,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

一隻青銅簋,蓋身分離多年後合璧,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秉光 的精彩文章:

西周青銅器銘文頻繁出現一人,破解斷代工程難題就靠他
一隻青銅鼎,銘文記載貴族強搶麥子,王世斷代引發爭議
一件西周青銅簋,記載王子習射生活,世系斷代讓人抓狂
一隻西周青銅鼎,現藏日本,銘文記載一次重大外交活動
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銘文透露商朝覆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TAG:劉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