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誦法華經七天有感

誦法華經七天有感

連續三年參加了古育王寺的法華七,從無法跟念,到脫眼也可知道在哪裡,旁邊的老居士說,你會背嗎?慚愧萬分,因妄念起分心走神,可菩薩憐憫愚痴弟子,讓我馬上可以跟上。記得去年法華七結束剛巧是恩師來寧波,晚間,師父問:你誦了七天法華,知道佛是在哪裡什麼情況下說的法華嗎?我一臉霧水,茫然回答:不知道。師父說,沒用心誦。旁邊修師父說,還不趕緊問,乘機請師父可以開示。我特彆扭,沒有說,想以後自己去搞明白。轉眼一年又到法華七了,猛然想起恩師一年前的問題,於是從第一天誦經開示,邊誦邊想,邊誦邊找,現在我可以回答師父的問題了。

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七萬八千字,運用了7個譬喻故事,七個譬喻來說明大乘的教義。「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世尊是在說法四十餘年至晚年時,於王舍城靈鷲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所說。

各品大意

第一序品: 是本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說《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第二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盤,佛以方便力,曾分說三乘之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第三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內容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加以說明。本品說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大白牛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第四信解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說「長者窮子」喻,佛喻為大慈悲的長者,三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第五藥草喻品: 佛應四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天二乘譬喻為大、中、小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第六授記品: 授大迦葉等四人將來成佛之記。

第七化城喻品: 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乃成佛。次說「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智慧、最終成佛。

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 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次說「系珠喻」,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里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於窮困之境。

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 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第十法師品: 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五種法施」和供養本經的「十種」功德。說謗法者之罪,並說鑿井喻。

第十一見寶塔品: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釋尊所說真實不虛。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凈土,分身諸佛咸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 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入龍宮說《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法華經》功德廣大。

第十三勸持品: 藥王、大樂說和兩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以及八十萬億那由他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典。

第十四安樂行品: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說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經》。

第十五從地湧出品: 六萬恆沙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湧出,大眾疑惑,不知此等恆河沙數菩薩為誰之弟子?從何處而來?此為佛開顯「久遠實成」佛果的序曲。

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釋尊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是「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現滅度。此品旨在說明佛陀「壽命之無量」、「教化之無量」、「慈悲之無量」及「救濟之無量」。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 說明與會者聞法獲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 是繼上品所說者,說明聽聞、講述此經的廣大功德。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 明五種法師的功德,得六根清凈神通力。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 說明常不輕菩薩,以隨喜行,得清凈六根,說《法華經》,以此顯示讚歎本經功德。

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 佛出廣長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此經,捷要地說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轉法輪,並在此處涅盤。

第二十二囑累品: 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三摸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 自此品開始到第二十八勸發品,詳說佛滅後弘此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德。本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臂供養,以報答聽日月凈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

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 敘述變現34身,說《法華經》的妙音菩薩,從東方凈光莊嚴國來到靈鷲山,禮拜釋尊及多寶佛塔,以顯宣說《法華經》的重要意義。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因緣,佛為說14種無畏,32種應化身等種種功德。

第二十六陀羅尼品: 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持受持《法華經》者。

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 述說藥王、葯上二菩薩的往昔事迹,他們為凈藏、凈眼二王子時,勸父母歸依其師雲雷音王佛,使他們聽講《法華經》的大善因緣,以顯示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 佛為普賢說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四個方法。普賢發願護持受《法華經》者。

《法華經》為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採用了偈頌、譬喻等,讚歎永恆的佛陀(久遠實成之佛),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由於行文流暢,詞藻優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是自古以來流布最廣的經典。

七個譬喻:

(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第三。故事是說,一富豪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大火燒起,但是長者的孩子們正在大宅內玩樂嬉戲,眼看火就要燒到孩子們,但是長者再三誘導,孩子們都不聽他的話,還在裡面玩樂。於是長者想出一個辦法,對孩子們講到:「門外有羊車、鹿車和牛車,任你們遊戲,孩子們快出去拿。」聽到長者的話後,孩子們迫不及待的向外衝出火宅,這時孩子們脫離了危險,長者給每一位孩子一輛上等大車。這個事中的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謂三界之眾生為五濁、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長者比喻佛陀,以種種方便來引導眾生出離火宅。

(二)窮子喻,出自信解品第四。某大富長者有一子,從小離家出走,流浪在外,生活非常貧困。有一天他流浪回到了家鄉但不認識,而其父認出了兒子,於是叫他回家,但兒子以為長者要抓他,於是拔腿就跑了。長者經過很多手段才把兒子請回來,並一再善意引導,最後才使兒子認識了父親。這裡窮子喻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法財(即六度萬行)得以莊嚴,猶如貧窮之子,缺乏衣食之資以活身命;長者比喻佛陀,以種種方便令除煩惱,增上其心,然後教後以大乘智,即以佛道化度聲聞,令回小向大。

(三)藥草喻,又作雲雨喻,出自藥草喻品第五。藥草,比喻三乘人之根性。草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種,依次比喻天人、聲聞緣覺、藏教菩薩。藥草雖有大中小之不同,若蒙雲雨沾潤,皆能敷榮郁茂,治療眾病。以喻三乘之人,根器雖有高下之別,若蒙如來法雨潤澤,則能成大醫王,普度群生。

(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第七。故事說有一隊人從一險道前往求寶,但是由於疲勞艱難,半路上大家起了懈怠後退的念頭,要想返回,於是引隊的導師就對大家講,「前面有一大城,我們可以去休息,然後再作打算。」當大家在大城中休息而恢復精力後,導師說:「剛才的大城只是化城而已,寶藏就在前面,我們馬上就要到了。」比喻二乘人初聞大教,中即忘失,而流轉生死;故世尊(導師)權設方便,而設化城──阿羅漢,令其先斷見思煩惱,而暫證真空涅盤,以為蘇息,而後至於究竟之寶處。

(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親友以寶珠繫於其衣中,而其不覺知,流浪他鄉,自受貧苦。後經親友告知,乃得寶珠,衣食受用無極。以喻二乘之人,昔於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種,然為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後由如來方便開示,乃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

(六)髻珠喻,又作頂珠喻。出自安樂行品第十四。如轉輪聖王於戰爭勝利後,贈與眾臣金銀、琉璃、象馬車乘,但唯有自己頭頂上的明珠不作賞物。這裡輪王比喻如來;髻比喻二乘權教;珠比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此謂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猶如輪王解髻中之珠,以與功臣。

(七)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自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一天,某位良醫因有事故,遠至異國,孩子們誤飲了他的毒藥,毒性大作,以至心神錯亂,痛苦不堪。這時父親由外地歸來,飲了毒藥的兒女們非常歡喜,希望父親能實時救治他們。父親見孩子們及其痛苦,立即依照處方,調配最好的藥草令們服食,並說「這是上等的良藥,色香味具足,飲了此葯,你們的痛苦很快就會解除。」但是他的這些兒女由於中毒太深,而失去了分辨能力,因此不肯服藥。父親心想:「這些孩子們太可憐了,毒氣攻心,神志顛倒錯亂,雖見我回來歡喜,但給他們好葯而不肯服用。現在我應當另設方便,使他們能服下這些良藥以根除他們的痛苦。」於是長者對兒女們說:「我已衰老,離死期不遠,這些良藥留在家裡,你們可以自已取來服用。」交待後長者就外他國遠遊。稍後,長者派人回國通知諸子:「你們的父親已客死他鄉,他再也不回來了。」兒子們聽到這個惡耗,非常悲傷憂慮,心想:「若父親仍在人間,定會救護我們,現他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無依無靠。」由於悲傷終於醒悟,於是想起了父親曾給留下的良藥,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用,毒病得以全愈。父親得知孩子們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了。這裡的醫師,比喻如來;孩子們,比喻三乘人。謂諸子無知,飲他毒藥,心即狂亂,其父設方便,令服好葯,以治其病。此喻三乘之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設各種方便,令服大乘法葯,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此為法華七譬喻故事。

六祖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久不明己,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迷時境攝心,悟時心攝境。心悟成佛,心迷成魔,佛魔之道。寒時水結成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悟皆由心,心為苦樂門,智慧轉萬物,步步蓮花生。迷時結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迷則心生,心悟則心寂。心生則念生,心息則念滅。佛是覺悟的心,心有迷有覺,心覺即佛,心迷即眾生,心迷則佛作眾生,心悟則眾生是佛。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心迷而且盲目的信仰就是迷信,心悟什麼東西都迷不住。迷者自迷,心迷是迷信,心悟是正信。迷悟全由自己,心迷則生死輪迴,心悟則涅盤超脫。朗朗乾坤,日月皆明何處暗?悠悠天地,吾心應悟不能迷。塵不迷人人自迷,迷悟只在一念間,猶如夢中般般有,醒後方知假當真。心悟執著,心迷變魔。說時似悟時無悟,對境生迷迷自生。

愚痴弟子敬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佑法界 的精彩文章:

TAG:弘佑法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