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3億人口的GDP超過1億人口的日本,有沒有意義?
導讀:本文寫於2010年8月17日。作者認為,中國GDP超過日本的意義不在於人均GDP增長了多少,而是「固定資本形成」能力,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頂峰,這是「非平凡」的。隨後人均GDP、消費總額提高自然而然。強要把人均GDP或者消費提上去,結果要麼是「痛苦型」、「浪費型」GDP,要麼泡沫。中國未來發展仍要先打基礎,進一步升級「固定資本形成」能力。
GDP超過日本這個事,2000年時我沒有去想。那時GDP總額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我不會去想GDP超過日本的事,直覺是需要很多年。但就有思考,為什麼日本人口是中國的十分之一,GDP卻是中國的五倍。
那時我得出的結論是,日本GDP高估了,有很多虛的第三產業。而中國低估了,匯率因素,統計因素。因此,中日經濟實力差距並沒有五倍這麼大。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平凡」的觀察,比人所共知的「日本經濟比中國領先很多」要有深度。這大約是我首次較為認真地思考經濟問題,所以記得。
到2005年的時候,我大概已經明白,中國以匯率計GDP會在2012年左右超過日本。我把這個問題進一步推到,2030年GDP超過美國。這個推斷就需要相當深入的思考了,得出了似乎令人震驚的結論。當然,現在再這麼說就沒人奇怪了。在當時,絕對是「反常識」的。2002年,萊曼兄弟的研究員「大膽」地唱多中國,說中國GDP在2030年會超過日本。2005年,天涯有一個後來火了的貼子,「駁雪亮軍刀2030年GDP超過日本」,看到2030年超日的預測,都覺得不可能。
2010年,從官方統計數字上,GDP真的超日了,全球媒體也會炒一通。但中國輿論對此早有預期,不會震驚了。只有對中國經濟數字陌生的外國人可能會忽然驚訝一下。
按傳統輿論傾向,會感覺這是中國人口多湊的,人均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還是很落後。中國人均GDP排名不過世界百名左右,約有50-70個發展中國家超過或者和中國差不多。按照這樣的理解,這些國家之所以GDP總額沒有超過日本,只是因為人口沒有中國這麼多。所以,中國和自己比是進步很大,但放在全球來看,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裡也不過中等水平。所以,GDP超日,只是一個「平凡」的事,沒啥了不起的。中央宣傳也是這樣強調的。
這樣的評價很自然,不過基本是錯誤的理解,只把GDP當數字,對其經濟意義就不太了解,或者不願意提。在我看來,中國以匯率計GDP超過日本,絕對是一個「非平凡」的事件,不是人口多湊出來的。
為什麼以匯率計GDP超過日本是個很難的事?日本有一億多人,人均4萬多美元,總量很可觀了。就算你有13億人,要湊出5萬億美元的GDP才能超過日本,相當有難度。相對來說,超過義大利的1萬億美元總額就不是太難,只是一個「平凡」的事件,所以2002年中國GDP超義大利也沒有什麼可說的,歐元一升值,居然被義大利反超回來了。能超過義大利的國家還有幾個,印度、俄羅斯、巴西。但能超過日本的國家就沒有了,印度也不行,有繞不過去的障礙。
為什麼5萬億美元GDP很難湊?因為人海戰術在這麼大的規模上,已經不管用了。以支出法計算的GDP由消費、投資、凈出口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凈出口數值1500-2000億美元,佔3-4%,大頭是消費與投資。消費按數字大約是36%,這個肯定是有低估,但「非平凡」不在於這個低估。投資佔GDP約60%,這是一個可怕的比例,除了中國沒有其它國家是這樣的。人海戰術湊GDP,就是湊消費,投資是湊不出來的。中國的GDP大頭是投資出來的,不是靠人多消費出來的。2010年8月11日,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說,「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9.1%,拉動GDP增長6.6個百分點」,就是說的這個事。
以五萬億美元GDP總額計,其中3萬億美元要靠投資來完成。一年要把3萬億美元投資搞出來,是個很誇張的事。3萬億美元投資還是一個統計數字,好象感覺不出什麼。它的目的是,實現「固定資本形成額」。這個和消費不一樣,消費完了就完了,固定資本形成了,有效期很長。蘇聯為什麼感覺解體是經濟災難?因為前面那麼多年搞出來的「固定資本形成」,後來慢慢廢掉了,等於打仗炸光了。
中國投資的數字比「固定資本形成額」要大一些,主要是因為土地價值還要算進投資數字里。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是17.2萬億。1999年,「固定資產形成額」是2.9萬億。這些概念比較複雜,大約可以粗略地理解,10年過後,每年的「固定資本形成額」翻了五倍。現在每年投資3萬億美元搞「固定資本形成」。
這基本是個「missionimpossible」,GDP第一的美國也搞不定。美國主要是消費,但「固定資本形成額」就可能沒有多少。它可能投資數字不小,但真搞成的東西不是太多,大部分付工資耗掉了。如果美國「固定資本形成額」夠高,絕不會有要破產的說法。往大里估,它也就是欠20萬億美元。固定資本形成一年要有個3萬億美元,幾年下來就很可觀了,這些欠的錢根本不是問題。以美國發達的融資手段,還會越來越富。它就是搞不出,而且原來形成的「固定資本」還貶值,經濟問題才特別大。原來搞「信息高速公路」,這確實是有效的「固定資本形成」,經濟就不錯。後來投房地產,有沒有效就難說了,看來是個泡沫。現在搞新能源,能不能搞出「固定資本形成」,不好說。
中國是靠誇張的「資本形成」能力,湊到5萬億美元GDP的。這方面不僅超日了,而且超美了。中國一年形成的固定資本,美國是做不到的。比如中國一年建成10000公里高速公路,5000公里普鐵高鐵,1000公里地鐵,美國就做不到。
這個「資本形成」,光人多是沒有用的。印度人也多,不過「資本形成」沒有多少。人口上億的國家不少,如果有能力搞「資本形成」,勞動力都不是問題。其它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約是中國3倍,但中國的「資本形成」要比它們加起來還要多。
一年3萬億美元規模的「資本形成」,到底是個什麼規模?我們估算以後,就會知道這是多可怕的一個數字了。給個直觀感受。假設「資本形成」全在房地產上,一個房子100平米,價值100萬。3萬億美元就是20萬億人民幣,相當於2000萬個房子,20億平米。如果都賣出去了,一天要賣5.5萬個新房,成交550億。最大的房地產公司萬科,一年也就賣這個數。如果50%靠貸款,一年光新房的房貸就要新增10萬億。而2010年全年所有新增貸款,計劃只有7.5萬億,其中新房房貸只是不多的一部分。所以,中國的「資本形成」,房地產只是一小部分。
再給個直觀感受。假設三峽工程完成,形成資本2000億。20萬億人民幣的「資本形成」,相當於一年搞定100個三峽工程。是建成,不是在建。如果算在建,可能相當於一年同時有1000個三峽工程在搞。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隋朝修大運河,這就是傾全國之力了,弄出事了,不過留下了「固定資產形成」。再比如中國的良田,就是數千年精耕細作形成的,把泥土裡的石子撿出來,就得多少代人一直做。這10年搞的「固定資產形成」,可能要超過以往數千年的總和。以前的戰亂毀滅掉了不少,這10年沒戰亂,還上了巨量。
2006-2015各年度中國固定
資本總額,單位為億元人民幣
要怎樣才能把「固定資本形成」做到中國這麼大?要資源,要產能,要技術,要市場。沒有足夠資源,資本形成就沒有物質基礎。沒有產能,資本形成的速度就起不來。沒有技術,資本形成就沒有生產力基礎。沒有市場,資本形成就可能是無效勞動,或者強吹的泡沫。資源需求,中國自己產煤是世界一半,除了石油進口是第二,其它大宗商品進口基本是世界第一,超過一半的不少。產能,鋼鐵產量是世界一半,10多年翻了10倍,直接出口或者作為產品部件的不多,大頭是變「固定資產形成」了。其它佔世界產量一半的還有不少。光這兩條,就決定了沒有別的國家可以這麼折騰了。技術這個事,也不容易。發展中國家沒有啥技術,也不像能自行發展出來。發達國家高成本的技術要干中國這個規模的「資本形成」也不行,經驗證明,沒幹出什麼東西。市場,可能難度是最高的。怎麼把「資本形成」這事弄得有利可圖,正反饋循環越干越有勁,還持續30年,非常困難。
所以,要論「固定資本形成」,真的沒有國家搞得過中國了。不僅是超日,某種程度上說,看這架勢,能和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其它所有國家的總和對抗了。確實地球上的起重機之類的東西,一半以上在中國幹活。有一句話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就是這個意思。硬的條件限制就決定了,其它發展中國家學不了中國。
不過「固定資本形成」,不僅包括建築、工廠等硬體設施,還包括技術、品牌、文化等軟體資本。這方面,中國還沒有走得很成功。這是日本強過中國的地方,美國日本都比中國強很多。印度要追趕中國,也只能在這方面努力。技術、品牌、文化,有時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比起中國現在的成就,難度要更高。這方面中國數千年來有不少積累,這10年也有發展,但就沒那麼醒目。
GDP超過日本,它的意義不在於人均GDP增長了多少,而是「固定資本形成」能力,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頂峰,這是「非平凡」的。同時,通過這種分析,中國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也清楚了。不是什麼「擴大消費」,而是把「固定資本形成」能力升級。「資本形成」能力有了,人均GDP、消費總額,都是不用費事自然上去的東西。如果「資本形成」能力有所欠缺,強要把人均GDP或者消費提上去,那就是「痛苦型」與「浪費型」GDP,或者是造泡沫。因此,我不希望中國的GDP再象這10年這樣猛增,不是好事,還是要先打基礎。
-原文作者-
這是全體中國人努力的表現,加油中國!
※美國雞已佔領中國!中國雞啥時候才能佔領美國呢?
※你家裡的檯燈長啥樣?軍迷不用這種檯燈能說是軍迷?
※敦刻爾克黑歷史:法軍在自家土地上,被英國佬無情玩弄
※今天過七夕,組團去虐狗!
TAG:軍武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