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蓋棺定論「謚號」大講究,看看閩南先賢誰死後謚號等級最高

蓋棺定論「謚號」大講究,看看閩南先賢誰死後謚號等級最高

《新五代史·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彥章是何許人,這並不重要,「人死留名」才是古人奮鬥一生的目標,不管生前經歷如何,忠孝者留取丹心照汗青,姦邪者遺臭萬年,在蓋棺定論後,文者武者憑謚號或光耀門楣或後代如過街老鼠。

謚號在古代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獲得的,不僅有苛刻選字次序,而且准入機制也非常嚴格,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方式備受歷朝歷代推崇,除了作為一種後世評論方式外也成了對生者道德約束的手段。

在閩南,曾經的先賢們,在歷朝歷代中,他們的謚號會是什麼字眼?誰的謚號等級最高,請慢慢往下品讀。

一、謚法基本準則

逸周書

謚號,最早的記載來自《逸周書·謚法解》,傳說為周公所做,在歷代史書中留存最早的記錄為周文王和周武王,而「文」為各類謚號的最高等級,可見周武王的自謙以及對長輩的尊重,相反的,曹丕追謚曹操為魏武帝,自己被兒子追為魏文帝,在孝道上就顯得有點難堪,閑話少敘,先上謚號的上、中、下字類別(也稱美謚、平謚和惡謚):

上謚法(一百三十一謚,用之君親焉,用之君子焉)

神、聖、賢、文、武、成、康、獻、懿、元、章、僖(釐)、景、宣、明、昭、正、敬、恭、庄、肅、穆、戴、翼、襄、烈、桓、威、勇、毅、克、圉(御)、魏、安、定、簡、貞、節、白、匡、質、靖、真、順、思、考、皓、顯、和、元、高、光、大、英、睿、博、憲、堅、孝、忠、惠、德、仁、智、慎、禮、義、周、敏、信、達、寬、理、凱、清、直、欽、益、良、度、類、基、慈、齊、深、溫、讓、密、厚、純、勤、謙、友、祁、廣、淑、儉、靈、榮、厲、比、絜、舒、賁、逸、退、訥、偲、逑、懋、宜、哲、察、通、儀、經、庇、協、端、休、悅、綽、容、確、恆、熙、洽、紹、世、果、太

中謚法(十四謚,用之閔傷焉,用之無後者焉)

懷、悼、愍(亦作閔、湣)、哀、隱、幽、沖、夷、懼、息、攜、恤、願、儆

下謚法(六十五謚,用之殲夷焉,用之小人焉)

野、誇、躁、伐、荒、煬、戾、刺、虛、盪、墨、亢、千、褊、專、輕、苛、介、暴、虐、愎、悖、凶、慢、忍、毒、惡、殘 奰、攘、頑、昏、驕、酗、湎、僥、狃、侈、惑、靡、溺、偽、妄、讟、諂、誣、詐、譎、詭、奷、邪、慝、蠱、危、圮、懦、撓、覆、敗、斁、疵、饕、費。

二、宋代

宋朝的議謚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史籍記載:「按令文,諸謚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皆錄行狀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禮院擬謚訖,申省議定,奏聞,所以重名實,示至公也。」

基本規則是: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薨,才可評給謚號。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在《逸周書·謚法》的基礎上,「復增五十五字(美謚七十一字為一百字,平謚七字為二十字,惡謚十七字為三十字),凡一百五十字。」

文官傑出的人員,謚號以「文」字開頭,武官傑出的,以「武」字開頭 。(宋朝得「文某」謚號者140餘個,得「武某」謚號者20多個)

兩字的謚號,文後第二字,按照高低順序依次為:正忠恭成 端恪襄順...... 武后第二字,依次為 忠勇穆剛 德烈恭壯......

另:文武臣得通謚者以「忠武」最佳,其次為「忠獻」、「忠肅」、「忠敏」。

閩南宋代先賢舉例如下:

1.泉州

留正(忠宣)、曾公亮(宣靖)、梁克家(文靖)、呂惠卿(文敏)、傅伯成(忠簡)、洪天錫(文毅)

2.漳州

顏師魯(定肅)、

3.廈門

蘇頌(正簡)

泉州狀元梁克家畫像

三、明代

據《明會典》,謚法一般分為文臣、武臣和文武兼備三類,每類分別以「文、武、忠」為第一字的謚號為例,第二字依序如下:

文臣:

文+正、貞、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庄、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唐只有「貞」無「正」,宋為避仁宗趙禎聖諱,始改為「正」字,元以後又恢復「貞」字,次第僅次於「正」)

武臣:

武+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

文武:

忠+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壯、宣、裕、果、勇、愍、剛、惠、愨、懷、清。

閩南明代先賢舉例如下:

1.泉州府

郭惟賢(恭定)、黃鳳翔(文簡)、黃光升(恭肅)、李廷機(文節)、黃克纘(襄惠)、王世實(忠勇)、俞大猷(武襄)

林釺(文穆)、黃道周(忠烈)、陳士奇(忠節/清追謚文烈)、林日瑞(忠簡/清追謚文烈)

林釬中正和平坊

周起元(忠惠)、林金干(文穆)、蔡復一(清憲)

(明)黃道周 行楷《日上東城扇》 紙本

四、清代

清朝建立之初便大規模地尊謚前朝皇帝朱由檢、朱允炆 ,並對明朝大臣給予專謚、通謚 。在中國二千多年謚法史上,這類加謚的案例並不鮮見 ,如明太祖朱元璋尊謚元代末帝為順帝 ,明代追謚宋代名臣文天祥等 ,但從未有任一個王朝像清朝這樣 ,通謚前朝大臣動輒成百上千。究其原因 ,主要是清王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將謚法作為籠絡人心、鞏固統治的手段。

清代謚法的基本特點是,給謚範圍大大縮小,給謚的權力亦完全操諸皇帝之手。文武官員之謚,宋明以來 ,三品官以上者,按例可得謚,但是清朝定製 ,一品官員予謚,且須請旨批准。而後內閣擬定若干謚號,由皇帝圈定其一。同時,由翰林院擬寫碑文,工部給碑價。「

清廷反覆強調,專謚與通謚是為了「崇獎忠貞,風勵臣節」。應當特別提到的是,在整個專謚、通謚過程中,不僅有予以美謚的褒獎,也有指名道姓的貶斥。按謚法規定例應予謚者(延續明代規則),清代之謚大量的是由皇帝不按謚法之例而特旨給予的,稱之為特謚。凡不符合謚法規定的謚號,均屬此類。故清朝的賜謚一般不太能真實反映官員的表現,有點浮爛。

施琅(襄庄)、洪承疇(文襄)、李光地(文貞)

蔡新(文恭)、蔡世遠(文勤)、黃梧(忠恪)、黃芳度(忠勇)、黃芳世(忠襄)、黃芳泰(襄愍)

陳化成(忠愍)、李長庚(忠毅)、邱良功(剛勇)、林君升(溫僖)

五、閩南先賢謚號等級

各朝代謚號的規則,普遍重文輕武,其中「文正」為第一順位,宋代基本上以當事人生前的貢獻和風格作為評述的依據給予適當的謚號,但從明代開始,謚號開始出現等級區分,不再以逸周書·謚法解的原義認定,甚至過程中也引入了黨爭、個人感情等主觀評述,從整體上看明以前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進入清代後,完全是皇帝的個人喜好,以至於在後期凡是帝師都可以得到「文正」的謚號(除了曾國藩之外),因此結合以上變化,我們來分析閩南先賢的謚號到底有多少分量。

宋代重文輕武最為嚴重,因此以文為開頭的謚號等級最高,三人梁克家(文靖)、呂惠卿(文敏)、洪天錫(文毅)中,按明人的排序,以文毅最高。

明代在不考慮情人追謚的基礎上,文字開頭為黃鳳翔(文簡)最高,忠開頭為黃道周(忠烈)最高。

清代在不考慮皇帝感情的基礎上,文字開頭為李光地(文貞)最高,忠開頭為李長庚(忠毅)最高。

另附:陳元光(忠毅、文惠),陳政(武烈),戴君胄(武毅),陳垧(文英)

綜合考慮,則論文以泉州籍李光地(文貞)謚號等級最高,僅次於「文正」,對於文武兼備者以漳州籍黃道周(忠烈)等級最高。因武字開頭的可考無幾,故再摘錄唐代的人員,則以戴君胄(武毅)為最高(陳元光女婿,河南固始籍,隨之入閩定居)。而有部分人兼具文武,身後名也頗不錯,如開漳聖王陳元光文謚和文武謚號兩種,清代一等海澄公黃梧以忠開頭,但卻以文謚恪隨附,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

李光地畫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這三個地方的名字都在明朝被改為「張家」,可是為張姓人長臉了
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懶皇帝,30年不上朝,打開棺材後卻發現並非庸君
朱元璋當皇帝後做的最「昏庸」決定,就是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國。
為什麼說明朝官員都是衣冠禽獸?《金瓶梅》中有答案!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