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中唯一的「以少勝多」淮海戰役,歷史的奇蹟!
根據史料來看,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
當時的中共方面只有60萬部隊,是由華野和中野聯合起來作戰的,粟裕手下的華野可謂是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但除素質較高外,裝備水平和後勤保障等等遠不如國民黨的部隊,而中野的部隊更是在大別山轉戰日久,被拖垮了,拖瘦了,實力是遠遠比不上國民黨軍的,除了良好的部隊素質和領導階層外,其他方面實在很難和國民黨軍一較高下。
而國民黨方面在中原地區的部隊實力可以說是大大地雄厚啊,兵也多,將也廣,美式裝備,機械化部隊,幾乎是國民黨軍最精銳的部隊都集中到了中原方面。正因為兩黨都把最精華的部隊都投入到了中原地帶,一時間中原未來的戰局顯得是那樣的驚心動魄。
其實淮海戰役與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有所不同,它從一開始戰役的提出到戰役規模的擴大,都是由毛澤東和前線指揮員根據不斷變化的戰場形勢而作出的英明決策,所以戰役結果也大大超出原先預想。
粟裕從打淮海戰役(「小淮海」),演變成「大淮海」的關鍵時刻提出了三個建議,無疑是淮海戰役的點睛之筆。
首先呢,在1948年9月24日在濟南戰役結束的頭一天,粟裕提出淮海戰役建議:10月31日,粟裕分析戰場形勢,預見到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將由戰略配合作戰發展成戰役協同作戰,遂主動建議軍委「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劉伯承尚在豫西),解決了兩大野戰軍統一指揮的難題。
其次,在11月8日在淮海戰役發起的第三天,粟裕根據東北全境解放的新形勢,向軍委發出了著名的「齊辰電」,提出了將敵人主力抑留在長江以北(徐州及其附近)逐次殲滅的設想,甚至想到了我軍渡江後仗如何打,中央軍委予以採納,並下定決心把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打得非常艱苦,黃百韜兵團有5個軍12餘萬人,是淮海戰場上敵軍兵力最多的兵團。我華野主力只有36萬餘人,以6個主力縱隊圍殲黃百韜,還要用7個縱隊在徐東打援邱、李兵團,兵力上並不佔明顯優勢,加上黃拚死頑抗,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
淮海戰役最關鍵的第二階段,粟裕在兵力使用上和精力透支都到了極限,華野一肩要挑三副重擔,黃維兵團雖已被中野圍住,但還要華野抽調部隊參加圍殲,北線杜聿明集團尚未圍死,南線還要打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
第三個建議,在杜部邱李孫3個兵團被團團圍死,李延年、劉汝明兵團被成功阻截之後,這時候粟裕主動提出,再調華野3個縱隊(加上已經抽調的2個縱隊,含特縱一部,共抽調了5個縱隊),由陳士榘率領參加對黃維兵團的主攻作戰,其時中野雖有15萬人馬,但戰鬥力較強的也就是第4、6等幾個縱隊,而且重武器火力全無。
對於杜聿明集團,毛澤東曾指示要仿照殲滅廖耀湘兵團那樣「乘其運動之際,大膽插入敵軍之間,各個殲滅之」,但具體實施上又談何容易!當時華野兵力對杜集團只是略佔優勢,不比東野圍殲廖耀湘是四倍以上的絕對優勢兵力。
所以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淮海戰役的進行難度之大,意義更重大,也能看出來最後的傷亡肯定是很大的,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奇蹟,是前線指揮者的智慧,也是中國共產黨仁義之師的原因,大家應該還記得陳毅元帥說過的吧,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車推出來的,民心的向背似乎可以成為戰爭勝負的風向標。
點擊展開全文
※80年前一二九運動究竟怎麼了,竟讓毛主席都讚揚不已?
※彭德懷為了什麼事狠扇了金日成兩耳光?
※揭秘南京大屠殺罪行圖片 殘酷無人道
※漢武帝與陳阿嬌的愛情故事:最美的誓言不過金屋藏嬌
TAG:一顆獨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