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宇航員返老還童的背後,探秘時率對人生理的影響
最新
09-07
由於愛氏延緩的概念先入為主,令人很容易把時率概念絕對化,即設想某場所內一切變化的速度,全都按照同一比例快於或慢於另一場所;這個比例就是此二場所的時率之比。如此設想,無疑是最理想的情況。人若置身其中,將無從察覺兩處時率的任何差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有在時率單純取決於相對運動時,才會出現理想情況。事實上,就算是同一場所,其靜止時率和運動時率的差異,也不會符合理想。這是因為場所位置的改變,必然引起其他處境因素的改變,而後者對各種變化速度的影響不可能「一刀切」。蘇聯宇航員「太空1年,年輕10歲」的事實,說明飛船在太空的處境因素,對時鐘物理變化(運動)影響甚微,對人體生理變化影響甚大。總之,上述絕對理想是不切實際的。
即使外星人用超高科技武裝起來的飛碟,究其時率實況,也大有「破綻」可尋。比如說,按照我們的時率,阿曼多的鬍子長出2厘米長,所需要的時間少說也得10天。他的手錶卻把同一時期顯示為5天。可見飛碟內的處境因素,雖然使他的生理變化和手錶和物理變化(運動)都加快了,但兩者加快程度並不相同,按手錶(「物理表」),飛碟內的時率是480;按鬍子(「生理素」),卻是960。
面對這類實際情況,計算時、率應以哪個「表」為準呢?我以為應以生理表(特別是人的「腦鍾」)為準。從聊齋故事到現實事件報道,多半都是著眼於人體生理變化(集中表現為生理年齡),著眼於人對時間進程的感知。這是抓主要矛盾,抓到了點子上。我們的後代也將根據不同的需要,在特殊地區或月球上或人造衛星上,創建一些時率反常的場所,其中凡是有人居住的,進行設計時都要著重考慮人的生理節奏,而不必過份追求理想情況。
點擊展開全文
TAG:宇宙大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