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之龍」辛棄疾:拳拳報國之心,殷殷愛國之情
當一位滿腹報國壯志,全心救國情懷的英雄人物登臨當年的歷史遺迹的時候,心潮澎湃的同時可能會產生無限的興亡之嘆.盛衰之惑與滄桑之感。他們在緬懷古人的同時也許會在對當今的世事無法很好地理解與接受,在傷感自己年華老去,垂垂老矣的同時,不免會對不求上進,不能夠勵精圖治的朝廷產生厭惡,以及想要控訴的激憤。面對著歌舞昇平,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的那些統治者,他們滿懷義憤,可是不能使那昏庸的統治者清醒過來,使他走出狹小的溫柔鄉,胸懷韜略地走向戰場,以大無畏的精神振奮士氣,激勵他們勇往直前,永不服輸。
可是殘酷的現實往往會將他們的熱情重重拍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荒蕪沙灘之上,於是他們只能空懷著滿腔的殷殷愛國之情與拳拳報國之志,獨對波雲詭譎的歷史風雲,以縱橫捭闔,力挽狂瀾的雄姿去抒發自己的感慨,來排遣自己無處施展才能的苦痛與難以運用才學的憂愁。其中,辛棄疾正是這樣一位英雄人物,他的不屈奮鬥與不停吶喊顯示了他的錚錚鐵骨。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辛棄疾《木蘭花慢 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當作者在席上送別張仲固前往漢中之地時,胸懷萬丈豪情的他把自己置身於當時劉邦開創自己的大業的人生起點,「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當時李綱等主戰派官員提出在此地建立行都,出擊金軍,這正合當時一心想要收復故土的辛棄疾的願望,所以用這篇慷慨激昂的詞作來抒發自己的滿懷豪氣。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當時的英雄往事與坦蕩情懷,「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那時的劉邦禮賢下士,蕭何追回韓信之後,劉邦重用他並且對他言聽計從,最後成就一番霸業。
可是反觀當時的南宋朝廷,「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絲毫沒有這種氣魄與擔當,更沒有全力使用自己的資源與權威來尊重並且重用人才,辛棄疾為此萬分痛心,他寫的《美琴十論》等治國良策也被擱置許久,卻是無可奈何,所有的努力都無濟於事,始終沒有讓沉醉在風花雪月,歌舞昇平的美夢中的南宋君臣醒來,最後含恨而逝,終於那個腐朽透頂的南宋朝廷斯文掃地,分崩離析,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終於為其偏安一隅與醉生夢死買單。「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當時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過著散居的游牧生活的民族如今在北方故土上肆無忌憚,驕橫跋扈,不可一世,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於中原人民,中原人民苦不堪言,迫切希望得到宋朝政府的解救,無奈於都成了泡影,「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張良憑藉自己的才華輔佐劉邦成就西漢大業,令人景仰不已,可惜也只是被「小試」,辛棄疾的微微諷刺之中其實在表達著自己不受重用的苦痛。「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同時這裡作者面對自己的知己即將離開,內心霎時惜別難盡,不舍難言,「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當時的他已經接到了朝廷給他的去改任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命的委任,並且化用李商隱詩句「江涵秋影雁初飛」,等到張仲固到了漢中,此時的他也已經到了南昌之地了。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最後他因為非常不舍,竟然藉助奇妙的幻想,讓車輪生出四角,迫使張仲固無法離開而挽留他,這份真情也只有充滿炙熱情懷的辛棄疾能夠寫出來,這首詞作也是一生為自己的愛國理想搖旗吶喊與激流勇進的辛棄疾所發出的錚錚誓言!
愛國壯志,雄心未泯,儘管一時受到阻遏,可是終究會流芳千古,辛棄疾這樣的英雄人物終究會使人們永遠銘記,激勵著後世人不懈的奮鬥與拼搏。
文 | 三度&青舟
※浩浩蕩蕩的黃河畔,雄壯的英雄豪情,宏大的文人歌詠
※毛主席詩詞里的漫漫長征路,讀一次驚嘆一次!
※醒世恆言:活著什麼也不為,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詩詞里的東流長江水,淘盡多少興衰榮辱,成敗輸贏!
※詩詞里的一叢菊花,高潔超脫,幾多情深!
TAG:古詩詞品讀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