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

從夏代晚期的小溪涓涓,到商代的河水潺潺,直至商晚和西周早期,我國的青銅藝術如長江大河,磅礴出震撼古今的律呂洪鐘,我館珍藏的每一件青銅器具都詮釋了東夷文化的特性。下面略介紹一二: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


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鼎

春秋時期

通高37厘米,口徑25.4厘米

滕州市薛國故城2號墓出土

濟寧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共計8件。附耳直立,馬蹄形足。有蓋,平頂,蓋頂四周有三個長方形鈕,中間一半環形鈕。均為實用器,磨損嚴重,腹內銘文已磨平。出土時鼎內盛有牛、羊、豬、雞、魚等動物骨骼,分二式。一式為列鼎,7件。形制花紋相同,大小依次遞減。子母口,微斂,厚唇。腹微鼓,圓底近平。蓋頂及腹上部飾蟠螭紋,腹下部飾垂鱗紋,耳外側飾「S」形紋。鼎蓋上及腹內壁均有銘文,因鏽蝕過甚,大部分漶漫不清。另一式為陪鼎一件。子母口,深腹微鼓,圜底,蹄足。蓋頂、腹、耳內側均飾蟠螭紋,耳外側飾「S」形紋,腹中間飾一道凸弦紋。

列鼎制度 商周時期,特別是西周時代,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具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多種功能,是古代社會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簋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用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


春秋書刻工具

春秋時期

滕州市薛國故城2號墓出土

濟寧市博物館藏

迄今為止最為齊全的春秋時期的書刻工具。這套書刻工具計27件,其中有銅斧1件、錛2件、削刀7件、刻刀2件、鑿4件、刻針4件、鋸2件、鑽2件以及磨石3件。估計原有毛筆,可能已朽毀。這套書刻工具,包括了從破竹、修正到刻字、改錯組裝以及磨礪利器的所有工具,為研究春秋時代的書刻用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實物資料。同時據觀察,刻刀、刻針等為鍛制,且刻針的尖部呈藍灰色,似經淬火工藝處理。這又為研究春秋時代的銅器加工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


春秋蟠螭紋獸首柄青銅簠

春秋時期

長26.9厘米,寬21.2厘米,

高17.3厘米

滕州市薛國故城1號墓出土

濟寧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銅簠內排放著滿滿一盒三角形食物,出土時表面有一層白色粉狀物,風一吹即消失掉,露出三角形、狀似水餃的食物。食物雖已炭化,但當用竹籤輕輕撥動時,發現三角形食物內包有屑狀餡。經專家觀察分析,我們認為銅簠內三角形食物,當即中國傳統的美食水餃或早期餛飩。三角形食物每個的長邊為5—6厘米,從一角到一邊的中點長3.5—4厘米。如果我們的觀察和推斷無誤,那麼出土的水餃要比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唐代墓中出土的水餃實物早近1500年。春秋時期的水餃在東夷地區薛國墓葬中的發現說明這種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於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



商代墓葬中發現的鼎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等級差別,到了西周時期,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級森嚴的列鼎制度。「列鼎」是指在一個墓葬中發現的一組形制相同,紋飾相同,尺寸依次遞減的鼎的組合,這是當時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春秋中晚期,越禮的現象開始出現,隨著社會的改革,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壞。據禮書記載:西周時期祭祀和宴饗時經常以奇數的列鼎和偶數的列簋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三陪鼎)八簋。第一鼎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七鼎(一陪鼎)六簋,稱大牢,減少鮮魚、鮮臘兩味;卿大夫五鼎四簋,稱少牢,鼎實為羊、豕、魚、臘、膚;士三鼎二簋,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

文藏頭條號相關內容:

古墓出土器物 帶你看南宋風物觀止

濟寧市博物館藏薛國故城出土文物——部分青銅器(二)

文章內容來自《藝術品》雜誌


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海外遺珠:坂本五郎的青銅器收藏
婦好墓隨葬玉器賞析——王后·母親·女將
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款款君子態 仙丹永長生
它與明清瓷器PK屢敗,拍者不識貨嗎?
馬克·夏加爾作品拍賣價格分析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