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露白月微明,天涼景物清

露白月微明,天涼景物清

白露

白露為每年陽曆9月7日、8日前後,此時太陽黃經165度,天氣轉涼。《孝經緯》曰:"處暑後十五日,斗指庚,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詩經》中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為霜"的霜並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氣溫驟降而變白。

風物

一年中早晚溫差最大的季節,白天能達到二十八九度、晚上只有十幾度。在這樣的氣溫條件下,白天形成的濕熱之氣到晚上遇冷形成露珠結於草木,好像掛上了白色的珠子,所以稱為"白露"。

白露以後,濕熱之氣越來越少,而秋燥之氣逐漸成為主導。

無可奈何白露秋,大鴻小雁來南洲;舊石玄鳥都歸去,教令諸禽各養羞。

白露,八月節。白露後五日為初候,鴻雁來。秋重,鴻雁自北而南遷徙,大者為鴻,小的稱雁。再五日,"玄鳥歸",玄鳥即為燕子,春來秋去,對應春分第一候"玄鳥去"。再五日,群鳥養羞。羞,糧食,指群鳥都有豐富食物,以備冬月。

養生

白露之時,尚在初秋。中醫把四季當中出現的氣候變化稱為"風寒暑濕燥火",秋季的氣候變化便是"燥"。

"燥",五行屬金,是秋季的主氣,作用於人體有溫燥(初秋)與涼燥(深秋)之分。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加上天晴少雨,氣候乾燥,此時感染的燥邪為溫燥,主要傷陰,即損害人體的津液,會出現鼻子敏感(或流鼻血,或干癢而打噴嚏)、皮膚乾燥粗糙、眼乾癢、口鼻咽干、乾咳少痰、大便乾燥等癥狀。

三養三防

白露節氣,熱降液生,萬物得根,人體陽氣也進一步斂降。養生注意順天地而為,做好三養三防:

一養肺(通大便,調氣息,潔皮膚);

二養肌(健肌肉,添秋膘);

三養津(飲食清淡,少辣多潤)。

一防涼(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二防燥(益胃生津;補水柔氣);

三防悲(安寧平和喜樂)。

勿身露

《黃帝內經》載,"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陰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白露屬於初秋,民諺道:"白露勿身露。"所以,老幼及病弱之人早晚要注意增加衣物。

白露之後最常見的疾病就是感冒、過敏性鼻炎、咽炎和秋季腹瀉。白露之後可以增加一些耐寒訓練,為秋冬到來做準備,比如做一些運動、用涼水洗臉、適當秋凍等。

食宜平補

飲食宜滋陰潤燥,以平補為主。平補就是要避免大魚大肉等油膩之品,雖然秋高氣爽能促進消化液分泌進而促進食慾,但是脾胃經過一個夏天的暑氣,剛進入恢復狀態,所以不宜暴飲暴食、過食油膩。而且,過度生冷、海鮮、辛辣之物都應盡量避免。

水果以梨、葡萄、西瓜、香蕉、椰子、鮮棗、龍眼、烏梅為宜;蔬菜以百合、蓮藕、銀耳為佳;禽類可適當多吃鴨子、鴨蛋等。

早睡早起

中醫講求順應天地自然之道,依四時變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時白露節氣,為秋三月的第三個節氣,"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黃帝內經》)。

秋季陽氣收斂,天氣清肅,為順應自然,人們應當早睡早起,收斂神氣,使情志處於安定平靜之中,以緩深秋肅殺之氣。大體上,晚上在22:00前入睡,早晨在6:00左右起床為宜。

花草閑情

蘆,又名葦、葭。花名蓬蕽。毛萇《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即是偉大的意思。蘆表示顏色盧黑。葭是嘉美之意。

蘆根生於下濕地。莖葉像竹,花像荻花,叫做蓬蕽。二、八月采根,晒乾後拿來用。葉抱莖生,沒有枝條。花是白色的,作穗像茅花。根也像竹根一樣有節疏。按照郭璞注《爾雅》云:葭,即蘆也;葦,即蘆之成者。

李時珍說,蘆有數種。其中長丈許,中空、皮薄、色白的,是葭,也叫蘆、葦。比葦短小並且中空、皮厚、青倉色的,是菼(tan三聲),也叫荻、萑(huan二聲)。最短小的並且中實的是蒹,也叫薕。它們的根入葯,藥性和味道都一樣。

滋味之秋

蓮子百合煲

蓮子、百合各30克,精瘦肉200克。

蓮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鐘,精瘦肉洗凈,置於涼水鍋中燒開(用水焯一下)撈出。鍋內重新放入清水,將蓮子、百合、精瘦肉一同入鍋,加水煲熟(可適當放些精鹽、味精調味)。

清肺潤燥,止咳消炎。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詩中況味

白露

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圖文綜合自網路

風物令

橫山書院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第一網 的精彩文章:

虞世南行草書法《汝南公主墓誌》
帖學大家高雲塍書法《高書小楷》民國版
精巧獨特-實心六面黃銅金印(重新設計)
秋天,這些話真的很任性!

TAG:書法第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