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師」范曾為徐悲鴻補畫,公開宣稱已臻巨匠境界

「大師」范曾為徐悲鴻補畫,公開宣稱已臻巨匠境界

「假我三十年光陰,可超越八大山人。」范曾這樣信心滿滿的自評,卻被網友痛批:范曾和八大的差距隔著一條銀河。

八大山人《荷花圖》

想來,批評范曾的人認為,名利雙收的范曾應該知足常樂安度晚年, 不應該老這麼顛倒妄想。

范曾

但范曾就是這麼自信,這麼敢想敢說,對於自己的繪畫成就,范曾曾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畫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師,鳳毛歐伯;五品,謂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稱魔鬼,從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來日。」

公開自封大師的本來已屬勇氣可嘉,公開宣稱已超越大師境界者,范曾可謂前無古人。

氣定神閑的范曾

正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范曾的境界比起八大,著實差了太多,但是比起死畫畫不會逢迎的「窮酸畫家」,范曾的經濟實力可又強了太多個零。

說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徐悲鴻曾創作過一幅相關題材的作品:徐先生根據民間流傳的六朝人詩意的內容,「別人騎馬咱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一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余」,創作了一幅《六朝詩意》白描底稿。

徐悲鴻 范曾《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

時隔77年後,徐悲鴻遺孀廖靜文先生邀請范曾將其按照原稿補充完成,「從而使現、當兩代藝術大家得以神交於《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成就一段千古佳話和一件彌足珍貴的千古絕品。」2011年12月23日,在上海寶龍拍賣會上,由徐悲鴻底稿、范曾補景的《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以4370萬天價成交。

《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局部

范曾呢,意猶未盡又在畫面左上角長題「錦銹少年不知愁,策蹇山林羨驥裘。獨馱堪憐人寄世,傷心莫忘此回頭」這一千古名句!並註明「歲丙戌仲夏,靜文先生持悲鴻六朝詩意稿囑題。江東范曾」。緊隨其後又寫道:「貢句『錦銹少年』原為『少年錦銹』,謹志。十翼又題。」

范曾為完成這幅作品,專門刻制了三枚印章,一枚是鈐於右上側的「高山仰止憶悲鴻」長方形白文印,另一枚是鈐於左側下方的「追陪先賢」朱文印,還有一枚則是鈐於左上角題識前的「恐修名之不立,唯昭質其未虧」橢圓型朱文印。前兩枚「高山仰止憶悲鴻」和「追陪先賢」不言而喻,表達了范曾先生對徐悲鴻的敬仰、欽佩和緬懷之情。而後一枚印印文則是借用屈原《離騷》中的「……恐修名之不立,……唯昭質其(猶)未虧」之名句,寓意為「只怕是(補畫)美名未能樹立,唯有(徐悲鴻原作)高潔的品質未受影響」。體現了范曾仰視大師的謙遜之情。

《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局部

自古以來,頂級大家合作的藝術作品並不鮮見!如傅抱石與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的巨幅山水;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合作也被傳為美談,不過這些,都是兩位大家同時創作。而由兩位大家一前一後,跨越兩個世紀「神交」合作而成的天價名畫卻極為罕見!《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就是僅有的一幅!

不僅如此,其實多年來,畫家范曾除了為徐悲鴻補畫,還為很多國畫大家的名作題寫了抬頭和補記。

范曾為國畫大家的名作題寫的抬頭和補記

不僅如此,范曾也曾為趙忠祥補畫。范曾和趙忠祥的淵源也很深,范曾作為第一位送畫給趙忠祥的畫家,後來二人合作過十多張作品。

趙忠祥作品

范曾笑稱:「忠祥真有人緣,我們兩位大家給他補畫。他畫了兩頭小丑驢,黃胄補了一頭驢,我添了一小人。」范曾的兒子定居在巴黎,潛心創作中國畫,很多作品上也都有范曾的題跋。

綜上可見,范曾非常熱衷於為人補畫。其實,青年范曾的發跡,也是源於別人幫他補畫,嘗到了被補的甜頭,范曾自然樂此不疲。

范曾《文姬歸漢》

有人批評范曾的座右銘是「外靠奸商、內靠官僚」。曾在機場痛打范曾的台灣名人畫廊負責人胡云鵬曾說,「范曾的藝術是託人家的命活著的」:1962年范曾在央美的畢業創作《文姬歸漢》就是一個典型。

郭沫若為《文姬歸漢》題詩

范曾在央視《藝術人生》欄目中盛讚自己的《文姬歸漢》:「郭沫若看到這畫後,高興得『夜不能眠』,就題了很多(辭),而且說『以後畫多少給題多少』」。

郭沫若為《文姬歸漢》題詩 局部

那麼,真相果真如此嗎?那麼,郭老為何給范曾題了畫?又為何在以後一幅都沒有再給題呢?為何後來范曾為了接近郭沫若,使勁巴結其子女,其子女卻堅稱「並不認識范曾,很討厭看見他」?

原來1962年郭沫若先生的《蔡文姬》話劇全國熱演,范曾主動迎合了郭的「蔡文姬」情結。當時范曾帶著畫在郭家門口守候數日,才終於碰見郭沫若,並提出題畫請求。

《文姬歸漢》局部

郭沫若一看「蔡文姬」,既可以肯定自己,又能提攜青年,何樂而不為?於是就像偶像為粉絲簽名般,滿足了范曾的請求。

郭沫若題詩長達四十八句,且有簡跋,云:「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江左小范作《文姬歸漢圖》索題,因成此詩。」詩云:

漢家失統馭,四海繁兵馬。千里不聞雞,獸多人轉寡。

我蒙賢王救,寄身穹廬下。相隨十二年,相愛無虞詐。

馬窪淳且芳,其味如甘蔗。悲壯胡茄聲,肯從琵琶亞?

本擬踵明妃,青冢留佳話。曹公遣使至,要我回車駕。

纂修續漢書,繼承先文雅。愧無班姬才,倍覺責大嘏。

聖人作春秋,辭難贊游夏。垂世千百年,褒貶亂賊怕。

我願學齊史,筆削不肯假。生死皆以之,用報知音者。

感君識此心,慷慨無牽掛。盛裝送我歸,轉教難割捨。

兒女向我啼,羌笛聲喑啞。躊躇復躊躇,頓覺天地窄。

君是好男子,笑我欠瀟洒。胡漢本一家,千秋眼一眨。

何為臨歧路,淚眼如杯斝。史成卿再回,兒大來相迓。

莫用再躊躇,珍重香羅帕。感君慷慨意,縱身隨大化。

《文姬歸漢》 局部

追對了熱點的范曾,樂不可支地拿這幅作品參加了畢業展覽,作品被中央美術學院收藏,從此24歲的范曾名聲大振。開始成就了羨煞無數畫家的功名之路!

由此可見,范曾生命中的精明和自信,在中國畫壇可謂前無古人,但又不敢說後無來者。

范揚作品

原來,他的親侄子范揚也公開宣稱自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畫家:「石濤第一,我第二。」

青年范曾帶少年范揚在北京遊玩

好吧,看來我們的勇氣和自信,相比范氏叔侄,才是真的差了一條銀河的距離啊!

祝福這對叔侄!

走尋作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沃興華:當代書法藝術轉型路在何方
徐渭:生命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藝術和遠方
胡蘭成:書法不能欺騙,鄙吝者寫的字也是鄙吝的
老樹畫畫:藝術是唯一讓我們內心柔軟的東西
不要把中國發展,建立在毀滅歷史之上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