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萬里目,更上一層二層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家喻戶曉,膾炙人口,詩評家無數也是眾口交贊,尤其是詩人王之渙寓情於景,所注入的昂揚向上的激情和熱力令人感受深刻。或許太熟悉了,再做釋解卻說不出新意了,那就分享一下此詩背後的一些軼事吧!
王之渙詩
王之渙與許多古代詩人一樣,由於時光荏苒,世事變遷,作品大多散佚,包括這首《登鸛雀樓》,他的詩僅存6首,刊載於《全唐詩》,其他的那些傑作無緣再看到。
史冊上關於王之渙的生平介紹也是極為簡略,並且多處有誤,還是因為前些年發現了他的墓志銘,才得以補充缺憾並勘誤。
王之渙像
墓志銘記載了王之渙的卒年,由此可推算出他的生年,得知他生於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卒於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終年55歲。進而推算出他比王維、李白大13歲,比王昌齡大10歲。
墓志銘記載,王之渙字季凌,本家晉陽,祖籍徙居絳郡,由此訂正了《唐才子傳》記載他是薊門人的不確。
詩情畫意
墓志銘記載王之渙「不盈弱冠,則究文章之情;未及仕年,已窮經籍之奧。」應是一個好學之人。他一度做冀州衡水縣主簿,不久被誣陷解官,賦閑家居15年,後來複出任文安郡文安縣尉,死於任上。
聶濤隸書:王之渙《登鸛雀樓》
墓志銘上還有記載,主持他的喪事的是他的堂弟名叫之咸,而《全唐詩》卻記載之咸是王之渙的哥哥,這一失實也被墓誌所補正。
以上陳述說明對歷史書冊有時候也要打個問號,因為總難免有疏漏甚至繆誤。想起早年認識的考古學者和文物專家,他們說他們只相信地下出土的,刻在石頭上的,不相信紙上記載的,看來還真有些道理。作為一個書刊出版業者,從此更進一步感悟到出版人的使命和責任之重要,這也是選讀古詩的意外收穫,願與讀者分享並共勉之。
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篆刻藝術鑒賞——古代銅鏡鏡銘:歷史、詩歌與哲學
※文学大家写小词,不摆谱不用典,轻描淡写:读欧阳修《采桑子》
※為賦新詞強說愁,卻道天涼好個秋:讀辛棄疾《採桑子》
※啟功、歐陽中石、方成、沈鵬、羅楊書法作品欣賞
TAG:元谷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