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路橋施工企業BIM應用誤區
BIM技術作為建築業革命性技術已經在中國颳起了應用旋風,眾所周知,
BIM是「建築信息模型」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組合(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而建築信息模型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一個是模型,BIM代表一個實體化的結構在顯示終端的模型演示;另一個是信息,指的是該模型背後的資料庫,此資料庫越富集,BIM可能應用的範圍就越廣,應用點就可能越多,核心的或者創新性的應用點就可能被越來越多的開發出來,筆者認為,探討BIM應用應該圍繞這兩個含義進行,思考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BIM擬應用對象(比如某幢樓或者某斜拉橋)的模型採用什麼軟體來建模?
2、建模過程中如何方便有效低成本的大量錄入擬應用對象的相關數據信息?
3、如何充分利用模型實現一定量的演示性應用點?
4、如何利用模型背後的資料庫實現一定量的管理型應用點?
國內路橋施工企業眾多,是基建行業發展的主力軍,市場規模龐大,但是其BIM應用受設計端和集成化應用平台提供者寡等因素制約,相對於房建領域較為滯後,對BIM技術如何應用在路橋領域,尤其是施工階段面向項目管理全過程的BIM應用方面進展相對緩慢,筆者認為,探討在路橋施工企業BIM技術在施工或者建造階段的應用,應該首先圍繞上面這4個問題展開,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業界出現了很多對BIM應用理解方面的誤區,或狹隘,或偏頗,不一而足,總體趨勢是在探討BIM應用時側重在模型以不同方式展示層面的理解,通俗講就是模型秀,忽視在信息和資料庫信息層面的管理型應用,而筆者認為,後者相關應用應該成為重點給予關注。
下面小編在此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存在的幾個典型誤區,供大家討論:
一、把BIM應用與3DMax等系列軟體建模做視頻劃等號
很多路橋施工企業在初期準備BIM應用研究時,招聘一些研究人員,盲目地把熟悉3Dmax軟體的人員納入其中,以為搞BIM應用就是做3Dmax視頻動畫,雖然熟悉3Dmax系列軟體對於BIM建模有一定的好處,但是拋開主流的Revit、Magicad、Tekla和魯班系等特色各異的建模平台不學,長期沉迷於3Dmax其中不能自拔,嚴重背離了BIM應用首先應該有一個強大的BIM模型這個大前提。
二、把BIM應用與學習Revit建模表達建築物外皮劃等號
也有一些路橋施工企業在前期受培訓機構的誤導,以為搞BIM應用就是學習Revit建模,把Revit建模學會了,BIM就成功了,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培訓Revit,結果Revit軟體學會了,回到工地要麼無模型可建,要麼把二維圖紙變成Revit裡面的三維模型後停罷,忽視了對如何用BIM模型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思考和探索,BIM模型變成了應付來賓觀看的擺設。
三、把BIM應用與施工方案演示視頻劃等號
部分企業對外宣稱自己搞BIM應用,結果到實際現場一看,還是若干年前的老一套,找一個動畫公司,採用一些視頻編輯軟體,壓制出一個帶旁白的5-10分鐘的視頻,說這就是BIM應用,如果問他BIM模型在哪裡?用什麼軟體建立的,對不起,無可奉告。這樣的施工方案演示視頻在20年前就有了,沒有任何新意,沒有BIM模型支撐的方案演示視頻不能納入BIM應用範疇。
也有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委託外部協作夥伴花費了高昂的代價採用Revit建立了高精度模型,然後用這個模型製作了一個演示用的簡單動畫,把側重點放在了動畫效果評價上面,把動畫是否清晰作為評價BIM應用好壞的標準,讓人啼笑皆非。同時,花費動輒數十萬高昂的代價辛辛苦苦建立BIM模型僅僅為了實現一個本來可以幾萬塊錢搞定的模型秀式動畫演示這樣的碎片化應用點,產出投入比也太低,顯然是用大炮打蒼蠅。
四、把兩類「施工」BIM應用混淆
筆者在某地鐵車站建造階段的BIM應用方案招標中,邀請了對外宣稱有豐富的施工BIM應用解決方案業績的某單位,但在評標時因該方案提供商的方案無法處理鋼筋等功能缺陷未中標,但是該單位的確有非常多的施工BIM應用業績,筆者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才發現「此施工」非「彼施工」,對方所理解的施工BIM是側重站在業主的角度開發一款服務於甲方管理施工單位形象進度和計量支付的BIM集成化應用平台,對BIM模型是否包含鋼筋信息不作要求,模型可以低精度,以能用顏色粗略區分大概的施工進展即可,具體的進度還是下轄的各標段錄入具體的進度信息。而我們作為施工企業最關心站在施工項目部的角度探討BIM應用點,這些應用點要能夠整合常見的項目管理全過程的業務流程,作為鋼筋這樣重要的結構組成部分則不可或缺。
五、把BIM應用與二維碼管理劃等號
筆者的QQ經常有聲稱搞施工BIM的朋友請求加入,仔細交流才得知,他們提供的施工BIM解決方案僅僅是對進場的預製構件、鋼結構配件、周轉料等二維碼管理的碎片化應用,甚至可以不用建立結構的BIM模型即可實施,而且代價還不低,實質上是打著BIM的旗號兜售二維碼掃描和管理終端。
六、把有限元分析強行拉入BIM應用範疇
很多人把結構有限元分析作為BIM應用點之一向外界進行推介,豈不知結構檢算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與BIM模型差異較大,即便部分BIM模型在建模後可以導入有限元程序中進行分析,但這樣的案例鳳毛麟角,根本沒有實用價值,工程上的大體量BIM模型居多,99%的BIM模型無法直接導入類似SAP2000,ANSYS和MIDAS等主流程序中,甚至連少量修改後導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兩類模型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有限元分析模型側重對結構進行簡化,BIM模型側重對結構準確表達和信息的富集化整合。
七、把無人機航拍強行拉入BIM應用範疇
部分單位在向外部單位推介本單位的BIM應用成果時,把購置的一台無人機航拍攝影和攝像這樣的做法強行納入,似有堆砌拼湊應用點之感,無人機航拍與BIM模型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筆者認為「一切將有限元分析和無人機航拍納入BIM應用點的都是耍流氓」。
八、把與本項目無關的VR安全體驗技術強行拉入BIM應用
近年,在市政房建工地安裝安全體驗設施讓工人增強安全敏感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體驗高處墜落,安全帽受到撞擊等科目,但是新近又流行一種VR安全體驗,戴上VR眼鏡後,體驗者可以走進虛擬的施工現場,體驗類似科目,這個虛擬的施工現場與本項目無關,是適用於若干工地可重複使用的虛擬現實技術的產品,筆者認為,沒有BIM模型支撐的BIM應用點嚴格意義上都不能稱之為規範的BIM應用。
九、把BIM應用與碰撞檢查劃等號
受信息渠道的影響,很多人將碰撞檢查與BIM劃等號。誠然,在很多設計院無法向施工單位交付BIM模型,施工單位根據設計院交付的二維圖紙,採用建模平台將二維圖紙變成三維BIM模型後,利用BIM模型的碰撞檢查功能,經常會發現設計的差錯漏,比如管線打架,凈空優化等,發揮了設計優化的作用,輔助項目二次經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房建領域,施工單位上BIM的動力之一就是能夠利用碰撞檢查功能優化設計搞設計變更創效,但不能因為因此就把BIM和碰撞檢查劃等號。
十、忽視產出投入比,誇大碎片化應用價值,高成本進行碎片化應用
業界某單位投入巨資搞路橋BIM應用,在某高鐵項目上對900噸預製梁場進行了建模,完成後出了一張效果圖掛在門口,做了一個5分鐘的動畫講解梁場的規劃概況;類似的還有某單位施工一處較為複雜的拱橋,花費巨資建立了拱橋的BIM模型後就此打住,再無應用進展,來賓參觀時呈現的只是一張高精度渲染的效果圖。這種把BIM應用與模型秀劃等號的做法嚴重忽視了BIM應用的產出投入比,上BIM之前高估了BIM碎片化應用的價值,筆者雖然支持BIM的碎片化應用,但是筆者不支持高成本進行碎片化應用,為碎片化應用無節制的進行高投入。
十一、把視頻監控和物聯網應用與BIM應用劃等號
部分單位強行拉扯將視頻監控和部分物聯網應用拉入BIM應用範疇,現在流行一個「信息化」的辭彙,很多人理解的信息化就是安裝視頻監控及物聯網應用,同時,也有人將BIM與「信息化」掛接,最終實現了「信息化=BIM=視頻監控=物聯網」等硬關聯,筆者認為,BIM應用首先應該依託BIM模型這個前置條件,沒有BIM模型,何談BIM應用?
十二、把設計階段的BIM應用與施工階段相混淆
在跟業界同仁交流的過程中,經常出現談施工階段BIM應用的人和搞設計BIM應用的人爭得面紅耳赤,其實兩個人交流的內容壓根不在一個頻道上,你談施工BIM應用,他談設計BIM應用,實現不了有效溝通,我們講理論上BIM可以應用在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設計、建造、運維等,不同的應用階段,側重點和應用點開發的努力方向都不一樣。同樣的,也有經常把運維階段的BIM應用拿來給施工階段的單位推介,結果交流了很長時間,等明白了以後,才發現說的都不是一回事,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十三、鋼筋處理方案不具備實際操作性
目前很多BIM解決方案利用Revit進行結構建模,當然,我們不能否認Revit的確功能很強大,但是在具體工程實踐中,卻發現對於一個複雜結構,海量的鋼筋信息根本無法實現在Revit中正常處理,主要表現在建模工作量大,對計算機配置要求高等不便,無法實現面向建造階段項目管理的主流業務流程需求,導致與事先設定的BIM應用期望值相去甚遠,效果大打折扣,也花了不少冤枉錢,當然,業界也有很多能夠很好地處理鋼筋的BIM方案,所以這時BIM應用方也擦亮自己的眼睛仔細甄別。
十四、強行將房建解決方案應用於路橋項目中
部分主流的房建BIM集成化解決方案的確功能強大,能夠在符合平法規則設計圖紙的複雜大體量設計的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體現極強的應用價值,但是,如果用這些平台來進行橋樑工程項目中,因圖紙設計規則的差異,則無法發揮其特長,造成應用效果大打折扣,BIM的應用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
十五、強行將機電液自動化控制技術納入BIM應用範疇
以某路基BIM應用為例,案例主要揭示的是如何將一系列複雜的自動控制技術應用於路基施工設備,藉以輔助控制常規路基整平和碾壓施工,與BIM模型的關聯程度很小,應用價值一般,產出投入比較低。
以上說了這麼多,那麼到底如何把BIM用好?BIM應用點開發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裡?下一步怎麼辦?筆者認為注意如下幾點:
1、加強培訓和練習,讓施工單位的技術人員儘可能掌握BIM建模技術,不斷降低建模成本,努力做到把BIM建模和BIM應用有機且無縫融合到工程實踐和自己的工作實際中,努力拓展應用空間,有些應用點曾經性價比沒有優勢的,隨著建模成本的降低也就具有可操作性了。
2、不要為建模而建模、狹隘孤立地看待建模、把BIM應用的重心錯誤地放建模上,建模之前就要預想或者在建立好模型後積極思考一旦建模完成後如何不斷開發創新性的核心應用點,並把這些應用點總結出來,形成應用成果,以便能夠被快速複製,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推廣,為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保證工程質量助力,真正體現BIM應用價值。
3、不要局限於碎片化應用,全行業要齊心協力打造集成化的路橋BIM應用平台,實現一個模型,多個應用點,大幅度提高產出投入比。特別是深耕路橋施工企業項目管理全過程,助力項目管理,比如工程量,進度,安全質量,分包,物資,技術,計量等方面的常態化管理,充分體現BIM模型在信息端的管理型應用價值。
以上文字限於筆者學識所限不一定都對,歡迎各位朋友就錯誤不當疏漏之處懇請大家不吝批評指正。
您可能還對作者原創的如下相關圖文感興趣:
路橋施工企業不應忽視BIM碎片化應用
TAG:路橋施工技術交流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