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傳世經典山水畫49幅,大飽眼福!

中國傳世經典山水畫49幅,大飽眼福!

(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立軸,絹本青綠設色,101.9x54.7cm,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在此幅作品中,作者融匯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動態,闡明唐代山水畫已著意於生活與自然之交織、輝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石綠渲染。畫樹、松已用交*取勢,整體勢態蔥鬱,富有裝飾味,和有勾無皴的山石,起伏均勻的水紋,精麗工緻的屋宇,圖案形狀的夾葉,十分相稱,而且還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繪畫的跡痕。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唐)王維.千岩萬壑圖(局部)

王維.千岩萬壑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瀟湘圖(局部)

《瀟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 雲霧暗晦, 山水樹石都籠罩於空靈朦朧之中, 顯得平淡而幽深, 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 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隻。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 清淡濕潤, 山石用筆點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顯得渾厚滋潤,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鬱鬱蔥蔥俱得以表現。

董源的山水畫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 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 著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點擊畫面放大)

(五代)巨然.秋山問道圖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巨然.寒鴉圖

(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

(北宋)李成.晴巒蕭寺圖

本幅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畫中群峰兀立,瀑布飛瀉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樓閣,山麓水濱築以水榭、茅屋、板橋,間有行旅人物活動。山石雄偉而秀美,皴染用筆多有變化,兼具關仝之雄渾與李成之清潤。畫家以尖利筆致畫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靜謐,雖非平遠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畫風特色。估計此圖當完成於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傳派的作品。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北宋)許道寧.關山密雪圖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北宋)米友仁.遠岫晴雲圖

此圖以濕潤的筆墨點染雲山樹石,表現煙雲變幻、 山色朦朧的動人景象,「米氏雲山」的特色展示得淋漓盡致。題籤:「宋米元暉雲山真跡,衡陽曾氏寶藏,茶陵譚澤閩敬題。」圖軸上還有謝淞州、郭頤、郭琦數跋。

(宋)蕭照.山腰樓觀圖

蕭照《山腰樓觀圖》一改北宋大山水的全景式構圖方式,擇取大自然中最美的一角,提煉概括,精心安排,著意刻畫,並十分注重空間的處理。圖的遠景簡淡清曠,中景和近景則結實凝重,對比強烈,顯示出無限廣闊的空間意象。此圖右側,僅畫江水、淺灘、遠渚、煙樹。山間一條小路迂迴盤旋,經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後峰山巔,臨近山巔處有一片樓台亭閣,一登山行人已走近。右下臨水山岩上兩人指看遠方美景。左側最高峰畫得半壁實半壁虛,虛處乃為江上為氣所迷,上升成嵐,後面還添上幾座淡淡峭峰,啟人高遠不可測的「仰止」之嘆。山際徑路盤曲,有兩人策杖而上,而樓觀卻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近山濃重,遠山清淡,又形成虛實對比。

(南宋)馬遠.踏歌圖

《踏歌圖》軸為絹本設色,縱192.5厘米,橫111厘米。是一幅中國古代繪畫中少有的反映「農樂」題材的作品。「踏歌」源於古代的一種歌詠娛樂形式,就是一邊歌唱,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拍。《踏歌圖》描畫的正是陽春時節這樣一個歡樂的場面,也映現著豐收之年的喜慶氣氛。此幅構圖分為三個部分,上部的遠景奇峰對峙,彷彿幾把利劍直插天空,在林中若隱若現的樓閣是帝王都城的景色。下部為近景,翠竹垂柳,溪水石橋間,幾個農民正結伴踏歌而行。中間部分以雲氣相隔,輕盈飄渺。這是春雨過後,一片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也蘊含了作者的希望和淳樸的感情。畫面運用渲染的手法,逐漸淡化為朦朧的煙嵐霧雨,並通過特殊筆法把觀賞者的注意力引向曠遠的空間,勾起人們的無限遐思。畫家並沒有去描繪鄉間踏歌盛況的全貌,而是選取了左右兩組互相呼應的6個人物。田埂上4個老農帶有幾分醉意,腳踏節奏,手舞足蹈,舉止頗為有趣。通過生動的形態把踏歌歡樂的氣氛表現得活靈活現。在田壟的最左邊,男女兩個孩童斜著身子歪著頭瞪眼張望,讓人彷彿可以聽到來自村莊的歌聲、笑聲和節拍聲。雖然幾個人物在圖中所佔的位置很小,但卻極為引人注目。不得不說畫者在構圖上是多麼獨具匠心。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馬遠.對月圖

南宋畫家馬遠的《對月圖》,描寫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間邀月共飲的場景。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夏圭.西湖柳艇圖

《西湖柳艇圖》畫面柳堤迴環,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 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徵。畫柳枝的筆法勁健, 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岸邊有遊船停泊,水上小舟來往,近處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現了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勝。整幅畫的筆調沉著含蓄、明麗秀潤,與夏圭一貫隨意豪縱的筆法大異其趣,所以這幅畫就顯得更為精妙而罕見。

(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

《錢塘秋潮圖》描繪的是錢塘江秋潮初至時翻滾奔騰的景象。用色方面整幅畫面用色都非常鮮麗。遠處峰岫,黛青隱隱,近景崖石,雜樹交織,中間則白浪滔滔,氣勢磅礴。圖中的樹、石、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跳躍有力,且富節奏感,是馬夏畫派的典型代表。

蘇州市博物館藏

(南宋)馬和之.鹿鳴之什圖

此卷是南宋著名畫家馬和之創作的《詩經》系列畫作品中的一卷。全卷書、畫共10段,每段前小楷書《詩經》原文,文後為圖。首段開頭書「鹿鳴之什」四字,末段書三首詩名及小序,末又書「鹿鳴之什十篇」。

(南宋)趙伯駒.春山圖

《春山圖軸》繪初春的景色:從近處望去,水榭臨水,小舟穿梭其間,送往迎來,不亦樂乎?路人信步,一老翁策杖行走橋上,而河對岸,樹木掩映之中,村舍層迭,前面敞屋中飼馬二匹,後堂屋中有家人對坐閑話。遠處山谷中農田櫛比,農夫趕牛犁耕。遠山高聳,雲霧繚繞。一派平和恬淡、靜謐自足的人間生活景象,融化於桃紅柳綠、松柏濃郁的大自然春色中,如夢如幻,美不勝收。全圖工整細麗,層次清晰,勾線凝練,造型準確,青綠設色,勾廓填彩,雖濃艷猶不掩土色,實是古代大青綠山水畫中難得的精品。

《春山圖》無款,清高宗弘曆在得到這張畫之後,見其為青綠設色山水,便妄題為宋代趙伯駒的畫作,還在圖上題文得意的說元代柯九思和明代董其昌若見到他的鑒定「必當證可」。今天看來這張畫作應當為晚明之作,設色精雅,實為中國晚期青綠山水畫中十分傑出的作品,很可惜被乾隆這麼一題,反而變成一張趙伯駒的假畫。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武元直.赤壁圖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79歲時(1347)開始繪製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影響最大的《富春山居圖》。是年,黃公望偕好友無用師,又到富春山的居所飽覽富春江山釣灘之勝,暇日於南樓作畫,歷經三四年有餘,繪成《富春山居圖》長卷,即《無用師卷》。82歲時,黃公望又回到久別的小山村故里,縱情于山水之間,回歸於自然之中。後又再次出遊作畫,輾轉於虞山、杭州西湖、富春山等地之間。黃公望逝於元至正十四年(1354)農曆十月二十五日,享年86歲,黃公望逝後,歸葬於故鄉常熟小山南麓。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作於元至正九年(1349年),為黃公望81高齡之作。作者以水墨寫意的手法彙集畫出了江南松江一帶的九座道教名山,時稱「九峰」,體現了作者對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該圖系畫贈江浙儒學提舉班惟志,時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霽寒意,畫意肅穆靜謐。圖中的中、近景以干筆勾廓疊石,坡邊微染赭黃,遠處九峰留白,以淡墨襯染出雪山,是黃公望簡繁合一的精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黃公望.天池石壁圖

此作或許名氣不如黃公望的另一幅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但卻意義重大,在用筆、用色上皆有獨到之處,開創了文人山水畫的新體格。

畫面採用的是全景式構圖,左前方屹立著的松樹群將視線引向佔據畫面主體位置的主山脈,右側的山谷中,樓閣築於池上,泉水順著山體而下,聚成了前景中的小水池。此畫最突出之處在於雖然構圖繁複,但所用的皴法卻十分簡括。寥寥數筆,便將大結構表現出來,造成一種「景繁筆簡」的印象。並且用色也很獨到,是以螺青、藤黃、墨色與赭石合用,後世稱之為「淺絳法」,一改宋人既重視筆墨、又難捨青綠重色的作法,使畫更有文人氣。細觀此畫,大山通體以赭石鋪底,以墨色皴出山體形狀,山頂處鋪以螺青,層層染出高低、遠近的層次。且從畫面左上方的題款「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可知黃公望於1341年,也就是73歲時創作此畫。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洞庭漁隱圖

吳鎮.秋江漁隱圖

《秋江漁隱圖》是吳鎮的名世之作。畫中近景三株古松挺秀蒼潤,松下樓閣數幢;中景高崖斜聳,一道清泉順勢而下,山腳林木郁然,村塢隱隱約約;遠景平巒淺灘,低橫於畫幅中間,突出了主山的峭拔與天際的遼闊。開闊的湖面上,一位戴笠漁者駕一葉輕舟隨波蕩漾。在水的表現上,通過錯落的橫坡將湖水婉轉地由近推遠,增加湖水的層次感,避免了大面積水域的死板。山的造型雖屬奇險一類,卻因用筆的沉著圓厚,沒有險惡之意,使畫面的意境亦趨於平淡天真。畫家在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畫面中,墨氣淋漓地表現一種「漁隱」的情懷。畫上自題:「江上秋光薄,楓林霜葉稀,斜陽隨樹轉,去雁背人飛,雲影連江滸,漁家並翠微,沙涯如有約,相伴釣船歸。」此詩不但描述所畫之景,而且引發畫意,表達了畫家欲做煙波釣叟的心志。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王履.華山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紱.北京八景圖

卷中八景,氣象各異。近山短披麻皴,松秀華滋,苔點繁密,狀似碎石,沉著有力;遠山一抹,平塗擦染,高曠空靈。凡屋舍、橋亭、人物、雲煙、流水、無不精緻,別有神韻,尚有宋、元山水畫遺意。圖卷隨無名款,但卻是王紱繪畫的風格。

(遼寧省博物館藏)

戴進.靈谷春雲圖

全卷繪畫層巒疊嶂,千岩競秀,蒼松屹立,山間白雲,清泉飛瀑,草廬柴扉。畫家運用青綠法,勾線填色,略施皴擦點染,更為落落大方,瀟洒自如。用色濃妍而又沉穩,特別是山間白雲以淡彩暈染,點線交織的樹木在雲中隱約可見,更顯蔥鬱華滋,山色空漾,為明代早期極成功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戴進.溪堂詩思圖

杜瓊.友松圖

夏芷.靈陽十景圖(之一)

此圖寫靈陽山明水秀之景。屋字以界畫法為之。層巒列則以斧劈皴擦山頭,繼以淡墨接染,漸次虛淡,至山腳恍若雲霧瀰漫。畫面具空明朗潤之境,頗得戴進真傳。

沈周.廬山高

《廬山高》是中國明代畫家沈周的著名國畫作品。該畫為長軸,紙本設色,縱193.8 公分,橫98.1 公分,原屬北京故宮舊藏,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廬山高》是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醒庵)70歲生日祝壽,憑藉想像而創作的一幅國畫精品。沈周的山水畫以北方畫風特有的遒勁、渾厚之氣,表現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韻,使南北畫風有機融合,又各盡其妙。這一繪畫風格的形成不僅在於其「師古能化,自出機杼」,還與其人品、閱歷及修養的歷練有關。他作品風格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細筆」畫為主,晚期呈現出粗筆放逸的風格,《廬山高》可以說是兩種風格兼具的代表。沈周40歲以後,開始畫大幅的作品,《廬山高》圖作於41歲,此作品堪稱沈周經典之作,也是他轉型時期的代表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雲際停舟圖

此圖所描繪的是風和日麗的春天中,游騎行旅的景緻。春山疊翠,小橋流水,主僕一行三人正在過橋,近景山溪岸邊,春花幾樹,山溪湍流有聲,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於陰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蒼松濃郁,遒勁多姿。舍後綠樹成蔭,一派春機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構圖清曠周密,自然得體。畫家在全景式的構圖中突出前景,著意表現春山、游騎、桃花、虯松,以用來點明題意。其他襯景則比較簡略。

周臣.春山游騎圖

吳偉.江山漁樂圖

唐寅1.落霞孤騖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明代名家:宋旭繪畫作品欣賞
名家筆下的蝴蝶,千姿百態
這工筆雞畫的堪稱中國畫的超寫實!
王庭楨《躍淵閣記》拓片,清朝楷書中的傑出作品!
米芾書法真跡《吳江舟中詩卷》賞析:痛快淋漓,清古從容

TAG:藝術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