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越來越高了 看看下一代雲是什麼樣
在目前的雲計算模型里,IaaS層接管硬體,在上面提供資料庫、緩存、大數據等PaaS的應用,也提供了對象存儲等SaaS類的服務。應用除了業務邏輯,還要有監控、日誌處理、部署和交付、自動化運維、高可用、鏈路追蹤等等,但是它們和業務邏輯沒有太大關係。
所有應用能否都由雲平台支撐?很難。因為每個應用程序的監控、日誌、部署、架構需要的性能都不一樣,當這些都能統一的時候,才能由雲來支撐。而容器正是為此而來。
就如它的名字一樣,容器像集裝箱似的能夠裝載所有應用,不管是重量級的應用還是輕量級的應用。容器把應用容器化、版本化以及標準化,從而徹底地改變了軟體構建方式和交互方式。對於廣大開發者而言,容器大大簡化了管理和部署應用程序的任務。
接踵而來的並不是開發者的拍手聯歡,而是衍生了新的問題。在網路層,因為容器本身要做一層虛擬網路,IaaS本身提供了虛擬網路,這兩層虛擬網路應該如何交互?存儲也一樣,IaaS本身提供了雲硬碟,容器也需要,兩者如何結合?備份和容災機制如何結合?等等。
那麼下一代雲該是什麼樣?
青雲QingCloud容器平台負責人王淵命談到,開發者希望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序在本地和線上是一樣的方式部署和運行,這樣應用遷移的成本、開發成本、測試成本都會降低;軟體服務提供商則提供了雲上的軟體服務,他們希望服務能否在其他雲上以同樣的方式進行部署和提供,關注的是跨雲的環境是否是一致的;企業用戶更關心的是本地機房環境和雲上的環境能否保持一致,無論是私有雲遷到公有雲,或是做混合雲,應用遷移和轉換都非常方便。
青雲QingCloud容器平台負責人王淵命
而從標準的角度來看,開發者希望雲是面向API的標準,這樣所有都可以按照自動化的方式,提供足夠的API,就能把所有事情自動化;軟體服務商希望標準能屏蔽後面的細節,跟各種發行商沒有任何關係;企業用戶則希望避免廠商鎖定。
所以下一代雲應該是:雲上的容器編排引擎和本地的容器編排引擎是一致的,API也是一致的,在其他的雲上的API也是一致的。而本質上變成了容器編排引擎的調度器,下面接管了硬體資源,上面提供各種XaaS。
至於誰會成為容器編排引擎的標準?王淵命認為應該滿足這幾點:一是開源。閉源的編排引擎很難得到用戶以及大多數廠商的支持;二是對商業化要友好,僅是開源肯定不夠,還需要有很多商業支持、推廣,才能落地到眾多環境裡面; 三是社區與廠商的支持;四是 API 跟應用規範的標準化程度,專註於標準,才能真正地為用戶屏蔽技術細節;五是擴展性。當環境趨向標準,也帶來了同質化的問題。因此,足夠的可擴展性才能有自己的優勢。
而這些,都指向了Kubernetes。
Kubernetes是開源的,有社區和廠商的廣泛參與,允許第三方廠商以盈利模式提供服務,而不會以某一家廠商獨佔。重要的是,Kubernetes專註於API以及應用規範的制定,實現方式和應用性能可以不一樣,但面向用戶的API和規範是一樣的。Kubernetes有靈活的擴展性,但同時又有避免社區分裂的機制。
青雲的Kubernetes路線
首先,作為雲計算提供商,青雲把Kubernetes的規範與平台做整合,並開源相關的插件,同時在青雲AppCenter提供一致的Kubernetes服務。用戶可以直接使用青雲提供的Kubernetes服務,也可以自己搭建Kubernetes並安裝青雲開源的插件。
第二,在雲上提供Kubernetes的集群應用,目前已經上線,並且最新版的1.7.4也將在9月初上線。
第三,青雲會嘗試擴展Kubernetes規範,讓Kubernetes支持更多的應用。現在的困境在於大多數應用是在Kubernetes之前產生的,很難快速遷移到Kubernetes上。這個過程需要QingCloud AppCenter對應用熟悉的的黏合劑或者解決方案,以便不同模式的各種應用和Kubernetes的規範快速融合,從而讓Kubernetes支持更多的應用。
其實在QingCloud Insight大會上,青雲就已推出了Kubernetes容器集群管理與編排應用,通過QingCloud AppCenter交付,5分鐘內即可完成部署,並與QingCloud IaaS平台深度集成,充分整合SDN和SDS能力,提供極致的底層性能保障。此外,Kubernetes容器服務完全兼容原生API語法,將用戶的學習和遷移成本降至最低。
當然,青雲並沒有打算死磕Kubernetes,未來青雲的容器服務也將全面支持Mesos、Cloud Foundry、Swarm等主流平台,接駁更多應用類型。
※NGINX發布新應用平台,增強對Kubernetes的支持
※乾貨分享:惠普M425DN一體機連續列印卡紙故障處理
※微軟憋不住終於get「超融合」
※首屆人工智慧計算大會都說了什麼?
TAG:IT168企業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