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敦刻爾克撤退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敦刻爾克撤退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關於「叫停裝甲部隊」的補充:

德國裝甲部隊

雖然當時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德國的將軍們)把希特勒「停止前進」的命令認作是一大敗筆,但是在希特勒叫停前的數天時間裡,德軍裝甲部隊的表現實際上並不出彩。古德里安的部隊在5月20日就到了海邊,但是這些裝甲部隊都停下來等候命令,沒人想到繼續往東掃蕩,去佔領那些對盟軍撤退來說至關重要的港口。

另一個事實是,古德里安在22日就下達過攻佔敦刻爾克的命令,雖然英軍在阿拉斯的反擊讓德國人調走了原定攻擊敦刻爾克的第10裝甲師,但古德里安還是安排了第1裝甲師對該城發動攻擊,然而這次攻擊最終毫無結果,被英國人擋住了。也就是說,在聯軍加強敦刻爾克的防禦之前,德軍的攻擊已經無效,之所以第1裝甲師在英國人並不太強的防禦面前束手無策,關鍵還是德軍裝甲師缺乏步兵部隊的配合。在水網縱橫的地區,缺乏步兵支援的坦克部隊是很難發揮作用的,這也正好印證了古德里安說的那句話:「在沼澤地帶用坦克進攻是毫無意義的……在這種地帶用步兵部隊作戰比坦克合適的多」。

被忽略的比利時人

比利時軍隊撤退時炸毀運河上的橋樑,以延緩德軍的攻勢。

在介紹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大部分文章都把英國人作為主角,法國人作為配角,其他人就沒有了。甚至在很多介紹文章里,提到敦刻爾克的時候,把被包圍的軍隊直接簡稱為英法聯軍。但事實上,在5月20日,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及周邊地區時,總共包括了三個國家的軍隊,除了英法軍之外,還有比利時王國陸軍剩下的部隊,大約3萬多人。說到這裡要插一句,有的資料裡面說敦刻爾克大撤退撤出的338226人中有3萬多比利時軍隊,這純屬誤傳,其實撤退的部隊中幾乎沒有比利時軍隊。為什麼?往下看。

比利時軍民在首都布魯塞爾街構築了街壘,以阻止德軍坦克。

比利時軍隊在法國戰役之初的表現還算是合格的,雖然比利時人在埃本埃馬爾要塞被德國傘兵打了個出其不意,但在其他戰線上,比利時軍隊打得算是中規中矩,和英法軍隊相比也不處下風。因此,在被包圍的時候,聯軍給比利時軍隊的任務是防守東側的戰線,具體來說是靠近海邊的約30公里長的地段,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親自指揮這些軍隊。而問題就出在親自指揮的利奧波德三世身上。

利奧波德三世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堅持到底的父親阿爾伯特一世不同,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是一個意志軟弱且沉迷於爭權奪利的人。事實上,由於以首相皮埃洛特為代表的比利時政府比較強勢,利奧波德三世跟首相的關係並不融洽,國王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削減政府的權力,擴大自己的權力。而自從德國裝甲部隊完成在阿登森林的突破之後,利奧波德三世就如遭雷擊,一直對戰爭前景非常悲觀,並萌發了單獨向德國投降的念頭。但比利時政府卻堅持和英法聯軍一起戰鬥到底,在向敦刻爾克撤退的途中,與軍隊和國王一起行動的政府主要成員對國王的念頭進行了抵制。作為一個君主立憲國家,利奧波德三世不得不對政府妥協,這也使得比利時軍能夠一直與聯軍保持統一步調。

撤退途中的比利時炮兵

5月24日,比利時政府經過討論決定遷往法國,但國王抱定聯軍已經徹底失敗的看法,堅決不願和他們一起走,並且在這一天的談話中明確表示了單獨投降的想法。一番爭論之後,抱定與政府決裂決心的利奧波德三世和他的參謀部留了下來,政府則去了英國,國王認為這是他擺脫政府束縛的大好機會,哪怕投降希特勒也在所不惜。

被俘的比利時軍人在等待被押送到俘虜營去。

沒有政府的掣肘,利奧波德三世以更快的速度向單獨投降的方向滑過去。5月26日,他決定比軍向北、而不是和聯軍約定的那樣向西撤退。27日,比軍受到德軍第6集團軍和從荷蘭調來的第18集團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利奧波德三世不斷向聯軍指揮官布朗夏爾、戈特和魏剛發出情況緊急的電報,井宣稱比軍將很快支持不住了。中午12時30分,比利時國王向戈特將軍發出一份電報稱:「我軍士氣極為不振……他擔心這樣一個時刻正在迅速臨近……他希望你能認識到,他將被迫投降以防止全面崩潰。」當天下午5時,利奧波德三世派出他的副總參謀長代魯索將軍去和德國人談投降的條件,晚上10時,代魯索將軍帶回了德國人的答覆:「元首要求無條件投降。」1小時後,這位國王與其將領經過簡短磋商,接受了德軍條件,並決定於第二天 (28日)凌晨 4時停火。

張伯倫下台後,臨危受命就任首相的丘吉爾

比軍投降讓聯軍如遭當頭一棒,他們事先並未得到通知,結果不得不面對防線左翼突然出現的缺口。法國總理雷諾在28日發表了一篇言辭激烈的廣播,憤怒譴責利奧波德三世的投降;已抵達法國的比利時首相皮埃洛特也就國王的行動發表廣播,聲明利奧波德三世的決定是違反比利時憲法、也違背政府的一致意見的,他將不可能繼續執政,比利時政府將繼續戰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6月4日,也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完成後的當天在英國下議院提到利奧波德三世的投降時說:「(利奧波德三世)和他勇敢、能幹的軍隊一起保衛著我們的左翼,讓通向大海的道路保持暢通。但是突然之間,沒有經過任何商議、沒有任何提示、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的建議,他(利奧波德三世)完全出於他自己的決定,向德軍司令部派出了使者,率部投降,讓我們的整個側翼完全暴露。」

大批比利時難民湧向法國

民間對比利時國王投降的反應更為激烈。英國媒體指責利奧波德三世為「叛徒國王」或者「老鼠國王」,《每日鏡報》刊登了一張利奧波德三世的照片,下面配的說明是「如今每個女人都鄙視的這張臉」。在巴黎的比利時難民紛紛寫下「不肖子孫」的字條,放到阿爾伯特國王(利奧波德三世之父)的雕像下面。

在敦刻爾克嶄露頭角的蒙哥馬利

比軍投降讓敦刻爾克外圍的聯軍處境更加困難,他們在各個方向上且戰且退。面對比軍留下的缺口和蜂擁而至的德軍,英軍第2軍在左翼奮力抵抗,戈特緊急調動英軍第3、第4和第50師去填補比軍留下的缺口,其中最左側是第3師,該師師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阿拉曼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年輕時的利奧波德三世也算是一表人才

戰後,比利時人民對這位國王作了最好的裁定。二戰結束後,利奧波德三世在瑞士避難了5年,其間無人請他回國複位。1950年3月12日比利時全民公決中,有57%的投票者同意他回國,當時執政的基督教社會黨因此在議會裡促成其恢復王位。但事實表明,在一個民主政體的國家裡,國王需要的是全體人民的擁戴。當年7月20日,利奧波德三世回到布魯塞爾,但他沒有呆多久。8月1日,成千上萬的比利時公民在布魯塞爾舉行遊行示威,堅決要求廢黜他,同時還進行了總罷工,比利時陷入癱瘓。眼看一場內戰幾乎就要開始,49歲的利奧波德三世不得不把王位讓給他的兒子。

諾蘭的影片里,法軍好歹還打了個醬油,比利時軍隊似乎乾脆消失了

和英法軍隊戰鬥到最後一刻相比,比利時國王和軍隊的表現實在不算光彩,但由於戰後的政治需要,又不便過多批評,因此,比利時軍隊在敦刻爾克的歷史被很多人有意無意地給忽略掉了。在諾蘭的電影里,似乎也是如此,比利時人幾乎完全看不到存在。

(作者:宋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曉峰 的精彩文章:

武裝直升機是坦克殺手,什麼又是直升機殺手?德國起步早,中國更先進
坦克發動機啟動系是怎麼回事?

TAG:劉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