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

微末,邊緣人,現居陝西師大。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題寫的漢陰「三沈故里」勒石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寫《道德經》(局部)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寫《道德經》(局部)

記者 樊 奎

微末 原名沈蘭榮,曾用名沈度。

1964年生,陝西漢陰人,與「三沈」(沈兼士、沈尹默、沈士遠)同族,曾任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著有《書法原境論》、《微末書法精品選》、 《新楷書千字文》等。


漢陰「三沈」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沈士遠先生

沈士遠 (1881年-1955年),著名學者,莊子專家。1881年出生於陝西省漢陰縣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庶務部主任、校評議會評議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燕京大學教授。「五四」運動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書記。新中國成立後,任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主任。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沈尹默先生

沈尹默 (1883年-1971年),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在陝西漢陰。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早年二度遊學日本,歸國後先後執教於北大、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同辦《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

沈尹默書法成就極高,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於(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亦有「南沈北吳(吳玉如)」之說。已故全國文物鑒定小組組長謝稚柳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1971年6月1日病逝於上海,享年88歲。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沈兼士 (1887年-1947年),中國語言文字學家、文獻檔案學家、教育學家。1887年7月31日出生於陝西省漢陰縣城。曾與其兄沈士遠、沈尹默同在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稱,為中國新詩倡導者一。

1905年19歲時與兄沈尹默自費東渡日本求學,入東京物理學校。時章太炎先生居東瀛,沈兼士拜其門下,並加入同盟會。歸國之後,先後任教於北平大學(今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今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倡導並寫作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极參加者。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新楷書千字文》局部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新楷書千字文》局部

微末自幼受家族影響臨池不輟,後師從陝西書法名家衛俊秀,漸自成一格,其書多尚古意,體態拙茂,用筆凝鍊,風規不俗,於其中能見其文質,亦能從筆墨里看到精神。

成熟的書家,或有其自己對書論的獨特見解,或有自己獨立的書論體系,支撐並引導其不懈探索。微末在臨諸帖、研書藝的基礎上,相繼在《西北美術》等專業期刊發表了《尋找書法藝術的原型》等學術研討文章,並隨著專著《書法原境論》的出版,標誌著其「書法原境論」理論體系雛形的誕生。微末認為,書法作為一種體「道」(人道)之藝術形態,必與吾人自身生長土壤、承傳慣性、個體情狀等一致,猶如燕子之於春天,自然而已。它是一種境界,一種由中國傳統人文大境支撐的藝術形態。因而,它本然的自我規定性便使其原境具有深遠意義。只有依此原境,書法藝術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繼承和發展。以上觀點貫穿了微末書法藝術的探索實踐與審美追求。

觀微末書法,可見其對傳統經典作品的嚴謹態度以及整體把握水平和對中國書法經典作品在解讀闡釋方面的大膽探索,他走出了一條具有當下時代感的道路,令人耳目一新。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金剛經》局部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金剛經》局部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記者:現在是泛書法家時代,什麼水平的人都可以稱作「書法家」,如同在大街上碰見女性統稱「美女」一樣。先以正視聽一下,您認為書法家的標準是什麼?

微末: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認為書法家必須要保持清醒——得對自己的思想、學問、掌控毛筆的能力有所了解,並達到一定的高度。書法藝術儘管被看作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它卻是蘊藏在漢字背後的隱性藝術,需要龐大的知識結構的支撐,這個結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個人思想、學問、人生體驗等等諸多修為的融合,它像海面上的一座冰山,山巔下有巨大的支撐。書法藝術必須建立在文化內涵上,才能以書法家稱謂。否則,只能是書匠或愛好者。

記者:有人說微末是書壇獨行客,一直置身圈外,但現在書法圈流行一句話:「好酒也怕巷子深」,您有入世成名的慾望嗎?談談微末這個筆名的含義。

微末:我不是什麼獨行客,在我眼裡,也不存在圈內圈外這一說。我六歲就拿毛筆寫字,至今我快五十歲了,漢陰沈家(包括我的先輩「北大三沈」)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寫字只是在保持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樣式。如果說我不想成名,那是虛偽。我想,如我真的能成名的話,它至多能進一步改善我的生活質量和現實狀況。有趣的是我現在生活的很好。

至於微末這個筆名,二十五年前我是從魯迅《寫在(墳)後面》的文字里選了這兩個字,它的原文是:「……但我並無噴泉一般的思想……也不想發起一種什麼運動。不過我曾經嘗得,失望無論大小,是一種苦味,所以幾年以來,有人希望我動動筆的,只要意見不很相反,我的力量能夠支撐,就總要勉力寫幾句東西,給來者一些極微末的歡喜。」當時,我感於這篇文章的凄婉,所以選了這兩個字。「微末的歡喜」,雖微不足道,但總是有希望的、令人歡喜的。至於後來我知道的漢劉向《說苑.修文》、東坡《與章子厚書》以及《三國演義》、《金瓶梅詞話》等,都出現這兩個字,無非微小、卑微、低賤之謂,則加寬了我對這兩個字的了解。無論從老莊還是佛家來講,很卑微及低微的東西,本身就存有它的反面,而西學裡否定之否定差不多也在說明同一種涵義。這或許是我骨子裡要表達的某些東西吧。

記者:如今的書法展賽,毀譽參半,支持者認為他能讓從事書法的人獲得成名機會;反對者認為,當書法家將類似海選模式的「競技」作為成名的主要階梯後,書法展賽的「負能量」隨之顯現,參展者以獲獎為目的,更多關注的是書法表象——如何講究形式、如何吸引眼球、如何迎合評委,恰恰削弱了書法的文人色彩和文化品格。您對此持何觀點?

微末:書法是一門藝術,但在市場化大潮下,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有縱橫兩面的屬性,因而對主體來說,就存在不同的取向——當我們的目標只停留在庸鄙層面,或建立在名利的基礎上時,肯定會損害藝術的初衷,並會辱沒我們的良知。

記者:中醫—文學—書法,數十年來貫穿於您的生命和生活當中,在您身上,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

微末:在書法圈內都知道我是學醫出身的,而寫字卻是在小時候就養成的習慣。按道理說我應該選擇與書法有關的專業去學習,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境況是,我的高考成績也只能學醫。所以一直以來,我碰到的問題就沒法迴避。三十年來,我的身心總是徘徊在我從事的職業和愛好之間。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放眼看去,一切從前自認為困擾自己的事,皆緣於心障。但如果沒有這些經歷,我不會有這些頓悟。從醫學——文學及宗教、哲學等再折回到書法,對我來說應該是一回事,這是必須要進行的一系列過程和體驗。書法藝術是養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個人在境界及修為上必須是飽滿的,如此才可能在書法上有所成就。進行的一回事

記者:您和同在陝西師範大學的衛俊秀、曹伯庸先生過從甚密,二位先生均已作古,他們對您的影響有何不同?

微末:衛俊秀是我的恩師。曹伯庸是我的老師,也是我忘年之交的長輩。他們兩個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組成」,我很懷念他們。

至於兩位先輩對我的影響有何不同,一時還難以區分,但一定要分的話,我認為,衛老對我心傳多一些,就是說,我和先生在一起時,更多的是領悟先生教字的背後或先生不說話時的心境。而曹老師則更多的是言行的圓通和做學問的嚴謹。

記者:鋼琴熱,外語熱,肯德基,「功夫熊貓」等等,西方國家可以將自己的民族文化成功營銷至全球任何一個角落,我們不排斥外來文化,但隨之而來的現狀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日益缺失,它所帶來的危害不亞於自然界日益嚴峻的水土流失!聽說您因此曾經產生過專職從事書法基礎教育的想法?

微末:我曾經教了十五年小學生。現在他們都長大了,並在各自的領域有所作為。他們其中很多人回來看望我的時候,也曾探討過這個話題。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書法已面臨非常大的困境,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認為,書法這門傳統的藝術,是永遠不可能被別的藝術形式或文化代替的。只要我們還在使用漢字,那麼,這種種族記憶就不會消失。十分有幸的是,我的這些學生們,他們的記憶很容易被喚醒,依然還記得當年寫字時的情景和感受,並且是那樣的留戀。

我想,如果歷史賦予我們使命,那麼,我們這些與書法藝術打交道的人,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那就是喚醒並告訴孩子們,他們的前輩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他們承接的是這個民族的火炬,這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洛神賦》局部


推介詞

微末藝語

◎我們沒有必要驗明和確證傳統的可靠性和持久性,我們面對傳統,只有一個任務就是要弄清什麼是傳統,然後才有資格去繼承。至於發展和創新,更不是可以人為規劃和展望的。

在把握了傳統以後,我們的心靈便會極其自然地把我們現世獲得的智慧和經驗,與傳統中有用的東西划進相應的區域,然後遞進我們的思想,自然而然,絕非人為所能制控。

◎中國書法是一種境界上的學問,以傳統的道家學問作為核心,而以旁他學問作為輔佐的藝術形式。如果我們不小心把儒家學問作為核心,而把道家及其它學問作為輔助,那將會改變書法藝術本身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講,書法藝術,實際上是道器之間而更偏重於道的學問。實用為器,之外則為道,後者有賴於前者,並以前者為條件,換句話說書法的實用性為其藝術性提供了前提。我們看到的幾千年來,中國書法留下來的經典之作,大多如此。

◎書法作為一種隱藏在漢字背後的藝術形式,如果它並不能承載人類的真實情感和思想,那麼它將會失去它存活的理由。

◎由書法而藝術,由藝術而人生,由人生而去體悟生存之大境,或許就是書法藝術留給我們民族的一種溯源式暗示。

微末:書法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傳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碑帖的傳拓方法和王羲之十六帖
王羲之之妻郗璇墓志銘
青銅器銘文整理!
其實書法就是那麼點事
張大千送給女兒張心嫻作嫁妝的《夏山隱居圖》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