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苗國棟專欄之七:臆想往往是焦慮類精神障礙之源

苗國棟專欄之七:臆想往往是焦慮類精神障礙之源

在幾十年精神科臨床工作中,我發現很多焦慮患者的認知模式基本定型,就是以臆想出來的恐懼或悲慘結局嚇唬自己。鑽入這樣的牛角尖,最終患上了焦慮類精神障礙。

先說焦慮症。

焦慮症

幾乎所有的急性焦慮發作(又稱驚恐發作)患者,都有極度恐懼、驚慌、瀕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的焦慮體驗,並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這些癥狀在患者焦慮發作過程中始終存在。

這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如顯著的心悸、血壓升高、滿色蒼白或潮紅、眩暈感、口乾、噁心、腹痛、胸悶氣促、尿頻尿急、心前區疼痛、肢體震顫等。

由於極度恐懼和這些癥狀夾雜在一起出現,患者一方面被自己從未經歷過的恐懼體驗和軀體痛苦所震撼,另一方面則因為對結局不確定性,而猜想或臆想到自己生命垂危。患者此時往往因為顯著的軀體不適而求救,家人也以為患者可能有危險,常將患者送往綜合醫院的急診科就診;在急診科,內科醫生會採取一些針對急性心臟病發作的處理措施。由於驚恐發作持續時間不長,患者的病情往往會自發緩解,於是相信是醫生的救治讓其起死回生

在面對各項檢查都未發現器質性疾病的結果時,患者往往會堅信自己患了某種現代醫學上不能明確診斷的疾病,因此憂心忡忡,擔心自己隨時會死亡。

此後,患者只要身體稍感不舒服,就會立刻趕去醫院急診科就診,要求醫生採取急救措施。患者也往往不敢獨處,擔心自己一旦出現焦慮發作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從而變成嚴重依附他人的人,出現社會退縮跡象。

疑病症

再說疑病症。

疑病症的核心特徵是患者對軀體的輕微不適或生理功能的輕微改變過度緊張和擔心,到多家醫院反覆就診;反覆檢查也沒有發現相應器質性疾病,但仍不相信這樣的結果。

在患病初期,患者的癥狀可能並不嚴重,但由此誘發對焦慮引起的軀體不適癥狀反覆體驗,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和出現頻率。患者堅信自己的疾病在被醫生不斷「誤診」的過程中加重,乃至於堅信自己生命將盡、來日無多,焦慮不安等情緒日益加重。有些患者甚至會懷疑醫生故意掩飾自己患病的真相或推諉醫療責任,對醫生產生懷疑和仇恨,導致尖銳的醫患糾紛。

強迫症

除了焦慮症和疑病症,強迫症患者同樣也是在不斷的擔心、懷疑和恐懼中逐漸發生、發展其病情的。

例如,一位患者擔心沾染細菌、病毒或有害化學物品,最初出現癥狀時,就會在腦海中想像或浮現感染或中毒後死亡的情景。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結局,患者竭盡全力去避免接觸甚至接近其所擔心致病的物體、環境,一旦接觸或可能接觸過這些物體或環境後,即刻不容緩地從事相應的清潔儀式——刻板重複的洗滌等活動。

隨著病情發展,患者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行為模式:只要接觸其擔心的「致病物」,腦海中一定會出現患病死亡的念頭,或浮現出致病後死亡的情景。恐懼焦慮的情緒導致其立刻實施清潔儀式,直至患者確信或基本確信自己已經達到了規避受沾染患病死亡的風險為止。正是這種患者對臆想出來的悲慘情景的恐懼,導致患者病情不斷加重,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成為符合強迫症診斷標準的患者。

同樣,在其他焦慮障礙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患者被臆想出來的恐怖或悲慘結局「嚇破了膽」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甚至有些精神病性癥狀特別是妄想也多與這類臆想性思維有關。

因此,對待這樣的患者,除了要進行適宜的藥物治療,還需要引入認知行為療法,多管齊下,調整其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並減少病情的反覆。

作者為廣州醫科大學教授和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苗國棟醫生個人工作室主診醫生。

蘋果手機用戶專屬讚賞二維碼:

掃描關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渡過 的精彩文章:

最好的父愛,是父親拼了命地呵護母親
孤獨是敲門的磚,愛是回家的路
愛和戀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教你的寶寶這麼做
小兒積食竟會有這麼多的不良反應!可以巧用小兒推拿輕鬆緩解
哭鬧不停的新生兒,竟然在聽到父親的聲音後,安靜的笑了!太暖心

TAG:渡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