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眾傳媒CEO楊暉:要讓科學家成為新一代國民偶像
這個夏天,湖南衛視的周末黃金時間出現了一檔畫風清奇的綜藝節目。
它似乎不像芒果台一貫的路數,也沒有當家主持人的身影;但它似乎又能找到芒果台的氣質:寓教於樂、舉重若輕,把嚴肅枯燥的題材駕馭得輕鬆、有趣、接地氣。
這就是全國首檔省級衛視播出的原創科技綜藝節目《我是未來》。近日,節目製作方唯眾傳媒CEO楊暉接受了記者專訪,經歷了近10期節目的選材、策劃、錄製,這個文科生不知不覺間已能將節目中的黑科技信手拈來。
「如果我都能夠理解,還能夠講給別人聽,那我相信這檔節目也能讓大多數人聽得懂。」楊暉笑著自嘲。
從何時開始,孩子的夢想不再是科學家
這是一檔非典型娛樂節目。
楊暉這樣定位《我是未來》,說起這檔以科技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傳媒專業的她談及最多的,還是情懷。
「孩子們總是被問『長大後想當什麼』,我們70後小時候很多都想當科學家,我相信80後也有一部分是這樣想的,但我感覺00後、10後的孩子很少這麼說。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夢想不再是科學家?」專訪剛開始,楊暉就拋出這個問題,這也是她想通過《我是未來》改變的。
她說,湖南衛視和唯眾傳媒共同推出的這檔科技類綜藝節目,就是希望用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方式,把深奧的科學變得酷炫,把藏在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推到舞台上、燈光下,「要把科學家變成新一代的全民偶像」。
所以,當大家把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看作科技圈的「姑父」;當她看到一群迷妹去Face++創始人印奇的微博下喊話,把她當作國民新老公;當她看到很多孩子特別迷無人機大師拉菲羅·安德烈教授,她的心裡充滿欣慰:「你可以說這是一場造星運動,但這是一場科學家的造星運動,我們希望《我是未來》成為科普頂尖科技的擺渡人,中國科技的自信在《我是未來》節目中得到充分展現。」
怎樣才能,讓所有人聽懂科學的高冷奧秘
在製作《我是未來》之前,楊暉的得意之作不少,以《開講啦》和《波士堂》為典型代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檔節目有一種共性,都是擅長把某一類或高冷、或專業的題材,通過綜藝元素的改裝,「翻譯」給觀眾們。
即便如此,第一次將科技類的題材跨界綜藝,楊暉依然覺得很有挑戰。好在,跨界是唯眾傳媒擅長的領域:《開講啦》是把文化和綜藝混搭在一起,《波士堂》是把財經和綜藝混搭在一起,這些成功經驗給科技混搭綜藝,帶來了許多啟發。
挑戰之一,是如何讓這些頂級科學家們,少說實驗室和論文里常用的專業術語,改用大多數人聽得懂的話,把深奧難懂的科學掰開揉碎了講給觀眾聽。除了給科學家「洗腦」,節目組工作人員也要啃大量背景資料,補大量專業知識,然後和科學家們一起摳台本。「只有我們懂了,才能讓觀眾們也懂。」楊暉說。
挑戰之二,是如何讓年輕觀眾們有參與感,讓這檔本質上是科普課的節目能看得下去。於是,節目組設計了「卡牌沖關」的遊戲模式,讓科學家和黑科技產品兩兩PK來沖關;把科技秀、真人秀、脫口秀和演講秀等模式混搭在節目里;把高額節目製作經費中的大部分都花在了節目本身的製作上。
「比如單個重2.5噸的機械臂,我們台上有6個;比如復活猛獁象那期,我們用AR技術真的還原一頭猛獁象衝破屏幕走向觀眾席;又比如我們給每個觀眾配了一個心動手環,能實時記錄不同時段的心跳指數,用這個來判定台上哪家科技比較酷。」
讓楊暉驕傲的是,《我是未來》是一檔原創的綜藝節目,在國內外都沒有先例。
誰來保證,台上的黑科技不是大忽悠?
應用性,是《我是未來》挑選黑科技的門檻之一。「你的科研成果得是有用的,和我們大家有關係的。」在楊暉看來,這既是收視的保證,也是這個節目的初衷所在。也正因為如此,節目中出現的科研成果,除了眼下大熱的人工智慧,還有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命科學。
就像「人如果能活200歲,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科學家們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是能夠引發觀眾的一些思考的。
可是,與生命科學有關的科技太敏感了,怎麼保證不出現大忽悠?
「我們有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為我們做特別支持,節目中不少厲害的科研成果我們過去都不曾聽過,都是由他們來推薦的。」楊暉說,除了專家背書,在節目錄製前,所有製作人員也必須親見科研成果的應用。
令楊暉印象最深刻的,是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韓璧丞帶來的機械臂。這個號稱能讀懂人腦電波的機械臂,讓現場工作人員都覺得「這真的不是忽悠嗎」。節目組找來斷臂的倪敏成,倪敏成今年37歲,從10歲起就因為意外失去了雙臂。現場倪敏成裝上了機械臂,試著腦電波控制,同時讓電腦現場學習。
「10分鐘過去了,沒反應;20分鐘過去了,還是沒反應。」楊暉站在台下,急得額頭上直冒汗。「也許30分鐘了吧,機械臂的手指動了!當我看到倪敏成在時隔27年後,再次能用『手』完成一個普通人日常的動作時,我的眼淚嘩地就下來了。」
楊暉說,這大概就是這個節目的溫度所在。「當我看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老師,顫抖著端著機器手奉上的拜師茶,收下第一個機器徒弟,終於欣慰後繼有人的時候,我覺得這個節目的意義就在這裡。」
如今,科技類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但《我是未來》無疑已經搶佔了先機。「我覺得這樣的節目還太少了,大學裡都有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有太多酷炫的秘密,我們需要更多的節目去揭秘這些秘密,讓更多人看懂科學、尊重科學。」
點擊展開全文
TAG:我是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