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盛年時期山水畫拍出天價!
李可染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
1978年作
設色紙本,立軸
171 x 94公分
畫題「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取自《世說新語》,源於東晉畫家顧愷之對浙江會稽山川的形容。一九五六年,李可染有八省寫生之旅,在浙江會稽境內,過山陰道中,偶然遇雨,見茂林蔥鬱,聽奔流如管弦,畫意萌生,再讀前賢名句,遂有感而發,日後引此為創作題材,筆下遂得」千岩萬壑」之圖。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意思是重山疊嶺的風景好像互相比美,許多溪水競相奔流。形容山景秀麗,山中勝景。
畫作完成後,李可染曾挑選此幅作品,參加1979年底在東京舉辦的大型展覽。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亦公開展出此畫。
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張超群認為,傳統中國畫不太注重光線,但這幅畫里有光的來源,受光照射之處非常明亮,表現出山水與光線之間的關係,同時山岩的層次變化也很微妙,整體來看營造出攝影的效果。
展覽評價
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凝聚。他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還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簡淡,是一種線性筆墨結構。50年代以後的作品,藉助於寫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 他從范寬、李唐、龔賢、黃賓虹等古今大師那裡汲取了創造朴茂深雄風格的營養,又迥然不同於他們。他多取材於江南與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鑄了他風格中的幽與秀。他的純樸、醇厚的北方素質又使他的風格溶入了朴茂深沉。他又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於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從總體看,李可染的山水畫比明清山水畫更靠近了對象的感性真實,從某種意義上看減弱了意與形式趣味的獨立性。這是對於明清以來山水畫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傾向的一種補正和突破,且與五?四運動以來注重寫實的文藝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對寫意人物畫曾下過很多功夫,下筆疾速,動態微妙,形象誇張但不醜化,樸質卻不古拙,富於詼諧、機智特色和生活情趣,齊白石曾給予很高的評價。李可染還是畫牛高手。他喜歡牛的強勁、勤勞和埋頭苦幹,畫室取名師牛堂。多年來畫了大量牧牛圖。
李可染善書法,喜搜求書帖,尤愛北碑。他的書法,得益於黃道周,亦得益於他的繪畫修養。重結體的建築性與神韻,態靜而多姿致,剛勁、蒼秀又溫絢樸厚。他為許多著作題籤,布局構圖必經營再三,落筆即極具妙趣。李可染從1943年開始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於是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可以以「黑」、「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內涵,為水墨世界開創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有紮實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一種范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抓住了人們的視覺。而在這悲愴旋律的制約下,畫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的基調所吸引。
李可染山水畫的價值,主要是他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圖式,並且表現出了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見諸本幅,畫家重拾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為代表之「豐碑式山水」,只見主峰堂堂,峻岭蜿蜒,氣勢渾然,山高林茂,郁乎蒼蒼,用筆少干皴,多積墨,用色亦然,色墨交融,雄強之外得渾厚華滋。溪水數條,環抱山峯,由遠而近,曲折迂迴,山嵐水氣,氤氳滋潤,煙霧交融中,層林漸顯,溪澗乍見,亟得蒼茫之意;溪水依山勢貫流成瀑,突出白練直下三千尺之勢;山腳喬木挺拔,瀑流急湍,穿插奔流石間,直是前人句意與胸中山水意象經提煉重現筆端,「千岩萬壑」之氣象於此見矣!
TAG:中藝永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