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63《論語·陽貨第十七·孺悲欲見孔子》

463《論語·陽貨第十七·孺悲欲見孔子》

1. 原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2. 注釋

(1)孺悲:魯國人。

3. 解字

(1)字形演變

[金文]

[小篆]

[隸書]

(2)字義分析

《說文解字》:「辭,訟也。從,猶理辜也。,理也。」辭,訴訟時的辯詞。從,好比理清案情與罪行。,就是理清,弄明白,還原事情本來的樣子。

4. 一家之言

細究《論語》,似乎孔子不想見的人,大概只有陽貨與孺悲了。雖然都是不欲見,但二者仍有本質區別:對陽貨,因之不安其位,亂國殃民,孔子十分厭惡,是明明白白地不想見;對孺悲,則「辭以疾」,是相對客氣的。但為何又「不失時機」地「取瑟而歌」?夫子自然不是不懂禮的人,更何況據說孺悲前來拜訪孔子是有所求教,一向「有教無類」的孔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

錢穆先生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孔子雖然已經明明白白表示拒絕,但卻又讓孺悲知道,說明他一定有什麼事情讓孔子不滿意。同時,孔子不願意太直白地指出孺悲的問題,從而使他失去一次自我改正的機會。所以,看似拒絕,但卻絕不是決絕。這大概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屑之教」。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屑之教,也已經是在教導了。否則,真正不想理會的人,根本無需如此。不言之教的目的,在於敦促被教育者積極地自我反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促使其自我反省,也是啟發的一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蓮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雲散青天,一川白露下蒹葭……
455《論語·陽貨第十七·禮雲禮雲》
454《論語·陽貨第十七·女為周南召南矣乎》

TAG:蓮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