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有「八卦」,就沒有人類語言

沒有「八卦」,就沒有人類語言

自從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公開表示青睞「150人定律」——也被叫作「鄧巴數」——之後,中國互聯網創業圈的人們已經對鄧巴不再陌生。儘管絕大多數人並不明白「鄧巴數」的來源,以及是它否適用於互聯網社會,但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的提及和張小龍公開演講中的強調,已經足以讓很多人為之側目。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人類學家、演化心理學家,牛津大學認知及演化人類學學院前院長。著有《我們到底需要幾個朋友》和《梳理、八卦及語言的進化》等。

「鄧巴數」的發明者,牛津大學教授、莫德林學院研究員羅賓·鄧巴20年前的一本進化心理學專著《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以下簡稱《梳毛》),於今年7月被現代出版社正式引進中國。有了此前創業圈大佬的加持,想必這本書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鄧巴寫作該書的目的在於探討人類語言的進化,他認為語言的進化是為了節省時間,提高交流的效率。不過,在推導出這一結論之前,他看到了人類、猴子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熟人」社交規模都存在一個上限。決定這個上限的要素在於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新皮層面積,而在這個上限值內,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在於,人類進化出了溝通更為高效的語言,而猴子則維持梳毛的社交方式。

撰文 |尼德羅

150人定律:靠八卦維繫的朋友圈

某個周末,當你打算跟朋友談談人生規劃時,實際情況卻是,你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聊八卦。大學餐廳里,教授們交流討論項目申報,或者是咖啡館中,藝術工作者互相評價作品,但八卦佔據的時間比例很可能超過了2/3。不過,你能夠在一個時段內維持熟人關係,或者說可以輕鬆八卦的人數大概是150人,你可以與之親密交流的人數則在10-15人。鄧巴認為,維繫密友圈需要的是情感共鳴,但維持150人這樣的外層熟人圈則更多依靠社會知識。

鄧巴的團隊提取24種動物的梳毛數據,並把這些數據和它們大腦新皮層面積、群體規模關係做了研究,發現在用於「思考」的新皮層面積方面,人類佔據了巨大的優勢,是一般哺乳動物的兩倍,也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多10%-60%不等。對於靈長類動物智力更高級的命題,英國的心理學家迪克·伯恩和安德魯·懷特,在1988年提出了「馬基雅維利智力假說」。

伯恩和懷特認為,靈長類動物能夠在彼此交往中運用複雜的社會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建立某種關係。作為一種群居動物,靈長類動物需要了解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一旦群體成員數量增加,個體需要承擔的理解社會關係的任務也越來越重。為了處理這些社交任務,進化過程會不斷刺激大腦袋和超高智商的出現。

即便如此,150人卻還是成為人類熟人社交的天花板。鄧巴在《梳毛》中指出,在原始部落,150人恰好是氏族的規模;在狩獵採集社會和農業社會,一對夫婦在四代以後所有在世子孫後代加起來差不多也是150人;在各國軍隊中,最小的獨立軍事單位都是連,規模也在150人左右;而在企業中,一旦規模超過150人,就需要更多管理組織人員,員間溝通效率就會開始下降。

為了維持150人「知根知底」的關係圈,人類需要花費的社交時間最大限值是非睡眠時間的40%,但顯然,過大比例的社交導致生產生活效率的低下,為了緩解這種狀況,語言的進步提升了社交的效率。自此,人類可以和猴子、黑猩猩等親戚類似,每天花10%-20%的時間進行社交,只不過猴子用的是梳毛,我們用的是八卦。

《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

作者:羅賓·鄧巴

譯者:張傑 區沛儀

版本:譯言·現代出版社 2017年7月

在鄧巴看來,語言進化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閑聊八卦。

語言的效能

人類社交效率是黑猩猩的3倍

在靈長類動物中,黑猩猩是最接近人類的物種,二者基因的相似程度高達98.26%。在略高於1%的不同之處中,FOXP2基因的不同是人類擁有語言能力的重要原因。黑猩猩的大腦皮層面積,決定了它的平均群居規模為55人,大概是人類的1/3。鄧巴教授認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類的效率是黑猩猩的3倍。

有趣的是,這是語言所嚴重依賴的聽覺能力限制所致。在一個小群體中,如果參與會話的成員達到5位,情況就會不妙。一般而言,4位成員,1位講3位聽,就已經達到語言社交的極限。同一時間,梳毛只能給1個人,而說話要達到類似效果,最多可以面對3個人。1比3的比例,也解釋了人類和黑猩猩群居規模的差異。

有關語言的起源,鄧巴並沒有推翻主流學界所持有的語言起源於手勢動作、猴子叫聲和歌謠三種假說的任何一種,而是指出依靠情感紐帶維繫密友圈僅僅只能維持10到15人。因此,要維持更大範圍的社交圈,必須進化出更有效率的社交工具。

《人類的演化》

作者:羅賓·鄧巴

譯者:余彬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6年8月

人類何以成為人類?又如何發展出語言、思維和文化?為什麼我們存活下來,而其他的人科物種卻滅絕了?人類何以走到今天?這些問題書中都給出了答案。

語言學家認為,人類歷史上的數千種語言同宗同源,分化源於人類從非洲向外的遷徙。在遷徙、定居、融合的過程中,語言起初發展成各種方言,並最終演化成互不理解的語言。其原因非常簡單,即不同族群為了區別對方是否屬於「自己人」,防止有外族人搭便車。

但我們並不應該就此誇大語言的功效。在面對面交流時,高達2/3的語意來自於非言語信號所傳達的。例如肢體語言、眼神交流以及難以言表的那種心靈默契,都發揮著語言難以承擔的能效。關於語言發明之後的負面後果,對此,鄧巴教授還專門辟了一節,討論基於語言而出現的社會騙局,並將之命名為「宣傳的妖術」。

此外,研究發現,男性在談話中更容易談到自己,女性則更傾向於談論他人。鄧巴認為,自我宣傳可能是語言進化的重要原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男性更容易把語言社交變成自我廣告推銷,女性則更願意編織一個社交網路。

女性崛起

女性是人類進化的主力

人類的大腦容量在200萬年前開始增加,原先素食的南方古猿轉變成肉食的智人。肉食為人類大腦的進化提供了更多營養支持,而因為捕獵的需要,我們的祖先需要組成更大規模的群體。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更大群體社交的需要,使得人類的大腦儘管只佔據身體體重的2%,但卻消耗掉了人體20%的能量。

在哺乳動物界,幾乎所有動物的妊娠周期都與腦容量相關。換一種更明確的說法,嬰兒的腦容量決定了妊娠時間,所有物種都在大腦發育大致完成時才分娩,智人卻是一個例外。人類嬰兒的大腦發育至不到1/3時便出生,剩餘部分在出生後的一年時間裡繼續發育。人類的腦容量與大象一致,大象妊娠時間為21個月,人類為9個月,但如果加上出生後的12個月,則正好為21個月。

進化帶來了嬰兒的早產,一個直接的後果便是女性必須在孩子誕生後擔負起照料的職責。並且,由於母親一人無法兼顧照顧嬰兒和為兩人覓食的工作,所以父親的角色就變得非常重要。有關人類形成一夫一妻制度的討論有很多,如雄性睾丸重量決定論、雄性能夠擔負的照料能力決定論。鄧巴教授顯然更加同意第二種假說,他認為在遠古時期,單個雄性難以供養一個以上的雌性及其生育的孩子。

照料嬰兒的責任重大,使得女性不得不依賴男性。位列從屬地位的女性,在社交時進化出了更多的同理心,以便能夠締結更良好的社交網路。鄧巴在書中推斷,女性對八卦和閑聊的需求和擅長,客觀上促進了人類語言的進化。所以,《家族畫廊》的作者馬利克·科恩也評議道:女性對人類進化過程至關重要,她們是推進進化過程的主力。

《思想本質: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

作者:史蒂芬·平克

譯者:張旭紅 梅德明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認知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史蒂芬·平克關於語言與人性的名作,用豐富的證據進一步證實,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這也是一部為普通讀者而寫的有關語言和認知的科普書籍。

在傳統農業社會,老年女性在一個家族中的「無我主義」,常常是家族興旺的重要基石,體現的是女性「以柔克剛」特性之於社群和睦的意義。但不管怎麼說,女性為了養育後代,也不得不對財富和資源趨之若鶩。縱使在今天的主流婚姻市場,財富和地位之於男性還是更加重要。這樣解釋了為什麼那些老態龍鐘的男性億萬富豪,也可以輕鬆獲得年輕貌美女性的青睞。

但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在鄧巴看來,21世紀的現代工業經濟發生了兩大關鍵變化。其一是衛生和健康服務水平大為提高,嬰兒的成活率有了極大提升;其二是社會總體財富水平大大提高,社區中的首富和普羅大眾之間的貧富差距不至於影響兒童的供養。當然,更重要的是,女性可以因此從生育和育兒中獲得更大的解放,可以介入核心的社會生產流程中。

在職場上,女性的耐性、親和力和同理心,使得她們佔據了男性不可比擬的優勢。伴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上升,女性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也越來越看重男性是否能夠半夜起身餵奶、換尿片,而不是男性所擁有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在「求偶之戰」一節中,鄧巴略帶諷刺地寫道:「男性的態度轉變顯然尚未跟上節奏,廣告中明確顯示他們還在苦苦強調財富和地位這些過時的優勢。」

全書的最後,鄧巴教授善意地指出,「人類語言複雜奧妙,卻比我們想像的更局限。」在強調人脈的今天,與其在社交媒體、酒會和論壇認識更多的人,不如把有效的精力聚焦在少部分人身上。畢竟,社交中,我們不但需要認識對方,更需要對方認識乃至認可我們。只有這種較為親密的社交形式,我們的身心才能更加愉悅,友誼和忠誠才會靠向我們。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尼德羅;編輯:徐學勤 阿東。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從產痛中解脫,是人世間最漫長的一種文明爬行
孫中興:單身久了不是病,只有醫生才能說你有病
老北京衚衕的「標配」,竟然是它?
馮唐:我已經不像原來那麼有野心了
黑澤明:人就算死了也不會放棄虛飾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