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簽名幫藝術家防贗品
在這個連車輛都有識別碼的時代 ,市面上流通的藝術品卻沒有可靠的鑒定標準。
如何杜絕贗品一直是藝術家和藝術品收藏者的心腹大患,儘管他們都絞盡腦汁想出各種方法,與贗品製作者鬥智斗勇,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一個萬全之策。據《紐約時報》報道,合成DNA簽名認證技術是一種支持藝術家用少量生物工程技術合成的DNA給自己作品簽名的全新認證技術,是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全球創新中心(Global Center for Innovation)研發,顯著特徵是難以被定位或篡改,輕易不會受到環境影響。
報道指出,贗品目前是藝術市場上最讓人頭疼的問題之一,2011年,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上倒閉的諾德勒美術館(Knoedler Gallery)就是最好的例子。該店棲身於百萬富豪的宅邸內,久負盛名,然而此後賣出幾十件贗品的醜聞讓賣家惶恐、買家虧損,藝術家名聲掃地,以該店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藝術交易渠道一舉被毀,信譽不再。
美國當代現實主義雕塑家和畫家埃里克·菲施爾(Eric Fischl)同樣深受贗品之苦,他在採訪中說,當得知一幅與自己的作品極度相似的贗品在倫敦以數十萬美元的價格拍賣時,他感覺「要瘋了」!
如今,人們早已不再信賴那些主觀的專家鑒定和一些根本不完整的來源證明,美國藝術品詐騙研究組織人員毫不留情地指出,參與交易的收藏家們非常不願意進行藝術品鑒定。在這個連車輛都有識別碼的時代,市面上廣為流通的藝術作品卻沒有可靠的鑒定標準,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驗證一件作品的方法將變得極其簡單
在研究人員看來,新認證技術的核心其實是通過「創造標記」來制定標準,並且這種標記並不侵犯任何人的隱私或利益,而完全是利用人們想不到的材料——DNA分子來合成不同序列,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標記。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保護藝術家的隱私,又杜絕個人DNA被竊取和植入進而損害這種防偽認證手段可信度的可能。
其實,給繪畫和雕塑等藝術作品注入人工合成的複雜DNA分子技術,早在兩年前就被全球創新中心納入研究範圍。此前,這個創新中心一直以生物工程、加密技術和納米技術聞名於世,在了解藝術市場困境後,它又致力於創造一種藝術家們能夠接受的認證方式,試圖重新樹立藝術交易的信心。
顯然實驗室中合成的複雜DNA分子能夠滿足此種需求,序列的獨一無二性保證每件作品都擁有不可複製的唯一標記,從而便於工作人員在藝術品和資料庫間建立起一種加密關係。驗證一件作品的方法將變得極其簡單,也許在未來,輕輕使用智能端APP掃描作品的DNA細節,任何人都是藝術鑒定的權威專家!
安全可靠且不露痕迹的解決方案
合成DNA防偽認證技術本質上屬於基因組學的應用範疇,在世界範圍內,第一波基因組學浪潮是「基因組測序時代」,1990年首次人類基因工程的建立催生了大批圍繞基因療法的新興醫學產業;第二波浪潮則是利用快速發展的低成本基因組測序科技來治癒疾病;第三波浪潮與前兩次顯著不同,核心是基因組與其他數據的整合。
合成DNA簽名正是誕生於第三波浪潮的醞釀發展階段,藝術家和收藏家僅需花費約150美元就可購得這種DNA標籤,所謂的「植入」僅是在分子水平上發生的過程,即使將來去除了標籤也並不影響標籤本身的法律效力,是種「安全可靠且不露痕迹的解決方案」。
美國紐約的藝術家們已開始認識到這種方法的確便捷有效,簡單之餘還能防止贗品「魚目混珠」,肅清藝術市場,同時也能幫助司法部門鑒定贓物,高效破案。此外,開發者在採訪中透露,用來消除市場不確定性的新技術已經與約36位國際一流藝術家、檔案館、基金會和博物館簽訂協議,明年也許就能完成開發。
未來社會盡在「計算之中」
過去對基因組的暢想往往局限於「人造人」,例如1997年美國科幻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就將DNA描述為萬能的造人工具,基因工程成為製造「正常人」的必經之路,未來社會盡在「計算之中」,人類只能接受「既定的命運」。
但基因組作為一種序列,本身的複雜構造就足以引發科研工作者的興趣。將基因組與數據結合,進而開發出一種以人類本身為資料庫並構建新型用戶界面等,很有可能就會是第四波基因組浪潮的主要內容。
當前「編輯」基因雖然聽起來猶如天方夜譚,脫離實際,然而一旦得以開發應用,那麼社會生活中最普通的產品都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地球生命最原始的秘密相結合,到那時,生命本身就構成了生命所在的世界。
即使不暢想那麼遙遠的未來,紐約州立大學開發合成DNA簽名的行為也應驗了中國市場一句流傳已久的老話——「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新的防偽認證技術大膽開拓了基因組的應用領域,並且很有可能接連創造出一類潛力巨大的「認證標準系統」。
回想2001年12月11日,中國剛加入WTO,成為第143個成員國時,國內大小品牌產業無一不受到當時國際認證標準的嚴格審定。從ISO質量管理體系到企業培訓機構認證,從食品安全到醫藥製造,無所不包,無所不含。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進出口貿易,都因未獲認證或認證不合格而受到限制,「中國製造」美名在外也只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2015年,中國加入WTO的15年貿易保護期已過,全面對外開放勢在必行,面對日益興盛的東方,國際認證系統是否將迎來新一輪變革?
不難想到,以基因組學為核心的認證技術目前雖僅被藝術領域接受和支持,但顯然該技術擁有極大的應用自由度,並不特別限制使用人類或其他生物的基因,而性能穩定的優勢又決定它的使用範圍在未來必將遠遠超出藝術界。當這種以生命密碼為核心的防偽技術有足夠實力取代當前的國際標準時,儘管可以百分之百鑒定真偽,但會否將基因安全至於險地也未可知。
感謝:北京青年報
點擊展開全文
TAG:亞瑟船長 |